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浏阳花鼓舞台的“刘三姐”——记原浏阳剧团著名演员黎詠娥

 戏剧传媒 2021-11-13

“阿哥阿妹上山坡”

浏阳花鼓戏《刘三姐》选段

演唱:黎詠娥(80岁)

录音时间:2021年11月

唱山歌,
这边唱来那边合,
山歌好比浏阳河,
这边唱来那边合。
不怕滩险湾又多。
阿哥阿妹上山坡,
砍得柴来歌又多。
砍柴要砍黄莲树,
唱歌要唱欢乐歌。
哦--喂!
姐妹们,我们去对歌去!
 

 

浏阳花鼓舞台的“刘三姐”

——记原浏阳剧团著名演员黎詠娥

曾致


黎詠娥,原浏阳花鼓戏剧团著名演员。1942年出生于金江乡丛木岭,自幼家境贫寒,父母身体不好,养育了七个小孩,黎詠娥排行第六,经常饭都吃不饱,她的姐姐当年去金江读书都是打着赤脚上学。由于道路交通闭塞,弯多坡陡,雨天泥泞不堪,村民运输全靠肩挑手提或者独轮土车。直到1969年冬,普迹至丁家弄的公路才开始修建。黎詠娥在丁家弄小学读书期间,身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背着哥哥姐姐用过的旧书包,但她每天就早早起床,翻山越岭去上学。在学校,她爱好文艺,特别喜欢唱歌,是学校有名的“金嗓子”。每天放学回家后,她就去后山砍柴,帮助家里干家务。8岁的时,黎詠娥就和哥哥姐姐一起跟着父亲下田插秧,没有丝毫的娇气。艰苦的童年生活,为她以后在学艺道路上的吃苦耐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浏阳西乡是有名的戏窝子,“西乡出小旦”这句俗话道出了浏阳西乡戏曲氛围浓厚。在黎詠娥的记忆里,西乡人几乎人人爱看戏,个个爱唱戏。浏阳花鼓戏是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浏阳西乡又靠近长沙、株洲,方言与长沙话很接近,比起浏阳东乡、北乡、南乡三个区来说,西乡人学习花鼓戏先天就有语言优势。据黎詠娥回忆,小时候,金江乡村只要戏台一搭,锣鼓一敲,演出的空地里就会挤满了人,好不热闹。从下成长在花鼓戏的环境里,她萌发了对花鼓戏最初的兴趣。跳竹马灯、蚌壳舞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后来,黎詠娥在当地一位爱唱戏的裁缝师傅的推荐下,参加了金江业余剧团,在民间老艺人的辅导下,学演了《小砍樵》《天仙配》等剧目。


1957年,浏阳花鼓戏剧团到金江演出,剧团的欧阳义是黎詠娥的同乡,对她的能歌善舞比较了解,便试着向团里推荐了她。经王霞生、沈华金等老演员考核,发现她是个好苗子,当即就决定招收她加入剧团,征得其父母同意后,准备带到县城去。可是,金江业余剧团不同意,黎詠娥急得哭了起来。金江乡的刘明春书记闻讯赶来,这位开明能干的女书记,认为县里办剧团是大好事,黎詠娥能招进去是西乡的光荣,她自己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这样,她就进入了专业剧团,成为了一名“吃国家粮”的小演员。时至今日,黎詠娥回想起已经去世的刘明春书记,心里依然充满着深深的感激。

