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糙,美的。

 泰阳汉子 2021-11-13
Image
Image
文字 |「誰最中國」
首圖 |「丁鋒如作品」
圖片 | 來自網

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平滑了。

超市中鲜艳匀称的蔬果,朋友圈没有瑕疵的照片,视频中没有皱纹的脸……好像有一片巨大的滤镜,将那些真实的杂质都过滤了去,只留下一种完美生活的错觉,让人们沉坠其中。
但见过了这种精致,便越怀念一种粗糙而真实的质感:西北漫漫狂沙里回荡的粗粝歌声,没有模板的鲜活真实的笑容,褪去华丽装饰之后的朴素心灵……
记得黄执中曾在一期辩题中如是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粗糙,精致都是包装在外头的,它不是自然现象。
深以为然。粗糙是人生的本质,是生命的真实,不能接纳粗糙的人,也将无法触摸生命的真意。

Image

Image


前几天,母亲从老家寄来一些新小米,反复叮嘱不要将米糠洗掉,说是很有营养的成分。
离家多年,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裹着米糠的米了。超市中买回的米总是干干净净、粒粒分明,一点杂质都没有,连大小都是标准的,好像被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却很难煮出小时候香浓扑鼻的味道。
从干净无尘的米到光滑无痕的西红柿,从医美整容到摆拍P图,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回避粗糙,努力去提炼出一种标准或精致的生活。
“做工太粗糙了”,“生活太粗糙了”,“线条太粗糙了”……粗糙,并不是一个表达赞赏的词汇,它意味着杂质、不平整、粗线条、大大咧咧;但是反过来说,它也代表着一种自然的、无雕琢的、真诚的状态,隐含着一种粗犷的、野性的、天然的美学。
是冬天的枯枝与落叶,是母亲的白发与皱纹,是石头长出的青苔,是木头生出的裂痕,也是我们所依存的大地和无处不在的灰尘……

Image
黄执中说,“既能品尝精致,也一定能够拥抱粗糙,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当价值天平渐渐倾向于表层的精致,以至于失去了真实感的时候,不妨重新回到粗糙,回归内在,感受其中蕴含的鲜活的生命能量。
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我们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冰面上,某种程度上这条件是理想的,但没有摩擦力我们却寸步难行,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这虽是关于哲学与生活的思考,却也是精致与粗糙的答案。

Image
图 | 贝子才

Image

光鲜亮丽的东西总是能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但是能够让人沉静、安在的,一定是超越了表层的华丽,有着质朴颗粒感的东西。
曾在天水麦积山的石窟中,看到许多残损的泥塑佛像。它们的衣衫早已在风蚀日晒中失去了光华,有的脸部因色彩的脱落变得斑斑驳驳,还有的手指断了、手臂断了,裸露出里面支撑的木头,甚至有的几乎已化作一堆黄土。
但凝视着它们,常常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好像千百年时间的风沙从眼前吹过,好像千万人的祈祷曾落在那些亘古慈悲的眼目里。

Image

它们并不精致,它们伤痕累累,但它们是美的,比我此前看过的许多周身华丽、金光闪闪的塑像都要美,是工匠的虔诚与时间一起雕琢出来的无矫饰的美,是一种包含着粗糙质感的美——朋友称其为“朴素无染”的善意
就像日本茶艺大师千利休手执的粗粝朴素的黑乐茶碗,就像安藤忠雄钟爱的混凝土的建筑表层。每每,人们都会在一只黑乐茶碗前久久地驻足,去感受其内在的浑然与寂静;也会在光之教堂沉默地站立,去体会信仰与自然的神圣。
它们都袒露着这样一种朴素的善意,拒绝以华丽的表层去取悦人的视觉,却把精神的能量撑到最大,让人的心灵可以得到抚慰与安顿。

Image

Image

 

Image

回到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里,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糙的因子。就像穿得西装革履去人均消费2000元的高档餐厅,远不如穿着简单的T恤在一个路边摊吃得酣畅淋漓。
有一位朋友,以前事事都求精致,出门的妆容、服饰必要精心搭配,每一张发在社交平台的照片必要经过精心的修图,脸上长一颗痘痘、一条细纹都会惆怅许久。只是近几年,她很明显地松弛下来,可以素面朝天地跟我们去吃苍蝇馆子,也不再吐槽卫生状况;可以笑得毫无形象,也不再纠结于照片中的自己是不是最美的状态。

Image


问她,她笑笑说,“以前用精致把自己伪装起来,但有时候自己也觉得疲惫。生活有必要保持局部的粗糙,大颗粒的触感会让人呼吸放松。”
想起导演许鞍华,她的身上也有一种粗糙感。她常常不修边幅,大口抽烟,70多岁了,仍挤着地铁、与母亲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但是这样的粗糙感却给她自由,让她把全副的精力投入在喜欢的创作中,某种程度上,这种粗糙感也是她许多电影的灵感之源。

Image

粗糙不是精致的反面,更是一种心灵状态的选择,是对自然的不完美的接纳,不那么在乎表面装饰的时候,内心才会更加地自如舒展。
在一次演讲中,演员咏梅说:“现在我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皱纹感到紧张或抱歉,反而觉得有些骄傲,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而这张脸,就是对时间最真实的一种致敬。”
学会与自己粗糙的部分共处,坦然接纳它,也是一种美丽。
 

Image


与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在设计餐厅的时候,总是会刻意保留一些粗糙感,比如石与木的原始纹理。在他看来,“太精致会让人觉得约束,粗糙会让人松弛下来,有一种'度假感’”。
二冬也曾在《借山而居》中写,“砌墙的时候,我跟工人说:不用太工整不用太工整,笨笨的挺好看的。……刷墙的时候,我反复强调:不用太均匀不用太均匀,斑斑驳驳留点儿肌理。扎篱笆我说,不要太齐不要太齐,参差不齐有点变化。”
当生活被精致绑架的时候,不妨保留一些粗糙的余地、粗糙的美,让身心能够在真实的褶皱中自在呼吸。
有光影,有温度,有落于大地的踏实。

Image

那曲·水月 | 王大泉


编辑 | 柚子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