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视管理白皮书 ——专家共识(2019)

 Bausch 2021-11-13

近视管理白皮书

专家共识(2019)

目录

1.近视管理的标准定义 3

2.屈光档案的建立 3

2.1病史采集内容 3

2.2眼部检查内容 3

2.3屈光检查内容 4

3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筛查及近视预防 4

3.1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筛查 4

3.2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预防 5

4.非进展性近视的矫正 6

4.1非进展性近视的定义 6

4.2矫正方法 6

4. 2.1框架眼镜 7

4.2.2角膜接触镜 8

4.2.3屈光手术 11

5.进展性近视的矫正 12

5.1进展性近视的定义 12

5.2矫正方法 13

5.2.1角膜塑形镜 13

5.2.2特殊设计框架眼镜 16

5.2.3多焦点接触镜 21

5.2.4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24

00

近视管理白皮书一专家共识(2019)

图片

      近50年以来,近视的发病率急剧增加【I】,儿童过早地产生近视以及错误的治疗 会造成近视快速发展,不但导致视力降低,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并发症2 。近 视管理白皮书,是在教育部等8部门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基 本框架下,面向全国视光工作者以及近视患者,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制定出可信、可 行、可及的近视管理规范方案。本共识是在对国家策略和实施方案等有关精神充分研究和认 知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近视科学研究和我国近视发病特征提出的,旨在保障近视管理工作的 规范化、科学化开展,规范近视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近视管理白皮书》可从近视管理的标准定义,屈光档案的建立,近视筛查及近视预防, 非进展性近 此外,科普宣教贯穿整个工 作流程,并结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所编写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流程 专家共识(2019)》,《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中检测设备和设置标准化专家共识(2019)》 及《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信息化管理专家共识》相关内容,指导近视管理白皮书中的近视筛 查工作。

01

近视管理的标准定义

图片

近视管理包含两部分内容:①对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眼健康管理;②对于已经发生 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当通过科学宣教和规范的诊疗,采用规范化的矫正、干预等综合措施 来延缓近视进展。

02

屈光档案的建立

图片

        屈光档案应包含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屈光检查项目,根据检查并比照前一年的结果,确定 近视类型,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2. 1病史采集内容

年龄及近视眼发病年龄;

性别;

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

近视眼家族病史;

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

既往近视眼进展史(如有);

既往近视眼控制治疗史(如有)

2.2眼部检查内容

裂隙灯眼前节检查:观察结膜、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

眼底检查:采用眼底照相机或直接检眼镜检查法;

眼位检查:进行交替遮盖试验和遮盖-去遮盖试验,明确是否有显斜视或隐斜视;

眼压检查: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检查,如眼压结果异常应根据角膜厚度值等精确检查;

眼生物学检查:采用光学测量或其他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测量眼轴等眼生物学参数;

角膜曲率检查:采用电脑验光仪检查角膜曲率,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形 态。

2.3屈光检查内容

客观屈光检查:使用电脑验光仪或检影验光,测得被检者的客观屈光度数;

主观屈光检查:使用综合验光仪或者插片法,进行精准、规范的主观验光,并根据最佳矫 正视力的最低负镜度原则,给予屈光矫正处方;

双眼视功能检查:调节及聚散功能检查,立体视检查及色觉检查(上述检查后怀疑有集合 和调节等双眼视异常者进一步进行双眼视检查);

睫状肌麻痹验光:参照《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叫决定是否进行睫状肌麻痹验 光,并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睫状肌麻痹药物。

03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筛查及近视预防

图片

3.1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筛查

近视筛查(myopia screening)是指通过简单、快速的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发现可疑近视或近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可疑近视或近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法是裸眼视力(UCVA)检查和非睫状肌麻痹性屈光度检查。在近 视患病率高的人群中,裸眼视力检查(UCVA)联合非睫状肌麻痹性屈光度数检查(NCAR) 比单独两种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3.2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预防

近视的发生发展与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时间相关。主要的近视预防措施包括:

①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动态监测视觉变化状况,做到近视早

期发现和干预(若筛查发现裸眼视力<5.0且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0.5D则 建议进一步精确检测屈光度)详见 2019)相关内容;

②减少近距离工作,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近距离工作可能影响近视的发生和进展,近距离阅 读(<20cm)和连续阅读(>45 min)与更大几率的近视发生有关。户外活动与儿童近视发病 率的降低有关,包括那些经常从事大量近距离工作的儿童。这表明,不应阻止儿童参与近 距离的工作活动,而应定期休息,适当的阅读距离和近距离注视的变化,并鼓励有足够的时 间在户外[7,8];花时间在户外而不需要体力活动或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似乎对近视的发生有保 护作用,但对近视的进展没有保护作用,尽管这种作用的机制不太清楚[7]。研究表明,每周 至少需要8-15小时的户外活动才能获得有临床意义的保护作用W3]。也有研究表明[Mi,可 移动穿戴设备,对青少年近视情况有明显的干预监测作用;

