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共同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迹——雷波油画展》于2021年10月22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聚集了雷波老师的油画作品70余件,观众可以从作品中领略到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渺远的诗意。靳尚谊先生、钟涵先生、邵大箴先生、奚静之先生、张祖英先生、王明明先生、闫振铎先生等中国艺坛油画界的老前辈们亲临现场观看展览,孙为民老师、孙景波老师、杨飞云老师、闫平老师、马路老师、范勃老师、吴洪亮老师,张元老师、秦文清老师、白羽平老师、顾黎明老师、马琳老师、赵培智老师等名家及广西美术界的众多同仁一并出席展览。 作为当代中国民族油画语言的探索者,雷波老师的油画创作兼容“当代和传统”、互鉴“本土和西方”,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当下,没法不当代,离了传统,作品便没了厚度。中国人画骨子里的东西,自然是中,但油画又如何能绕开西?”可见,思想的包容来源于他宽厚的内心和艺术家的质朴情怀,而作品的厚度也正得益于此。 诚然,构建中国油画的独特精神和品质,是众多老一辈画家的使命,同时也是年轻一代始终绕不开的课题。自2005年起,雷波老师便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油画语言的融合问题。十余年间,他几十次到河南巩义石窟寺采风,到山西开化寺研究宋代壁画,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份斑驳厚重之中所蕴含的中华文脉。中国绘画讲究用线造型,追求平面感,是意境的无限延伸。而油画讲究的则是空间、光影、块面、色彩……如何用西画的语言来表现本民族的绘画传统与精神?如何将曹衣出水的婀娜、吴带当风的灵动,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之中?身为一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油画家,雷波老师通过这批斑驳天趣的创作,似乎给了我们某种答案。 正如北京画院原院长王明明先生在前言中所说:“雷波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忠厚,敬老尊贤;在业内口碑很好并得到大家的信赖。2017年,我提出辞去职务并向上级推荐雷波接替院长职务得到批准,在征求他本人意见时,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接受新职,并提出坚决要辞掉现任职务,只做一名画家,上级领导做工作他也一再坚持,最终领导尊重了他的选择。” 而后,雷波老师独自回到家乡广西,开始了闭关三年的潜心创作,在“半隐居”的生活中去体悟心境,从作品《迹-3(弘一法师)》中,可以看出雷波老师一念放下、万般从容的心态。 雷波老师画风景写生,也画市井人群。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既有他的中学同学,也有给他理了多年头发的老友,不同于历史情感的大叙事,这是属于他个人独特的记忆碎片。他还常常描绘人物背影,带给观众某种感同身受的记忆共鸣。正如雷波老师所言:“如果说对石窟和壁画的描绘是我艺术探索上的一种实验,那么画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我内心真正的艺术诉求与表达。画中的人是同我一起长大或者看着我长大的同辈、长辈。我从不认为艺术是象牙塔尖上的事,艺术来自生活,而生活就是你身边每一段鲜活的印迹。” 艺术家简历 1965年生于广西。199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油画助教进修班,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1991—2007年,在广西美术家协会工作。2007年至今,在北京画院工作。 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常务副主席、主席;北京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西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展览花絮 靳尚谊先生观看展览 钟涵先生和闫平老师观看展览 邵大箴先生和奚静之先生观看展览 张祖英先生观看展览 北京画院原院长王明明先生观看展览 闫振铎先生观看展览 杨飞云老师观看展览 吴洪亮院长观看展览 孙为民先生观看展览 展览现场(一) 展览现场(二) 展览现场(三) 嘉宾合影(一) 嘉宾合影(二) 部分作品欣赏 图片来源:中国油画学会 图文:张 学 编辑:陈丽羽 审核:王 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