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5岁银行行长隐藏秘密65年,拒绝更换住房,直到儿子打开他的箱子

 陈正兴 2021-11-13

2018年12月,湖北恩施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点,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块破旧红布包匆忙赶来。

来者是一位退役军人的小儿子,这次来帮父亲提交信息资料。

没有犹豫,也没有多想,他一层层拨开,把东西一件件拿出来,平铺在桌子上。

可眼前的一幕,却让包括在场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大为震惊。

一张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签署的特等功报功书,上面清晰记录着老兵的战斗功绩。

先后获得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

三枚军功章历久弥新,其中一枚镌刻着“人民功臣”字样。

文章图片1

男人只知父亲曾是一名军人,上过战场杀过敌人,可他万万没想到,父亲获得如此多的军功荣誉,却不曾对任何人提起。

如果不是这次信息采集,他不知道父亲还要将这些秘密埋藏多久。

原来,这个中年男人的父亲,是位曾立过赫赫战功的退役军人,名字叫做张富清

在新中国建立后张富清退伍,而后几十年中,自己的功绩从不曾对人提及,深藏功名65载。

如今已95岁的他背后,印刻着一个时代的风雨,承载了一个国家的记忆。

一个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秘密,一段不为人知的烽火岁月,被缓缓打开。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1924年,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洋县马畅镇双庙村。

父亲因病早逝,大哥在饥荒中夭折,只靠母亲一个人拉扯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

14岁,张富清就去了地主家做长工。

贫穷和饥饿,在少年张富清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穷苦人谋出路。

瓦子街战役,张富清遇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

“帮助穷人减租减息,实行耕者有其田。”

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点燃了张富清内心的希望。

张富清主动申请加入,成为西北野战军2纵队359旅的一名战士。

那一年,他24岁。

文章图片4

此后每一场战斗,张富清总是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执行最危险最艰难的任务。

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让张富清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成长。

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城等大小战斗,他冲锋在前,以身为墙,历尽了九死一生。

永丰战役,他带领突击小组,顶住重重炮火,接连炸毁敌军两座碉堡,打退敌人数次反扑,为大部队攻城扫清关键障碍。

战斗结束后,一封由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签发的特等功报功书,飞到张富清家乡。

文章图片5

1954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张富清也即将退役转业,此时他面临多种选择。

一是留在武汉或者回老家陕西,离家近一点,二是服从组织安排,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他毅然跟随组织召唤:

“共产党员不能有条件地工作,我们不到艰苦地方去,哪个到艰苦地方去。”

张富清用积攒的钱买下一个褐色皮箱,把这些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和勋章,紧紧包裹在一块红布里,不再对人提起。

在他心里,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要替他们好好活下去。

从此,这只跟随张富清65年的旧皮箱,不仅锁住了赫赫战功,也封存了他的戎马岁月。

文章图片6

张富清封存战功的旧皮箱

文章图片7

1955年,他携新婚妻子孙玉兰,从武汉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顺着山路向西,来到湖北恩施来凤县。

文章图片8

张富清妻子孙玉兰(右)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当时来凤县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

三年大旱,最严重的灾区就是三胡,83天没下一滴雨,水田大幅干裂,秧苗奄奄一息。

老百姓吃不上饭,国家公余粮任务完不成,张富清心里不是滋味。

他发动群众参与水渠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的难题。

就在工程最关键阶段,他收到母亲病重的电报。

一边是亟待解决的旱情,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张富清强忍锥心之痛,没有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

老人溘然长逝,天人永隔,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文章图片9

张富清母亲(中)

自古忠孝难两全,张富清在日记里写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找麻烦。

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就没有家,我把党的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我重重地孝顺了母亲。”

文章图片10

二龙山水坝如期建成,实现了高效率农田灌溉,解决了老百姓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水电泵改装,能加工能发电,三胡区的第一盏电灯也由此点亮,家家户户的夜晚从此变得明亮温暖。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当年张富清修建的发电厂房

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张富清便不顾一切伸出援手,自己日子却过得十分清苦。

三年困难时期,中央要求精兵简政。

妻子孙玉兰所在供销社归他分管,他就率先动员妻子下岗。

没了收入,一家六张嘴等着吃饭,孙玉兰就去当保姆,学缝纫,每天干零活贴补家用。

放学后孩子们去山里,拾柴火,背石头,捡煤渣,挖红苕。

三胡区教书的一位老师,谈到这位副区长的家,感慨万分:

“没有家具,就是一个床,炉子放在外面。”

文章图片13

张富清原住处,三胡区老街

一年365天,张富清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众家中,帮助村民搞好粮食生产,推动工程建设。

大女儿建珍9岁那年,发烧迟迟不退,医生建议最好去县医院看看。

妻子希望丈夫能请几天假陪陪女儿,可张富清忙着驻村支农,一拖再拖。

等到工程结束,他带着女儿赶到县医院时,却发现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建珍确诊病毒性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永远成为一个智力发育不全的人。

文章图片14

大女儿建珍(右)

张富清成为三胡区人民心中的灯塔,却没能照亮女儿的一隅世界。

只是他心中的信仰告诉他,他肩上有不得不扛起的责任,脚下有不得不前行的路。

文章图片15

1975年,51岁的张富清,调任卯洞公社副主任。

当地人有“穷三胡,富卯洞”的说法,按理说熬了半辈子,终于能在条件好的地方歇一歇。

可张富清却依然像当年在突击队一样,选择了最为偏远穷困的高洞驻点。

他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协调物资,还要发动群众。

120多个日日夜夜里,年过半百的张富清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一起抡大锤,打炮眼,炸岩山。

手上身上磨的一层层血泡,当年打仗遗留的旧疾一次又一次复发。

凭着这股不要命的劲头,张富清带着村民,硬是在海拔近1000米的悬崖绝壁上,修通了一条驶向山外的马路,圆了土苗儿女走出大山的世代梦想。

文章图片16

4年后,张富清调离卯洞公社,一家六口的行李,只有几个铺盖卷,木箱子。

离开的那一天,全村人民从田地里赶过来,拿着自家种的粮果、红苕塞进张富清的怀里,满满当当。

车子开出很远,他看到大家依旧没有散开。

村民们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打湿了脸颊,也重重落在了张富清的心里。

张富清的四个子女,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

70年代,恩施市有家企业来县里招工,大儿子建国一心想报名,却被父亲动员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当知青。

小女儿建荣高考失利,她不想再继续读书,可张富清告诉她,每个阶段要做好每个阶段的事。

文章图片17

张富清一家

如今,除大女儿患病在家,两个儿子成为国家干部,小女儿在医院工作。

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入职,没有一个倚仗父亲。

张富清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纯正良善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

文章图片18

1985年,60岁的张富清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当时分配的宿舍里。

老旧的筒子楼,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走过小区的走廊,好像穿越了时间隧道,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他每天坚持读书看电视,有成堆的学习资料和那本老字典,用本子记录学习心得。

文章图片19

他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尼龙衫,烂得实在用不了,就撕成条扎成拖把。

他还依然用着70年前国家发给他的搪瓷杯,不曾更换。

文章图片20

阳台上饲养些花花草草,饮食清粥小菜,一如当年一样。

张富清常常说,做人要知足,要懂得感恩。

“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战友比,我已经很知足了,很幸福。”

他依然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向党提要求,不给党添麻烦。

2018年11月,张富清因白内障要做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价格从3千到1万5。

院长特意叮嘱老人,离休干部医药费全报,还是用个好一点的,他却不以为然。

得知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元的晶体,他坚持选用同款的。

“我虽然不能为国家为单位做什么贡献了,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不得不截肢,伤口刚刚有好转,他便扶着墙一瘸一拐练习走路,不想给家里人添负担。

文章图片21

谁能想到,这双腿曾经跟着部队驰骋沙场,九死一生,硬是打出了一个国泰民安的新中国。

谁又能想到,这双腿带领着乡亲们翻山越岭,修水坝,凿水渠,开山路,开辟了村民新的人生路。

如果不是这次军人信息采集,恐怕没有人会知道这位95岁的老人背后,有这样感人至深的过往。

他的故事,恐怕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文章图片22

《功勋》里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正是因为无数个这样默默无闻的老英雄,在平凡的岗位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日益强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019年,张富清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同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张富清: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

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文章图片23

这个社会上,有人生来不幸,有人身处泥泞。

有人掉落深渊,看见黑暗,却把责任扛在肩,带领身后的人一起奔向光明。

他们身处时代的洪流,却保持一腔的赤诚,他们虽有着平凡之躯,却含着一颗济世之心。

也许生活的苦难让我们狼狈,但请你一定要记得,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应该向张富清老人致敬!

向那些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军人、科研工作者、医生、教师、清洁工人……每一位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人致敬!

愿这个社会的善意越来越多,愿这个时代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