③ 养成良好用眼及卫生习惯。采光和照度符合要求,不在过暗的光线或阳光直射下近距离工 作,端正读写姿势,保证睡眠充足,均衡膳食g对于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户外时间对 人类近视发病的保护作用得到了动物研究的支持,动物研究报告〔I6」7 ]称,暴露在强光下会减 少眼轴的生长,而光照水平降低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即轴向伸长和近视。有研究表明四 高环境光照对猕猴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对于任何视觉需求,良好的照明都 应该被推荐,而目前对有近视风险的患者的建议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室内和自然照明,并 增加户外时间[I9,20]。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近视与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之间有任何明确的 联系。一些研究表明,近视的发展与低脂和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关[2%而高饱和脂 肪和高胆固醇的饮食也与轴向长度的增加有关[24]。一项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四,咖啡 因代谢物7-甲基黄。票吟(7-MX)有可能降低儿童的眼睛生长。虽然咖啡因类兴奋剂可能是未 来对近视患者营养建议的一部分,但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近视控制的营养疗法[26]

04

非进展性近视的矫正

图片

4.1非进展性近视的定义: 近视进展缓慢应0.50D/年的人群,特别是儿 童青少年,应定期随访,积极关注,包括近视度数及眼轴的变化,如果近视程度改变,应采 取进展性近视的干预手段。对于初次检查的儿童青少年,可参考《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 (2017)》[4],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必须采取近视干预手段。

4.22矫正方法

4. 2.1框架眼镜

4.2.1.1优点:方便、经济、安全。

4.2.1.2缺点:运动不方便、夕卜观上部分人不能接受。

4. 2.1.3适应证:

① 不愿意或不适合采用其他矫正方式;

② 伴有散光采用其他矫正方式效果欠佳;

③ 某些特殊的环境、工作岗位或阅读状态;

④ 需要框架眼镜作为外观修饰需求;

⑤  需要框架眼镜作为安全防护使用;

⑥ 在某些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短暂使用或者是需要频繁调整参数。

4.2.1.4禁忌证:

①有生理疾患无法稳定配戴框架眼镜;

因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问题,可能由于配戴框架眼镜造成伤害的。

4.2.1.5验配流程:

① 裂隙灯眼前节检查;

② 眼底检查;

③ 眼位检查;

④ 眼压检查;

⑤ 眼轴检查;

⑥ 屈光检查;

⑦ 双眼视检查(根据情况);

⑧ 试戴确定最终处方。

4.2.1.6随访検查:

① 频率:6个月随访1次;

② 检查内容同上;

③  判断屈光度是否变化;

④ 裸眼视力、矫正视镜框是否损坏变形、镜片破损划痕,影响视觉质量和安全配戴。

4.2.1.7暂停机制:

①  近视进展20.75D/年,转为进展性近视人群,需给予近视防控干预;

② 希望用其他的矫正方式让生活更加方便、美观。

4.2.2角膜接触镜

4.2.2.1软性角膜接触镜

4.2.2.1.1优点:美观、容易适应、配戴后运动更方便。

4.2.2.1.2缺点:长时间不合理配戴可能引起眼部健康问题。

4.2.2.1.3 适应证:

以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为目的

①屈光不正的矫正,包括近视、远视、规则散光及屈光参差患者;

③ 规则散光<1.50D,且球柱镜比>3:1,可选择球面软镜;0.75D<规则散光<2.00D, 或者球柱镜比<3: 1者,可选择Toric软镜;

③ 泪膜检查,最佳为BUT大于10秒,Schirmer试验或酚红棉线试验>10mm。根 据干眼诊断标准,排除干眼的患者,也可根据情况验配;

③ 无角膜、结膜炎等其他活动性眼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 眼睑位置正常,瞬目次数正常,瞬目完全。

4.2.2.1.4禁忌证(参见多焦点软镜验配)

4.2.2.1.5验配流程(参见多焦点软镜验配)

4.2.2.1.6随访検查(参见多焦点软镜验配)

4.2.2.1.7暂停机制

①转为进展性近视者;

②因配戴软性接触镜出现并发症需要停戴治疗。

4.2.2.2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

4.2.2.2.1优点:透气性好,成像质量高。

4.2.2.2.2缺点:初戴时异物感强,需要时间适应。

4.2.2.2.3适应证

①高度近视、高度远视;

②高度散光、不规则散光;

③屈光参差;

