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氏源流研讨资料 宋桓公曾孙鍾离或能够统串鍾、鍾离二氏 ——鍾氏姓源多视角思考之三(初稿) 江西修水鍾扬山 前些时读史偶然发现,春秋时期宋国历史上曾确有过公孙鍾离其人。对此笔者在QQ空 间作过披露。近时整理某系支旧谱世传,见其一世祖记述中有“宋桓公之後曾孙黎仕楚食采鍾离故子孙因氏焉”一说,不禁再次对公孙鍾离引爲兴趣,再作一番考究。 首先,还是从我所见的一套旧谱说起。旧谱中关于一世的记述是:乍一看,这与其它旧谱记述似乎没什麽二样。但笔者对照其它旧谱所说仔细想想,还是觉得其确有不同之处: 其一、直指鍾离始宋桓公之第四代。这就与一些姓氏古书记载和近代一些“大家”们着书立说的推断不一样。它既不是笼统的说微子啓之後,也不是“'或’鍾”、“'或’鍾离”。 它把源头断代,定位在宋桓公,既爲後人探究源流标明了一个起点,又从时序上把鍾离氏的啓源指出了一个区间段。这一描述,不但把的鍾离氏出现比鍾离昧往前推了若干代,而且否定了鍾离氏由宗氏演变而来的记录。 其二、明确是曾孙黎仕楚食采鍾离。一方面,它挑明了与宋桓公的关系,是曾孙。另一方面,又明指这个曾孙是黎而不是州犁。黎犁虽然同音,若是同一个人何须独独省去一个州字?无独有偶,笔者在另一系支的旧谱源流上也曾看到,特别提示此伯宗非彼伯宗、此黎非彼犁”。若无其根据,何须作此强调?恐怕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贤对此就已察觉,唯恐後人以讹传讹便特予明注了。 其三,点明鍾氏单姓在公元前202年之前。谱记鍾氏知柔公根在桓公,他与萧何划谋议同仕沛,汉定封功赐侯爵而不受。从时间上,萧何是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的人,曾任秦沛县功曹。刘邦沛城起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进入咸阳灭秦,公元前202年二月称帝后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定萧何为首功封酂侯排位第一。谱上记的与史书记的一致。既然这时的知柔公就是鍾氏了,那可见他比公元前200年鍾离昧死後逃难才改单姓的鍾接公又更早。 从地理上考量,萧何籍贯是沛丰邑。据《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杜预注解:“邑,亦国也。”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古国依然称邑。沛丰邑中的“沛”是汉制“沛郡”,丰邑是丰县的古称,而丰县恰恰曾属于宋国,是宋王偃的都所故称丰邑。再往前推, 《史记?宋微子世家》还记述有宋国“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此後萧邑子姓大夫大心,因是宋国公族子弟,他与诸公子共同组成一支军队,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中和新君游,立宋桓公御说为君。大心因平乱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为宋国的附庸国,直到公元前597年为楚国所灭。後又改爲临沛,是萧大心世居邑地和建立萧国的封地,也是萧氏的发源地。我们不妨依据史书对照当今地图看看,豫鲁苏皖交界的这一块地方,涉及宋楚,正是探究鍾、鍾离氏发源的重要区域。东汉?应劭说“鍾离氏,鍾离,子国,在九江,盖其后徙于此,吴灭之。(路史国名纪二)”这与西汉《汉书。地理志》所记秦置九江郡,其境包括鍾离,莽曰蚕富是一致的。 说到这,把桓公曾孙、黎仕楚、知柔公与萧仕沛串连起来看,或许也就能够理解幷说的通了。 其次、公孙鍾离从时间上疑似承上传下之人。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述:……十一年(前681)秋,愍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愍公怒,辱之,……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愍公弟御说,是为桓公。…………(桓公)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於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 三十年(前652),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前651)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 这段文字,一是叙述了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萧及宋之诸公子立桓公御说的史实,二是说清了桓公的传承及与诸多人物的关系。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又记述:十四年夏(前637),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十七年(前619620),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九年(前611),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於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於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至此可看出,桓公御说—襄公兹甫—成公王臣—昭公杵臼是直系四代。 