分享

根治学生“拖拉顽疾”,需坚守6个关键要素

 明月珰珰珰 2021-11-13

图片

图片

图片

案例一:艰难的放学

放学时间到了,A老师又开始了“每日一催”:“张X,快点收拾书包,今天别又落在后面了;李X赶快出去排队,不要让父母在外面一直等着你……”

说到放学拖拉的问题,A老师也很苦恼,每天都要提醒,有时催一催动作会快一点,不提醒更磨蹭。但频繁的催促又让老师繁重的工作“雪上加霜”。

拖拉学生的父母也头疼不已,和老师反馈到“早上起床,要不停地催促快一点,再快一点,凶一顿了管几天,但治标不治本啊!

其实大部分的磨蹭行为都是被催出来的——当学生将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父母、老师需要操心的事情,磨蹭的后果有成人来想办法解决,且与自已无关时,做事没效率、动作慢的习惯便养成了。

因此,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自已的事情自已完成,自已承担后果。

图片

要素1:规则和标准商讨出来

图片

开学初,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商讨放学的规则,其内容包括放学整理的流程及相关标准。

比如放学的流程:物品进书包——书包放桌面——桌椅整理好——地面垃圾捡干净——书包肩上背——教室门口排队。

其标准有:

1.课程学完后,相关学习用品及时放进书包(避免放学时收拾任务重);

2.放学收拾整理书包的时间为2分钟,门口排队时间为1分钟(时间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切的安排,用计时器倒计时)……

当和孩子一起商量好这些规则后,便要将其张贴在教室醒目位置,随时提醒。

当然,仅有规则还不行,还需要确定评价方式及奖惩。因此,还要和学生一起梳理出花样奖励及适当惩罚的内容。

刚开始训练时,每天对完成规则的同学进行表扬,一周一总结,自选奖励项目。

对于做事拖拉的学生要适当惩罚,但惩罚不宜简单粗暴,而是选择能帮助其快速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完成某项速度训练,为班级做一件有贡献的事情等等。

只有有了清晰的规则和标准,学生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并且因为这些标准是和学生一起共同商讨出来的,他们的认同度才会更高。

在初期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后期当规则习惯养成之后,再淡化评价。

图片

要素2:分阶段目标推进

图片

规则标准的落实,老师一定要注意分阶段有序推进。切忌要求过多,胡子眉毛一把抓。

当规则过多时,反而不利于养成好的行为,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面太多,老师手忙脚乱,不能将规则真正落实。

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规则养成的重要性,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月、每周上面。

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放学流程,可以在前两周重点关注收拾书包,后面再训练排队、整理其他物品等。等到各个小习惯养成好了,再去提醒关注下一个习惯。

图片

要素3:方法比催促更重要

图片

拖拉的学生有很多是属于能力的缺失,比如收拾书包动作慢,可能是因为学生不会收拾书包,缺少收拾的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越催越急,越催越慢,最后习以为常,养成不好的习惯。

因此在规则制定后,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教方法。方法比催促、说教更重要。

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带领着一起梳理好方法,比如收拾书包:要分类,分层,分顺序。先放大书,后放小书、作业本,最后放文具盒。大书放在哪一层,文具盒放哪里,都可以做好规划。

梳理完方法之后,学生们再训练,直到学会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能力弱的学生,老师要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选派整理小能手,做他的指导老师,教会方法,直至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为止。

图片

要素4:有原则地等待

图片

在平时放学的场景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效率高的学生快速完成整理工作,认真排好队,结果,因为少部分学生动作慢,老师便带着已做好准备的同学长时间等待。

在这种等待中,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无聊开始打闹嬉笑,最后又需要花费时间整理队伍,导致放学节奏拖拉。

长此以往,有些效率高的学生也开始磨蹭起来,因为在他们看来,动作快的结果就是等待。

所以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等待浪费这个问题。等待一定是有原则的,比如2分钟以内,时间到点,可以先让效率高的学生出校门,请另一位老师等候剩下的学生。

图片

案例二:催出来的改错

办公室里,老师们纷纷吐槽:“我们班学生改错太慢了,天天要催,不催不来。”“对呀,总是慢腾腾的。拿着笔愣在那,半天不写一个字。”

写作业拖拉、改错拖拉、读书拖拉……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但如何养成主动学习,不拖拉的习惯呢?