④圆锥角膜等角膜变性疾病以及角膜瘢痕、眼外伤术后所致的高度不规则散光;

⑤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移植术后等角膜形态明显变异的情况复杂的屈光不正;

⑥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严重缺氧反应或引发巨乳头性结膜炎(GPC)而又不 愿意放弃接触镜者。

4.2.2.2.4禁忌证

一般角膜接触镜的禁忌证(有急性角结膜炎、重度干眼患者及翼状胬肉等活动性眼病)。

长期处于多风沙、高污染以及化学制品环境。

配戴镜片将从事剧烈、对抗性运动者。

眼睛高度敏感,不愿经历适应阶段者

仅运动、娱乐等时间使用的短暂配戴者。

飞行员、警察、消防员等特殊职业者。

甲亢患者、糖尿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个人卫生习惯差、依从性差者。

4.2.2.2.5验配流程

①问诊及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配戴目的、既往戴镜史、用药史及过敏史等

②视力和眼屈光状态的检测;

③眼部健康检查:包括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

④泪液功能检查:包括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

⑤角膜曲率测量,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

⑥角膜直径、瞳孔直径、角膜厚度、内皮细胞检查、选做对比敏感度及像差等检查;

⑦选择合适的试戴镜;

⑧戴镜泪液稳定(通常需要20到30分钟),期间告知患者眼睛先向下看10-20分 钟,再平视10分钟左右,并告知患者正常正确眨眼。如果患者异物感明显泪液量过多影响 评估时可滴表麻;

⑨试戴配适评估:分为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

⑩配适调整:配适不合理时需根据情况进行参数调整;

⑪在选定的试戴片上进行片上验光;

⑫确定镜片的品牌、基弧、直径、屈光度数、特殊设计等参数,处方订镜;

⑬建立病历,定制镜片,存档保存;

⑭到片后,检测核对成片的参数信息;

⑮患者取片时,检测核对成片的参数信息,发放给患者配戴,戴成片后复核检查:动 静片评估,戴镜视力。

4.2.2.2.6随访検查

①  一般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然后每2〜3个月定期复查一次;

② 镜片需在1 ~1.5年内更换;

③ 裸眼及矫正视力;

④ 眼前节健康状况检查;

⑤ 镜片清洁度,有无污损、缺损、沉淀,镜片配适状态的检查;

⑥ 确认护理用品使用和护理程序是否规范,酌情给与进一步指导和训练,酌情建议患 者更换镜片和镜片盒。

4.2.2.2.7暂停机制

① 转为进展性近视者;

② 始终无法适应硬性角膜接触镜不适感;

③ 由于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出现并发症需要停戴治疗;

④ 由于生活的环境/状态不适合继续安全配戴。

4.2.2.3角膜塑形镜  参见进展性近视内容

4.2.3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

4.2.3.1优点:美观、方便

4.2.3.2缺点:主要使用于成年人、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4.2.3.3适应证:参考相应的指南

4.2.3.4禁忌证:参考相应的指南

4.2.3.5随访検查:1天、1周、1月、2月、3月、6月、1年

4.2.3.6暂停机制:

① 角膜屈光手术因切除了角膜组织,因此无暂停机制

②眼内屈光手术在出现并发症或者屈光度数发生改变时

05

进展性近视的矫正

图片

近视控制的评判标准:

1) 近视控制无效一一近视增长速率2-0.75D/年,或眼轴增长速率20.27mm/年;

2) 近视控制弱效一一近视增长速率-0.50D/年公< -0.75D/年,或眼轴增长速率0.18mm/ 年 <y<0.27mm/年;

3) 近视控制中效一一近视增长速率-0.25D/年公< -0.50D/年,或眼轴增长速率0.09mm/

年<y<0.18mm/ 年;

4) 近视控制强效一一近视增长速率< -0.25D/年,或眼轴增长速率< 0.09mm/年;

此标准适用于6-12岁儿童青少年,包括未使用和已使用近视控制手段。

5. 1进展性近视的定义: 近视进展快速,20.75D/年的人群。儿童青少年一

旦发现近视,应按照进展性近视给予干预手段。

5. 2矫正方法

5.2.1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是通过配戴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角膜 塑形镜,又简称0K镜),以重塑角膜形态,从而暂时性降低近视屈光度数,提高裸 眼视力的可逆性非手术物理矫形治疗方法[30]。

5.2.1.1 优点:

多个研究[31-33]显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眼眼轴增长,减缓量约为0.1 5mm/年,

近视控制效力中 (0.25~0.50D/年)

夜间配戴,白天不用再配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

5.2.1.2缺点:价格较贵,护理操作要求高,配戴不当存在并发症风险。

5.2.1.3适应症:

① 近视和规则散光患者矫正范围参考角膜塑形镜注册证及产品说明书。

② 眼部健康;

③ 角膜曲率在40.00D〜46.00D之间;

④ 没有使用影响或可能影响角膜塑形镜配戴、可能会改变正常眼生理的药物

⑤ 无影响配戴的全身性疾病;

⑥ 环境条件、卫生条件和工作条件能满足本产品的配戴要求;

⑦ 依从性好,能够理解角膜塑形镜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果,并有非常好的依从性,能依 照医嘱按时复查并按时更换镜片的患者

⑧ 年龄大于8岁,未成年人应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

⑨ 配戴前检查排除禁忌证者

5.2.1.4禁忌症:

① 正在使用可能会导致干眼或影响视力及角膜曲率等的药物。

② 角膜异常;曾经接受过角膜手术,或有角膜外伤史;活动性角膜炎(如角膜感染等), 角膜知觉减退。

③ 其他眼部疾病:如泪囊炎、干眼症、结膜炎、睑缘炎等各种炎症、青光眼等

④ 患有全身性疾病造成免疫低下,或对角膜塑形有影响者(如急、慢性鼻窦炎,糖尿病, 唐氏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病患者等)。

⑤ 有接触镜或接触镜护理液过敏史。

5.2.1.5验配流程:

① 验配前,验配人员必须真实、客观地向患者告知角膜塑形镜的各项性能、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和副作用、验配程序等,并取得就医者的签字同意。

② 根据检查数据确定是否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除眼科裂隙灯常规检查外,应包括:角膜 形态、角膜厚度、眼轴、眼压、眼位、远/近视力、屈光度数、泪液测试、角膜直径、 瞳孔直径、眼底检查。

③ 首次配戴镜片和定配前应进行试戴,观察、评估适配状态。

④ 根据检查数据和试戴评估结果设计定片参数和配戴方案。

⑤ 为患者提供角膜塑形镜使用指导,将指导内容以〃使用说明书〃的形式发放给每位患者。

5.2.1.6随访频率:建立并严格执行复诊制度,复诊的时间是初戴0K镜后一天内、和戴镜 后一周、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之后每三个月随诊。

5.2.1.7暂停机制:

存在角膜塑形镜不良反应处理不能缓解者,暂停角膜塑形镜配戴。


图1.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

5.2.2特殊设计框架眼镜

5.2.2.1渐变附加多焦镜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渐变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5mm/年,屈光度数延缓量平均 为0.17D/年,约延缓20%-30%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弱a34-37]

5.2.2.1.1优点:镜片夕卜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好。

5.2.2.1.2缺点:

① 视近时,由于近附加的存在,患儿为了保持双眼单视,会增加正融像性集合需求。 配戴前是正位或外隐斜的患儿,在配戴渐变镜后,看近眼位会出现更大的外隐斜漂 移;

③患儿配戴渐变镜后,向下注视的位置偏差是影响其近视控制疗效的关键因素。调节 力正常的患儿可能会使用渐变镜通道内任意位置视近,从而不能有效利用近附加。

5.2.2.1.3适应证:

① 近视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20.75D/年);

③近距内隐斜;

①近距高调节滞后。

5.2.2.1.4禁忌证:

①显性或隐性外斜患者;

③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

5.2.2.1.5验配流程:

参考单焦框架眼镜的验配流程,增加瞳高测量,以及配发镜片时的使用指导。

5.2.2.1.6随访频率:

每6个月复查随访一次,检测患者屈光度数、眼轴及眼位变化。每次随访时务必检查校 准渐变镜,强调使用方法。

5.2.2.1.7暂停机制:

近视患儿配戴渐变镜后,出现下列任意一条都应停用该方法,换用其他近视控制手段。

① 近视控制无效;

②  配戴渐变镜后,看近眼位出现超过3△外隐斜(参考Morgan值标准)。

5.2.2.2双光镜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双光镜后,眼车由延缓量平均为0.08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 为0.26D/年,约延缓30%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弱Sr']。

5.2.2.2.1 优点:

①镜片视远区与视近区有清晰的分界线,可以提醒患儿使用下方的近用区视近,从而 更好地利用近附加改善调节反应;

② 对于磨制双光镜(executive bifocal lens),镜片下半部分均含有近附加,视场更 大,可使视网膜周边更大范围接受镜片产生的近视离焦。

5.2.2.2.2缺点:

① 镜片有明显分界线,夕卜观不好看,可能导致患儿依从性差;

② 镜片的远用和近用区分界线会产生像跳现象;

③ 视近时,由于近附加的存在,患儿为了保持双眼单视,会增加正融像性集合需求。 配戴前是正位或外隐斜的患儿,在配戴双光镜后,看近眼位会出现更大的外隐斜漂 移。

5.2.2.2.3适应证:

① 近视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20.75D/年);

② 近距内隐斜;

③ 近距高调节滞后。

5.2.2.2.4禁忌证:

① 显性或隐性外斜患者;

② 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

5.2.2.2.5验配流程:

参照渐变镜的验配流程。

5.2.2.2.6随访频率:

参照渐变镜的随访频率。

5.2.2.2.7暂停机®J:

近视患儿配戴双光镜后,出现下列任意一条都应停用该方法,换用其他近视控制手段。 

① 近视控制无效;

②  配戴双光镜后,看近眼位出现超过3△外隐斜(参考Morgan值标准)。

5.2.2.3双光棱镜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双光棱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9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 均为0.34D/年,约延缓50%-60%的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中等DE,39】。

5.2.2.3.1 优点:

①  镜片视远区与视近区有清晰的分界线,可以提醒患儿使用下方的近用区视近,从而 更好地利用近附加改善调节反应;

② 镜片视近区的BI棱镜可有效补偿近附加所产生的额外融像需求,不干扰患儿的调 节与双眼视功能平衡。

5.2.2.3.2缺点:

①  镜片存在分界线,影响镜片外观,新一代双光棱镜的外观设计已有改善;

② 镜片的远用和近用区分界线会产生像跳现象。

5.2.2.3.3适应证:

近视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20.75D/年)。

5.2.2.3.4禁忌证:

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

5.2.2.3.5验配流程:

参照渐变镜的验配流程。

5.2.2.3.6随访频率:

参照渐变镜的随访频率。

5.2.2.3.7暂停机带!J:

近视患儿配戴双光棱镜后,近视控制无效,则换用其他近视控制手段。

5.2.2.4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5mm/年,近视 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12D/年,约延缓30%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弱。

5.2.2.4.1优点:镜片外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好。

5.2.2.4.2缺点:基于镜片设计,中央部分矫正远距离屈光不正,保证视远清晰,镜片周边 赋予相对正屈光度数,产生视网膜周边近视离焦,若患儿在视远时,未改变头位,仅转动眼球,此时产生的注视偏差会使中心视力清晰度受到影响,视网膜周边的离焦效应也会发生未 知的变化,影响其近视控制效果。

5.2.2.4.3适应证:

近视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20.75D/年)。

5.2.2.4.4禁忌证:

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

5.2.2.4.5验酉己流程:

参照渐变镜的验配流程。

5.2.2.4.6随访频率:

参照渐变镜的随访流程。

5.2.2.4.7暂停机®J:

近视患儿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近视控制无效,则换用其他近视控制手段。

5.2.2.5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16mm/年,近视 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28D/年,近视控制效力中等,有待更多临床研究证实。

5.2.2.5.1 优点:

① 镜片外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好;

②  镜片中央33mm范围内蜂窝状密布小区域,每个小区域赋予离焦度数。在镜片任 何位置,瞳孔范围内,远用矫正度数和近视离焦度数面积比例稳定,不因镜片位置 而变。因此,在瞳孔大小的范围内有正焦和近视离焦两个屈光度数存在。

5.2.2.5.2缺点:光线经过镜片中央离焦区后,分解为远用矫正部分和近视离焦部分,使得 对比度有所降低。

5.2.2.5.3适应证:

近视增长较快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20.75D/年)。

5.2.2.5.4禁忌证:

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

5.2.2.5.5验配流程:

参照渐变镜的验配流程。

5.2.2.5.6随访频率:

参照渐变镜的随访流程。

5.2.2.5.7暂停机带!J:

近视患儿配戴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后,近视控制无效,则换用其他近视控制手段。

5.2.3多焦点接触镜:

包括多焦点软镜和多焦点硬镜,临床以多焦点软镜为主。多焦点接触镜是指一个镜片设计中, 既有用于观察近距离物体的处方、又有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处方,有时还含中间距离的处方。 根据设计不同分为同心圆多焦点软镜和周边渐变多焦点软镜。多焦点软镜原先应用于老 视患者,后来研究发现DE-44],多焦点软镜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约0.21D/年), 根据文献表明,多焦点软镜能控制25-50%的眼轴增长(约0.11mm/年)。

5.2.3.1 优点:

① 年龄无限制;

② 无法适应角膜塑形镜的异物感者或眼部较敏感者;

③  角膜塑形镜无法获得理想配适者;

④  因儿童青少年配戴,如选择日戴抛弃型镜片,透氧的同时减少沉淀物附着,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5.2.3.2缺点:

①  屈光度数太高无可获得产品,如屈光不正<-10.00D者,

②  散光矫正能力差,如角膜散光>1.50D者;