再看《左传》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关于公孙鍾离的记述: 经】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洛戎盟于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螽。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 【传】……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鍾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 这段记述,不仅把含有鍾离二字的历史人物,由项羽亡将鍾离昧往前整整推了419年,而且这个鍾离与宋桓公宋襄公的关系是直接血缘,比拐了一个大弯的鍾离昧更爲正统。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昭公之党”,与昭公同辈,恰桓公而下四代爲曾孙辈是襄公孙辈,说穿就是堂兄弟。 或许有人会问,他不是公孙吗?猜疑他姓公孙。《路史》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广韵》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就好比对人“公子”称谓。春秋时代也有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称为公孙氏,其幷不是一脉相承自黄帝,而是诸侯贵族的后裔。宋国的公孙鍾离是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 上述旧谱中所记的曾孙黎不仅世辈与公孙鍾离相吻合,而且黎离同音,西汉《史记》都把鍾离记述爲终黎,旧谱记爲黎或许沿之史书,也不无道理。记爲黎同时还避了鍾离被襄公夫人害杀之讳,于情于理也是说得过去的。按常理,公孙鍾离本在《左传》中记的清清楚楚,古时着书立说者不可能不晓,何故不追其爲祖呢?同样道理,或许也是因爲避讳也。除此之外,当然也不能排除着书者非官方修史未能接触到文献的等原因。因此,笔者以爲,说不定这个鍾离正是那旧谱所说的曾孙黎了。 第三,从时序上公孙鍾离能够与鍾仪、鍾离春串连起来。 原来一些关于姓氏的古籍,对鍾、鍾离氏都言之不详,在伯宗州犁之後,列出鍾仪、鍾建、鍾离昧等名字,但其之间关系往往以“或”来表述,说不清道不明,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都未断言。事实也是,鍾仪比鍾离昧早几百年,是鍾派生鍾离还是鍾离衍生鍾呢? 晋伯宗本比鍾仪还小啊。 先说鍾仪。《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记载:“秋,楚子重伐郑,师于汜。诸侯救郑。 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鍾仪,献诸晋。……晋人以鍾仪归,囚诸军府。”成公九年(前582年)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鍾仪……”从时序上看,鍾仪可以是公孙鍾离之後。 再说鍾建。《左传·定公五年》记载楚昭王把妹妹嫁给他幷以为乐尹,那是前506年的事。他更可以是公孙鍾离之後。 再有鍾离春,常说的鍾无盐。据西汉刘向所撰《列女传》记载:鍾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晏子春秋中也有提到鍾无盐向齐宣王自荐成为皇后的故事。齐王在位是前350年-公元前301年。她也可以是公孙鍾离之後。不仅如此,从其既称鍾离春,又叫鍾无盐来看,或许那时候鍾、鍾离是幷存,而且可以简称的。 鍾离昧是公元200年被害,他比鍾离春更晚。 至于烈、接二公,是否爲宋偃之弟、昧公之子,史书无考。就依旧谱之说,也比鍾离春更晚。 至于叶、复、气公,各谱说法不一。按爲有些旧谱上“昔周自东迁至定简时鍾氏之族世仕楚及周益衰後遂隐居不仕居颍谷……至气公当秦时仍屏处其间……鍾氏因气公産于颍川故以爲始祖”、“汉高祖未入关之初从父叶公隐于颍川”的说法,东周定王简王时期是公元前606—公元前571年之间,也只是与鍾仪仕楚同期;秦时仍屏处其间气公産于颍川,说明气公生于秦时。 此後,《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七封建考八的西汉功臣侯表中记有鍾氏一个人物,他就是“童乡厘侯鍾祖,以捕得反者樊并侯,千户。七月己酉封,薨,亡后。”他儿子“元始五年,侯匡以祖子绍封,王莽败,绝。”元始五年是公元5年,正是王莽篡汉之前。此公谱上似未见。但有无串讹当再查考。 再把镜头拉近,看“诏定春秋章句”的鍾兴。有资料说,鍾兴字次文,是东汉汝阳人,受过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刘秀在位是公元25-56年。其时已是东汉了。鍾皓是公元87--公元155,所处年代更晚。 再说到《後汉书》等史籍所载的羌汉战争中的鍾羌(鍾存羌)诸种及鍾羌良封也是东汉章和、永建年间的事,陇西鍾羌反是公元126年了。而且有资料说,其源亦华夏族与中原亳王有关。《史记·秦本纪》:“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司马贞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这亳王又恰是子姓,究其与荡意诸关系尚*****。这又与少数民族的鍾氏又有了联系。 由此,笔者以爲,恰恰是这个被襄公夫人害杀的公孙鍾离,从目前史书有记载的,唯有他就能够把鍾、鍾离甚至鍾羌都统串起来。 