进入浏阳剧团的黎詠娥在众多前辈老艺术家的精心栽培下,认真练功,虚心学戏。组织上根据她的形象和声音条件,安排她主工花旦、青衣。当时剧团特别重视练功排戏,笔者在一份1957年油印的《浏阳花鼓戏艺术团培养青年,提高演出质量及发掘整理传统剧目民主管理工作总结》中,看到关于如何培养青年演员、提高演出质量是这样表述的:“除老艺人的耐心教育和辛勤工作外,全团演员要虚心向兄弟剧团学习。以前练功就是跑马骑吧,走走圆场而已,且姿势跟不上。”后来,浏阳剧团从株洲艺文湘剧团请来了湘剧福字科班著名艺人黄福祥老师教习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训练。在黎詠娥看来,与自己在农村上山砍柴、下田插秧相比,这一点都算不上苦。之后,剧团又请来艺文湘剧团的名师尚星云同志专门教授半个多月的旦角基本功。黎詠娥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戏练功,还经常向高月圆、沈华金、喻毓芳、谭佩双等年长一点的旦角演员学习身法,自己经常私下里请琴师杨世安拉琴,帮自己学谱子、吊嗓子、练唱腔,熟练的掌握了很多传统的曲牌、小调。剧团的作曲黎茂腾当年是浏阳大户人家黎家大屋的后人,文化程度高,音乐素养好,也教她一些新腔。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到浏阳大瑶拍摄电影《红日照山村》,黎咏娥和剧团其他同事一起参加了演出。1959年,黎詠娥和徐瑞萍、王清平、王霞生、吴丽平、赵银华、彭咏春主演了大型花鼓戏《菊花石》,参加全省戏剧汇演获一等奖,并由上海唱片公司录音,多次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60年,黎詠娥和同事赵银华一起,悄悄报考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湖南艺术学院戏剧专业,通过专业考核被录取了,但在那个年代,浏阳剧团一分为二,抽调了徐瑞萍、吴丽平、肖远扬、李惠芳等36名演职人员去组建湘潭地区花鼓戏剧团,县里就把录取通知压下来了,不肯再放人去读书。就这样,黎詠娥他们只好服从组织安排,安心在剧团演戏。分团以后,旦角走了一半,黎詠娥和喻育芳、周瑞华、肖仁华等演员挑起了大梁,担任了众多剧目的主演,黎詠娥担任主演的剧目主要有《吴燕花》《借妻》《闹严府》《柜中缘》《拾玉镯》《三女抢板》《装灶王》《双采莲》《御河桥》等。特别是由她在1961年至1964年期间主演的花鼓戏《刘三姐》,非常成功。这个戏是浏阳剧团根据广西彩调剧《刘三姐》移植改编的,由王霞生老师导演。该剧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以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为主题,讲述了刘三姐为了维护人生的自由和尊严,以山歌进行顽强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勤劳善良、美丽聪敏、真率泼辣、能歌善舞的刘三姐形象。原剧唱词中又很多是广西民歌,浏阳剧团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将浏阳山歌、西乡小调、民间音乐融入、替换,注入了浏阳民歌色彩很浓的旋律。今天的黎詠娥回忆起当年演出近百场的这个戏,依然记忆犹新。她边聊边唱了起来:“阿哥阿妹上山坡,砍得柴来歌又多。砍柴要砍黄莲树,唱歌要唱欢乐歌。”“亲手种棉亲手纺,自己织布自己穿。三姐不爱人夸奖,花言巧语莫来谈。”这是刘三姐的歌声,也是黎詠娥人格和精神品质的写照。这种人格和精神犹如弯弯的浏阳河水一样,流淌在城乡大地,滋润着观众的心田,激励人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任凭弯多滩险也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由于成功地塑造了刘三姐这个角色,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有一些老观众见到黎詠娥就叫她“刘三姐”。据黎詠娥回忆,这个戏的成功,王霞生老师费了很多力,他不仅仅要改剧本、当导演,还要饰演莫财主。剧中的小牛由浏阳剧团当年很有名气的女小生周春桃饰演,陶秀才由晏才林饰演,音乐组的谱曲、配器主要由杨世安、黎茂腾担任。黎詠娥说到:“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一个戏的成功。”当年为了演好这个戏,黎詠娥观摩学习了电影《刘三姐》中黄婉秋的表演和动作,自己认真研读剧本,一想到剧中唱山歌的场景,她就联想自己小时候上山边砍柴边唱歌的情景。加上王霞生老师的精心指导,这个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好评。