③  由于多焦设计,将影响视觉质量,如周边离焦设计镜片会导致外周视野模糊, 部分配戴者无法接受囹。

5.2.3.3适应证:

①  等效球镜375D近视儿童青少年,散光<1.00D,球镜:散光>3:1;

②  近视进展快,屈光度数增加>=0.75D/年的近视儿童青少年;

③ 眼部及全身无角膜接触镜禁忌证者;

④ 能够理解软性接触镜的作用机制及潜在的问题和矫治的局限性;

⑤  动机明确并依从性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按医嘱定期复诊。

5.2.3.4禁忌证:

①  眼部疾患:角膜上皮细胞病变、角膜内皮细胞病变、圆锥角膜、复发性角膜上 皮细胞点染、角膜直觉减退和严重干眼及感染、炎症性疾病,眼睑闭合不全, 麻痹性斜视,晶状体混浊和急慢性青光眼,眼部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慢性葡 萄膜炎,慢性泪囊炎等;

②  全身禁忌证:严重的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等;

③ 个体条件相对禁忌证:个人卫生相对不良、依从性差不能按时复查者;

④  对镜片或护理产品中成分过敏者;

⑤ 对多焦点软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或不切实际地认为该方法能将近

视治愈者。

5.2.3.5验配流程:

①  询问病史,了解戴镜目的及筛选适应证、排查禁忌证;

②  常规裂隙灯检查及眼底镜检查;

③  泪膜检查:TBUT和泪棱镜高度;

④ 角膜直径测量(HVID)选择镜片直径;

⑤  角膜曲率测量计算角膜散光和镜片基弧;

⑥ 电脑验光及主觉验光测量屈光度数,按等效球镜计算镜片度数;

⑦ 眼压测量;

⑧ 眼生物学测量眼轴等参数作为监测近视进展指标;

⑨  选择诊断性试戴15分钟;

⑩ 配适评估(舒适度及配适);

a) 戴镜视力并进行球镜戴镜验光,保证最低负球镜矫正至最好视力开具处方,订购镜

片;

b) 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作为监测近视进展指标;

c) 核对镜片;

d) 戴镜后配适评估;

e) 摘戴及护理宣教;

f) 预约随访。

5.2.3.6随访频次:

初次配镜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每半年复查。

① 戴镜依从性及主观评估;

②  戴镜视力及戴镜验光,当屈光度数改变>0.50D时,调整镜片度数;

③ 镜片配适评估:中心定位、覆盖度、活动度;

④ 裂隙灯检查;

⑤  泪膜检查;

⑥  眼压检查;

⑦  屈光度数检查,每半年睫状肌麻痹散瞳检查;

⑧  眼生物学检查眼轴等参数:每半年一次。

5.2.3.7暂停机制

① 当屈光度数或眼车由增长未达到控制预期;

②  屈光度数或眼轴稳定;

③  眼部出现2级以上不良反应,如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滤泡、球结膜充血、球

 结膜镜片压迹、角巩缘充血、角膜水肿、角膜点染、角膜浸润、角膜新生血管、角

膜内皮改变、及角膜其他损害如糜烂、感染等(参照Efron分级标准);

④ 对镜片或护理产品产生过敏反应;

⑤  无法耐受镜片离焦所带来的模糊视觉。

注:目前的研究多是关于多焦点软镜的近视控制,未见多焦点硬镜的相关近视控制结果报道。

5.2.4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泛指浓度低于1%的阿托品滴眼液。与未使用药物相比,阿托品滴眼液

使6-1 2岁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平均减缓约60%-80%,推荐使用浓度0.01 %[31,46,47]。

5.2.4.1优点:每晚睡前使用一次,使用简单,价格低廉。

5.2.4.2缺点:单独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6-12岁儿童青少年眼轴增长的控制作用尚 不确定,在高浓度使用的情况下停药后近视回退明显。主要副作用为畏光、视近模糊和过敏 性结膜炎,且浓度越高副作用越大、持续时间越长Di,47】。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国内尚无临床 注册用药。

5.2.4.3适应证:不受年龄、近视度数限制,建议12岁以内、近视增长速率2-0.75D/年的 儿童青少年使用,或者已经使用了其他非药物控制手段仍然近视增长速率2-0.75D/年的儿 童青少年。

5.2.4.4禁忌证:无法耐受畏光、视近模糊或过敏性结膜炎等眼部副作用,或发生心动过速、 皮肤过敏等全身副作用。

5.2.4.5验配流程:无。

5.2.4.6随访频率:第一年每3月一次,第二年起每4-6月一次。

5.2.4.7暂停机制:不明确,建议在用药情况下近视增长速率。0.50D/年且年龄已达12岁 者停止用药。

起草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陈兆爱尔眼科医院

陈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喉鼻科医院

姜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孙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杨必四川大学华西眼科医院

杨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杨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张姝贤天津市眼科医院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毕宏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李丽华天津市眼科医院

刘陇黔四川大学华西眼科医院

吕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吕燕云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

倪海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瞿小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杨智宽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医院

赵明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周行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参考文献

Dolgin E. The myopia boom[J]. Nature, 2015,519(7543):276-278. DOI: 10.1038/519276a.