第四、对鍾、鍾离氏“皆宗氏伯宗之从”的疑问。 探究到此,反过去探讨“皆宗氏伯宗之从”。此说的主要记载有: 一是唐宪宗时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鍾,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鍾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鍾氏。” 二是北宋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鍾离。州犁少子连,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世居河东。”“鍾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鍾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鍾离眛,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为鍾氏。” 三是南宋郑樵着的《郑樵通志》:“鍾氏,晋伯宗之后,伯宗,晋之贤者,为郤氏所谮被杀。子伯州犂奔楚,邑于鍾离,今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鍾,或言鍾离”。 四是宋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鍾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鍾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鍾氏,楚有鍾仪、鍾鍾、鍾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鍾离眛,眛中子接,单姓鍾氏,始居颍川长社。” 这些记述都指鍾、鍾离源自伯宗子州犁,至于单双姓关系都“或”而已。然其间又记述不同。一说是桓公曾孙伯宗仕晋,子伯州犂食采或邑于鍾离就因以爲姓了。一说是宋襄公母弟敖仕晋,敖的孙子才是伯宗,曾孙州犂奔楚食采鍾离,因以爲姓。此二说,一个是桓公直系第五代姓鍾离,一个是桓公夫人直系第四代姓鍾离,同时血统不也不同。何以是从?还有一说是州犂子孙才姓鍾离。 还有资料说,宋襄公十四年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向晋惠公求援。因爲他精晓宗人辖御之事,受晋惠公聘请任了晋国的伯宗,管理宗族事务。遨生子扈名叫子扈,改以父亲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伯氏,史称其为“伯扈”。伯扈生子叫伯宗。上述不同说法,仕晋时间也三代之差。 南宋郑樵曾言: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然而,《史记》《左传》都记载伯宗的父亲是公孙纠。《国语?晋语五》韦昭注“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世本八种?王谟辑本》称“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记“鍾离:嬴姓,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清代常茂来在《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指岀:“伯起即伯纠,起字必有转写之讹。”可见,郑樵在《通志》上记:“鍾离氏,姬姓,即鍾氏。以伯州犂居鍾离,故曰鍾离氏。亦省言鍾氏。州犂与晋同姓,而《世本》云与秦同祖,何也?”他对鍾氏或鍾离氏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也无法断言。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史书上载着鍾仪与伯宗是同一时期之人,晋景公见楚囚鍾仪时伯宗就在任,爲何还说州黎仕楚食采鍾离因氏,子孙或单姓鍾氏,楚有鍾仪?如果是伯宗仕晋求援,又何来《左传》所记的,成公六年(前585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他反主?? 本来《左传》《史记》等史书上明白记着晋大夫伯宗原为晋国公族,姬姓,郤氏旁支,其父是伯纠,载明了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爲何唐以後的姓氏书籍非要写出个史书上未见记载的“遨公仕晋”来?而且遨公的身世与仕晋时间又各说不一?《史记● 伍子胥列传第六》上“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的记述◇集解徐广(刘宋学者,351年~425年)曰:“伯州犁者,晋伯宗之子也。伯州犁之子曰郤宛,郤宛之子曰伯嚭。宛亦姓伯,又别氏郤。楚世家云杀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曰嚭。吴世家云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奔吴也。”○索隐按:州犁,伯宗子也。郄宛,州犁子。伯嚭,郄宛子。 嚭音喜。伯氏别姓郄。吴亦以嚭为大夫。难道这些文字他们都不曾见到?除了个中另有原因, 唯一可以解释的,那就是前面说的,因爲这些姓氏着作均爲个人行爲幷非修正史,因而难以涉猎史书文献,况且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姓氏的正史。