剧团“大姐”沈华金生前曾评价过黎詠娥的唱腔“嗓音清脆,很有西乡风味”。2021年11月,《戏剧传媒》公众号推送了黎詠娥1959年在上海唱片公司录制的的《菊花石》选段“石头打水浪冲冲”,让大家听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珍贵录音。国家一级演员、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长沙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萍老师留言:“黎老师唱得好原生态!干净明亮的好嗓子。我上次去省艺校看望杨鑫华老师时,他还问到了黎詠娥,赵银华、周瑞华、喻育方、何红等十几个老师的情况杨老师一个劲地夸浏阳剧团当年阵容好整齐。”确实如此,黎詠娥老师唱腔朴实,演唱明快,吐字清晰,乡韵浓厚。据剧团前辈艺人回忆,浏阳剧团先后到曾长沙、株洲、湘潭、醴陵、平江、攸县、茶陵、津市、郴州、宜春、万载等省内外城乡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月的山乡寒风袭袭,为了赶时间,全团演员翻山越岭,边走边吃一点饼干充饥,每个同志都背上道具行李等用品,小个子女演员也要背上几十斤,演员们赶到县城已是晚上七点多了。他们放下箱担,抓紧时间化妆,换上戏服,全心全意献上一台精彩的好戏。剧团当晚演出了四个小戏:《胡大回门》《双下山》《张古董打豆腐》《定巧计》。这些都是浏阳剧团非常拿手的常演剧目。其中,黎詠娥饰演《胡大回门》中胡大的妻子,王雪桃饰演胡大。
在后来的戏曲道路上,黎詠娥继续努力,先后主演了《三里湾》《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特别是她《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小常宝”,唱作俱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她和王霞生、张贤淦、黄昌桃、苏务庭等其他主要演员的精彩演绎,受到浏阳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一次剧团去北乡三田演出,由于是临时搭建的舞台,非常简陋,在演出前,已化好妆的黎詠娥在爬上舞台时,不小心踩空了,摔伤导致了左手骨折,痛疼得休克了半个小时。幸好旦角演员何红及时救场,顺利完成了演出任务。2021年11月6日,笔者和何红老师一同拜访黎詠娥老师,黎詠娥谈及几十年前发生的这件事情,依然历历在目。她拉着好姐妹何红的手说:“你当年既帮我救了场,还陪我去龙伏诊所治疗手伤,细心照顾我,我永远都忘不了你对我的关照。”由于骨折伤痛,黎詠娥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舞台,调到了电影院,经常下乡放电影时为幻灯片配唱下放到张坊参加104干校,边劳动锻炼,边搞运动。1970年,黎詠娥调到了浏阳纺织品公司批发部工作,过早地结束了艺术生涯。虽然改行了,但她依然在像剧团工作时一样,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干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2年退休的黎詠娥,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她与剧团的老同事周瑞华、卜阳春、张艳红等,编排了花鼓小戏《放风筝》等节目,活跃在各单位、社区的舞台,并代表浏阳到长沙老年协会汇演,获得二等奖。她的家庭也非常幸福,丈夫胡仁杰从药监局副县级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连续多年担任浏阳市老年乒乓球协会主席,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热心公益,乐于奉献。他们家风良好,特别是她对三个儿子的培养,尽心尽责,严格要求,个个都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儿子是省城医院的知名教授、博士,二儿子从事网络信息技术,小儿子是公安干警,他们孝亲敬老,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年已八十,但黎詠娥老师依然思维活跃,记忆力强。在谈到浏阳花鼓戏时,她十分谦逊,反复交待笔者不要宣传她。她说:“过去演了一些戏,都是领导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自己拿了国家的工资,认真演好每一场是应该的。加上由于工伤改行较早,没有坚持干文艺,为剧团做的贡献太少,我感到非常惭愧”。


前不久,笔者第三次去拜访她时,她说非常希望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浏阳花鼓戏,过去剧团办得好,就是因为领导重视培养年轻人。黎詠娥老师衷心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浏阳花鼓更辉煌。”

(湖南广播电视台曾致,2021.11.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