Xu L, Wang Y Wang S, et al. High myopia and glaucoma susceptibility the Beijing Eye Study[J]. Ophthalmology, 2007,114(2):216-220. DOI: 10.1016/j.ophtha.2006.06.050.

Praveen MR, Shah GD, Vasavada AR, et al. A study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early onset of cataract in India[J]. Eye (Lond), 2010,24(4):686-694. DOI: 10.1038/eye.2009.137.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 志,2017,(12):705-710.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7.12.001.

Ma Y, He X, Zou H, et al. Myopia screening: combining visual acuity and noncycloplegic autorefraction[J]. Optom Vis Sci, 2013,90(12):1479-1485. DOI: 10.1097/OPX.0000000000000095.

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流程专家共识(2019)1[J].

Xiong S, Sankaridurg P, Naduvilath [ et al. Time spent in outdoor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myop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Acta Ophthalmol, 2017,95(6):551-566. DOI: 10.1111/aos.13403.

Li SM, Li SY, Kang MT, et al. Near Work Related Parameters and Myopia in Chinese Children: the Anyang Childhood Eye Study[J]. PLoS One, 2015,10(8):e013451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34514.

Rose KA, Morgan IG, Ip J, et al.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J]. Ophthalmology, 2008,115(8):1279-1285. DOI: 10.1016/j.ophtha.2007.12.019.

Read SA, Collins MJ, Vincent SJ. Light Exposure and Eye Growth in Childhood[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5,56(11):6779-6787. DOI: 10.1167/iovs.14-15978.

Guggenheim JA, Northstone K, McMahon G, et al. Time outdoor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s predictors of incident myopia in childhoo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6):2856-2865. DOI: 10.1167/iovs.11-9091.

Jones-Jordan LA, Sinnott LT, Cotter SA, et al. Time outdoors, visual activity, and myopia progression in juvenile-onset myope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11):7169-7175. DOI: 10.1167/iovs.11-8336.

He M, Xiang F, Zeng Y, et al. Effect of Time Spent Outdoors at Scho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5,314(11):1142-1148. DOI: 10.1001/jama.2015.10803.

温龙波,蓝卫忠,李晓柠,等.客观监测近视眼相关环境因素的新设备'云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研究 [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7,(4):198-203. DOI: 10.3760/cma.j.issn.l674-845X.2017.04.002.

Vagge A, Ferro Desideri L, Nucci P, et al. Prevention of Progression in Myopia: A Systematic Review[J]. Diseases, 2018,6(4)DOI: 10.3390/diseases6040092.

Norton TT, Amedo AO, Siegwart JT Jr. Darkness causes myopia in visually experienced tree shrew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11):4700-4707. DOI: 10.1167/iovs.05-1641.

Ashby R, Ohlendorf A, Schaeffel F. The effect of ambient illumi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9,50(11):5348-5354. DOI: 10.1167/iovs.09-3419.

Smith EL 3rd, Hung LF, Huang J. Protective effects of high ambient ligh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deprivation myopia in rhesus monkey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1):421-428. DOI: 10.1167/iovs.ll-8652.

Hua WJ, Jin JX, Wu XY, et al. Elevated light levels in schools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pia[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15,35(3):252-262. DOI: 10.1111/opo.12207.

Read SA, Collins MJ, Vincent SJ. Light exposur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myopic and emmetropic children[J]. Optom Vis Sci, 2014,91(3):330-341. DOI: 10.1097/OPX.0000000000000160.

Saw SM, Katz J, Schein OD, et al. Epidemiology of myopia[J]. Epidemiol Rev, 1996,18(2):175-187.

Edwards MH. Do variations in normal nutrition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J]. Optom Vis Sci, 1996,73(10):638-643.

GARDINER PA. The diet of growing myopes [J]. Trans Ophthalmol Soc U K, 1956,76:171-180.

Kang P, Wildsoet CF. Acute and short-term changes in visual function with 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 wear in young adults[J]. 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16,39(2):133-140. DOI: 10.1016/j.clae.2015.09.004.

Trier K, Munk Ribel-Madsen S, Cui D, et al. Systemic 7-methylxanthine in retarding axial eye growth and myopia progression: a 36-month pilot study[J]. J Ocul Biol Dis Infor, 2008,1(2-4):85-93. DOI: 10.1007/s12177-008-9013-3.