可想而知,就象现代修谱一样,要把几百个源头厘清,靠一个人是万万不可能的。 其实前人早有怀疑,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就以爲:“楚有鍾氏久矣。昭王乐尹鍾建乃仪之後,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後,正合爲鍾离氏祖。而眛子接虽爲鍾氏,亦不得爲鍾氏祖。今宜曰鍾仪之先仕楚,以食邑爲氏,则姓亦明矣。”只是他也还没说到公孙鍾离。 有些人认爲《新唐书》是正史,想欧阳修等编《新唐书》时定有所本,不会想当然。其实也不然。南宋洪迈就在其《容斋随笔》中指出,“《新唐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谍,故多有谬误。”清赵绍祖也在《新旧唐书互证》中指“想修《唐表》时,只取诸家谱系杂钞之。”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正是崇尚姓氏门第、修谱之风盛行的时候,郑樵就说过,“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五代会要》中关于修《旧唐书》的奏疏中就提出征集诸家谱谍,作爲撰写列传的材料。修《新唐书》自然也有此举。《世系表》的作者精通谱学,利用家谱家谍完全可能。《新唐书艺文志》就收载那麽多谱谍资料,修史时自然加以利用。《辽居录韦琼志跋》又说,“《世系表》述诸家世系,多据《姓纂》,故其详略则相符也。”岑仲勉先生进而将《世系表》与《元和姓纂》相比照後, 指明《世系表》是以唐林宝《元和姓纂》作爲蓝本的。证明了《世系表》很多地方是抄摄了元和姓纂》的,以至有些谬误也与《元和姓纂》相同,或明显是抄摄中造成的。近年有学者就此进行专门研究,阐述了《世系表》所据材料是以《元和姓纂》爲主体,而辅以碑志、文集、家谱等综合整理而成的,幷且剖析了其存在的诸如体例驳杂不纯、姓源附会穿凿、世系错乱脱漏、人名官爵脱僞的问题,进行了较补。 既如此,再看《元和姓纂》。唐宪宗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的《元和姓纂》,原书体例是以皇族李氏为首,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其所述族姓来源也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此为《四库》辑本。 可见,说来说去说到底,根源还在于谱谍。这就不由又想到,《梁书"武帝纪上》曾载萧衍不满当时谱牒混乱、冒充士族的社会现象,他说:“且夫谱牒讹误,诈僞多绪,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袭良家,即成冠族;妄修边幅,便爲雅士。”纵览目前尚存诸多旧谱,源流各说不一,那麽,被林宝采用、被修《新唐书》所征用的鍾、鍾离氏谱牒,又是否原本正宗?是否同样涉嫌?现不得而知了。然而,现在我们依据史书,可以认爲,上述着作对于鍾、鍾离氏啓源的记述是与史实不符的。这也就是现时鍾姓族人对源流苦苦探索始终不得其解的原因所在。若继续抱之不弃,置史书而不顾,鍾姓探源也就永远走不出死胡同。 第五、对鍾、鍾离氏源流的大胆推演与心愿。 笔者以爲,由于唐之後诸多书籍的刊行,鍾、鍾离氏姓氏史就成了难解之谜。难得近代族之贤者苦心求索,形成烈接两系论,但仔细读来,对一些重要人物和关键节点还是拿不出确凿史实,难于言之服衆,倘或仍有抵牾之处,终只能就谱话谱,话史而已。再从笔者去年以来接触续谱的实践来看,通观各地旧谱和相关资料,有些宗支的衔接就显得有穿凿附会之嫌,看来目前境内外鍾氏源流衔接所有的疑难,幷非都能以两系观点解释清楚的。 再从笔者去年着手续谱以来所接触的实际情况看,赣西北修铜奉武靖等县,从宋以後鍾氏迁进迁出十分频繁,尽管道光癸未年(1823年)撰定100字大成谱派始修了大成族谱,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又在州治立了“琴书堂”祠宇,但仍有很多系支没有涵盖,目前己掌握的始迁祖达一百三十多个,系支交叉,错综复杂,似是而非,令人纠结。 正是在诸多难解之结萦绕的情形下,笔者苦苦冥思,试图给自己一个新的解释。综合上述依据史书的分析,脑子形成一种印象,模模糊糊的觉得似乎有一条思路能够说的通自己,这就是:一源二氏多系。所谓“一源”,就是顺着宋微子—宋桓公这一条綫爲源;宋桓公之後的公孙鍾离,封于或食采鍾离以爲氏,其後或因避其受害之讳或因避株连有简称爲鍾氏者,由此形成鍾离、鍾二氏;而後由于公族内纷争、战乱诸因素各自迁徙,形成若干系支繁衍流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封建王朝屡屡更替,由于诸侯割据战乱不断,原有谱系或失散无传或口传手抄谬,加之封建门第观念、攀龙附凤思想统治,後世谱谍难免出现移旁作祖、穿凿附会、混淆错漏的现象。由此下来,代代相传,所以出现今日之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若干谱系。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笔者早前曾自白,余木匠出身,少读诗书,今承族人看重,主续一方族谱之事,实诚惶诚恐。既是续谱,必涉源流。既前谱留有阙疑,後者当尽心尽力探究才是。正因爲此,唯认真看书学习,审慎静思。几番苦想未及熟虑,引经据典亦未来得及附注出处,急急草成此稿晒诸网上,不惧贻笑大方实爲求诸君指教。余深知,欲解千古之谜切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能所爲,惟冀此文能引族人诤言衆议,日积月累,共同求索,终集衆家智慧正本清源是盼。 2013-9-1于南岭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