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365天,天天出门都要戴口罩,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然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却不是我们,而是新生代的婴儿。
 据外媒报道,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出生的婴儿,其智商指数(IQ)会比新冠病毒暴发之前出生的婴儿低很多。参与这一试验项目的孩子均来自美国罗德岛州,共672名儿童。其中188名是在2020年7月以后出生的,308名是在2019年1月以前出生的,而176名是在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之间出生的。 纳入研究的儿童都是足月出生,没有发育障碍,而且大多是白人,样本基本一致且样本量基本足够。结果发现,2020年1月前出生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在98.5到107.3之间。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智商则急剧下降了27至37。此外,受影响的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多。(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论文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 科学家普遍认为,婴儿生命的前1000天是大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高的黄金期。出生后第一年,婴儿的大脑会长大一倍,大脑细胞的成长和神经发育的基础,都在黄金期建立。它相当于打下大脑的地基,决定婴儿一生智力的基准线,之后再怎么提升,也改变不了多少。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营养并非唯一的因素,还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归根结底影响婴儿智力发育的其实并非“新冠”本身。当婴儿还处于胎儿时期时,孕妇在疫情之下,减少了外出活动,与外界接触变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导致孕妇情绪容易产生焦虑。 这种焦虑感会通过脐带传导给腹中胎儿,造成胎盘供血不足,从而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婴儿出生后,因为担心受到病毒感染,所以亲属之前减少聚会走动,同时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而除父母外,其他人的言行、环境变化都会刺激婴儿的各种神经系统,避免了这些外界刺激,也就减少了婴儿视觉、听觉、感知等等神经系统的刺激。发育迟缓,智商水平降低也就在所难免,丰富多彩的环境不仅能刺激婴儿大脑,还会提升他们的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可糟糕的是,因为隔离政策,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明显变得单调,父母疲于应付工作和疫情,也无法好好陪伴他们。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儿童发育专家内叶莉·冈萨雷斯-高梅兹(Nayeli Gonzalez-Gomez)正在领导一项研究,分析新冠疫情对8到36个月大的儿童的影响。 她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表现差异很大,富裕家庭的孩子几乎没受到影响,因为父母能提供丰富的活动。但中下阶层的孩子,他们明显变得比正常时期更羞怯,对陌生人更恐惧。“一名家长抱怨她的孩子越来越粘人,不敢离开她。”冈萨雷斯-高梅兹说,“还有人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害怕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人。每当有男人对孩子说话,她就惊恐地哭泣,把脸埋在家长身上。”“有太多人告诉我,他们的孩子非常恐惧陌生人。这不奇怪。如果婴儿一直待在室内,他们就会错过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原本能教会他们如何社交,但现在,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这样的研究并非孤例,在20世纪40年代,纳粹占领荷兰时荷兰西部地区曾发生饥荒,饥荒中出生的儿童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较高,而且寿命较短。此外,针对2012年“飓风桑迪”的研究似乎也揭示了类似的结果,灾难期间诞生的婴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情绪较为低落、更容易感到恐惧和悲伤。莱恩·豪利特是来自英国的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况。宝宝五个月大时,也就是2020年3月,英国的疫情爆发,全家人只能待在家里。没有托儿所,没有小朋友,也没有亲戚,在宝宝快一岁时,没见过除了父母以外的人。当孩子第一次见到外人时她已经会说话了,可令莱恩感到心酸的是,宝宝脱口而出的单词却是“Mask(口罩)”。“她错过太多了,活动、照片,还有所有的第一次。”莱恩哀叹道。 现在,父母们不光要保护孩子免受病毒感染,还要保证他们的生活环境足够有趣。 安奈林贝文大学健康委员会的临床心理学家利兹·格利高里(Liz Gregory)认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就算无法出门,只要亲子活动足够多,不会有太大问题。我们成年人经常忘记,对婴儿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哪怕你只是放下正在洗的碗,转过头和宝宝说话,他都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他们的父母能更多在家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就足够开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实际上感情疏离,生活在一起却各自孤独。一个孩子只有在他小时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在成年后才更容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对孩子最有价值的音乐,不是莫扎特、贝多芬,而是父母亲口为她们唱的儿歌;对孩子最有价值的声音,不是发音标准的录音,而是父母陪她们说话讲故事的声音;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不是带她们去高级餐厅吃多少顿大餐,而是妈妈亲手做的饭。而这些与金钱和家庭地位无关,是每一个父母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的。婴儿受到疫情的种种影响都可以通过后天积极努力的锻炼来改善,给孩子营造一个“热闹”的童年,不要让他的未来留下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