Hong T, Flood V, Rochtchina E, et al. Adherence to dietary guidelines and the 10-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J]. Am J Ophthalmol, 2014,158(2):302-308. DOI: 10.1016/j.ajo.2014.05.01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软性接触镜临床验配使用共识(2013年)[J].中华眼科杂 志,2013,(4):374-376.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3.04.021

Walline JJ, Jones LA, Mutti DO,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rigid contact lenses on myopia progression[J]. Arch Ophthalmol, 2004,122(12):1760-1766. DOI: 10.1001/archopht.122.12.1760.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J].中华眼科杂

志,2015,(4):249-254.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4.003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中国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验配管理专家共识(2016年)[J].中华眼 科杂志,2016,(5):325-327.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6.05.002

Huang J, Wen D, Wang Q, et al. Efficacy Comparison of 16 Interventions for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 A Network Meta-analysis[J]. Ophthalmology, 2016,123(4):697-708. DOI: 10.1016/j.ophtha.2015.11.010.

Cho P, Cheung SW, Edwards M. The longitudinal orthokeratology research in children (LORIC) in Hong Kong: a pilot study on refractive changes and myopic control[J]. Curr Eye Res, 2005,30(1):71-80.

Hiraoka T, Kakita T, Okamoto F,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 on axial length elongation in childhood myopia: a 5-year follow-up stud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7):3913-3919. DOI: 10.1167/iovs.11-8453.

Hasebe S, Ohtsuki H, Nonaka T, et al. Effect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on myopia progression in Japanese childre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masked, crossover trial[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8,49(7):2781-2789. DOI: 10.1167/iovs.07-0385.

Correction of Myopia Evaluation Trial 2 Study Group for the Pediatric Eye Disease Investigator Group. Progressive-addition lenses versus single-vision lenses for slowing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ldren with high accommodative lag and near esophori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1,52(5):2749-2757. DOI: 10.1167/iovs.l0-6631.

Cheng D, Schmid KL, Woo GC. The effect of positive-lens addition and base-in prism on accommodation accuracy and near horizontal phoria in Chinese myopic children[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08,28(3):225-237. DOI: 10.1111/j.l475-1313.2008.00560.x.

Yang Z, Lan W, Ge J,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on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nese children[J]. Ophthalmic & Physiological Optics 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College of Ophthalmic Opticians, 2010,29⑴:41-48.

Cheng D, Woo GC, Schmid KL. Bifocal lens control of myopic progression in children[J]. Clin Exp Optom, 2011,94(1):24-32. DOI: 10.1111/j.l444-0938.2010.00510.x.

Cheng D, Woo GC, Drobe B, et al. Effect of bifocal and prismatic bifocal spectacles on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 three-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Ophthalmol, 2014,132(3):258-264. 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13.7623.

Gwiazda J, Hyman L, Hussein M, et a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versus single vision lenses on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ldre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4):1492-1500.

Berntsen DA, Sinnott L[ Mutti DO,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using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to evaluate theories of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a high lag of accommodatio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2):640-649. DOI: 10.1167/iovs.11-7769.

Walline JJ, Gaume Giannoni A, Sinnott L[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Soft Multifocal Contact Lenses for Myopia Control: Baseline Data and Methods[J]. Optom Vis Sci, 2017,

Cooper J, O' Connor B, Watanabe R, et al. Case Series Analysis of Myopic Progression Control With a Unique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Multifocal Contact Lens[J]. Eye Contact Lens, 2018,44(5):e16-16e24. DOI: 10.1097/ICL.0000000000000440.

Li SM, Kang MT, Wu SS, et al. Studies using concentric ring bifocal and peripheral add multifocal contact lenses to slow myopia progression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 meta-analysis[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17,37(1):51-59. DOI: 10.1111/opo.12332.

Faria-Ribeiro M, Amorim-de-Sousa A, Gonzalez-Meijome JM. Predicted accommodative response from image quality in young eyes fitted with different dual-focus designs[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18,38(3):309-316. DOI: 10.1111/opo.12443.

Chen Z, Huang S, Zhou J, et al. Adjunctive effect of orthokeratology and low dose atropine on axial elongation in fast-progressing myopic children-A preliminary retrospective study[J]. 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18,DOI: 10.1016/j.clae.2018.10.026.

Gong Q, Janowski M, Luo M, et al. 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Atropine in Childhood Myopia: A

Meta-analysis[J]. JAMA Ophthalmol, 2017,135(6):624-630. 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17.1091.

普阑眼康 | 你的眼健康,我的追求   

南宁市华西路38号

华西商业城3号楼2单元718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