以促进学生积极改错为例,我们梳理了一系列的策略,从外部激励和内部关注需求两个方面来实施。

图片

要素5:创意外部激励,陪伴学生完成

图片

规则清晰可见:师生共同制定规则,让每一个学生对相关要求清晰可见。


例如,作业发下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错,先改错,再完成新作业。并将这条规则请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在作业本的第一面,时时翻看,时时提醒。

特殊标记既是提醒,也是奖励:改错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行为,既然重要就要有相应的符号元素成为其独特的标记。


因此,每一个改错及时完成的学生,老师都会在当面作业上画上一个特殊的符号,代表着改错任务已完成。

有的老师是一面红旗,有的是一颗星星。符号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是一种获得感,同时也是提醒,哪一面作业上没有相应的标记,就代表着任务没有完成。

登记表是一份任务清单:在科代表手中,还有一份有班级全体学生名字的表格。

每天改错任务过关的同学都可以在表格相应位置画上勾。这份表格清晰呈现出哪些同学任务完成,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而科代表则根据完成情况,提醒同学们及时订正。

更有用心的老师,按学生订正错误的快慢顺序,告知其名次,每个学生去登记表登记时,不再简单画一个√,而是无比荣耀地写下标志着速度的名次,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快速改错的动力。

亮灯激励,仪式感满满:一位有创意的老师,在网上采购了许多小灯,每个学生专属一盏,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墙上,轻轻一按,灯被点亮了。

而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学生便可以获此殊荣,开开心心地去点亮自已的小灯。被点亮的小灯,如同一颗颗被点亮的心灵,亮堂堂的。

周周清守住底线:每周五是周清的时候,科代表、小组长会进行一周反思小结,点赞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同学,当然任务未完成的同学,需要将所有任务全部完成清零后,才能离校。每周一清,守住底线。

图片

要素6:关注内在需求,提供必要支持

图片

仅靠外部刺激学生永远是应激反应,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内在动力的激发。因此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从动机本质上去激发,才是重中之重。

明晰背后价值:学生出现的拖拉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为什么要改错?

改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我们平时要和学生多交流,将他们当成朋友,告知事件背后的意义。

例如,不让错题过夜,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很可能会造成遗忘,想不起当时是怎样犯的错,及时改错,才能让正确的记忆更深刻地留在大脑里,而不是留下错误的记忆。

当学生慢慢理解背后的价值后,行为才会慢慢发生改变。

合理时间规划:让学生自主规划时间,梳理一日时间安排表,将改错的时间预留出来,并将作息表贴在桌角。只有自已规划,才能从心底愿意去执行。

小讲师提供帮助:很多学生不愿意改错是因为真的碰到不懂的问题,时间都在想不出解决办法时被磨蹭掉了。

因此师生共同制定了求助规则,并推荐产生几名“金牌小讲师”,当同学们思而不得时,就可以向小讲师求助。

小讲师提前经过老师的培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讲题能力和方法,能给同学们提供适切的帮助。

有了这些小讲师的支持,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内容时,便不再将时间耗费在磨蹭上了。

减负促效率:学生能力是有强弱的,如果用同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自然会出现不能在老师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

因此,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分层提出标准。

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最开始的标准要低一点、并适当给他们减负,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否则要求过高,学生达成不了,一直在接受批评,时间一久,学习的劲头弱了,效率会更低,行为上会更拖沓。

找到本质原因,确定好策略,有目标地逐步推进,及时评价与反思,这就是拖拉变形记的关键要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