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士拼技巧,中士拼方法,上士拼格局

 新用户03284505 2021-11-13

1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学历低,起点低,没有人脉,没资源,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在体制内的工作上温水煮青蛙,每天低水平重复,没有成长,想要干点大事,创个业啥的,但是缺资源,缺人才,缺志同道合的伙伴,缺资金等等。

还有的人认为,想要干大事,先要找资源,认识大佬,进入优质圈子,寻找人脉,这些都是次要的,第一等要事先投资自己

但是这些问题要解决,本质上都是自身的问题,唯有自己强大了,那些资源,人脉,人才等会源源不断向你靠拢。

一个人是否能取得大的成就,关键不在于人脉,资源,人才等(物质层面,看的见),关键在于你自身的思维,认知与格局,你的境界,胸怀,见识与眼界(精神层面,看不见的);后者提升了,自然会吸引来前者,但前者不一定创造后者。

看到很多人都认为刘邦打天下靠的是张良,韩信,萧何等这些人才的辅佐,把这些人才都捧上了神坛,以及当时攻破秦国后,秦国留下的丰富资源,资金等雄厚的基础,让刘邦一介草民逆袭为历史上很厉害的君王,把刘邦这个起重要的领袖角色根本没有表现出来。

因此,我不敢苟同,但是也不可否认,刘邦打天下,确实人才,资源等很重要,但都是政治觉悟的外部因素与矛盾,也就是人为无法控制的,但其实起关键作用的是这个领袖的政治觉悟的内在因素与矛盾(人为可以控制的),是这些底层逻辑的规律因素与矛盾。

不管创业,还是打天下,军民(或用户),人才,资源很重要,但是如何盘活这些军民,人才,资源为自己所用才是关键,否则,即使给你再多的军民(用户),人才,资源,但是你不懂得管理,做不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也是白搭。

换句话说,军民(或用户),人才,资源不是你打天下,创业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你对军民(或用户),人才,资源的管理,分配机制以及政治觉悟能力,这个需要谁来完成呢?毋庸置疑,当然需要领袖,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火车能跑多远,跑得多快,全靠车头带。

正所谓:下士拼技巧,中士拼方法,上士拼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结局。

2:容人之量

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骑白马,颈上系着绳子来表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依靠在道亭旁向刘邦投降。

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而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投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

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不管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有大格局的人都有容人之量,绝不会乘人之危,能同时包容不同的事物,观点,意见,想法等还能沉稳的去做自己热爱,以及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既能容得下坏的,也能容的下好的,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短处,也能欣赏别人的优点,长处,那怕是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人,也能容人之所短,取人之所长,不跟愚蠢的人争论。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你才能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做出非凡的成就。

1965年,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提到: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是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回到阔别30多年的革命圣地,令毛主席内心充满感慨与喜悦,随即写下这首诗,回想三十多年前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胜利粉碎国民党的第1次围剿,一国领袖所具有的无与伦比和气度,胆魄,胸怀宽广,容人之量,令人折服,全藏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意境中。

出色的管理者也是出色的行动者。管理者的行动能够带来无穷的感染力,令追随者们充满热情,这样的管理者拥有豪言壮志,充满战无不胜的动力,这种恢弘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容人之雅量,是任何管理者都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培养的。

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位胸襟能容,举重若轻的智者。

3:仁义有道

当时的秦国凭借一点点地盘发展到手中握有万乘大国的权势,控制着八个州,即使与秦国地位相等的六国诸侯也要来顶礼膜拜,持续了一百多年,最后却毁于一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国施行暴政,尤其是秦始皇为了自己的私欲,追求长生,修建阿房宫等,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剧了人民的疾苦,由于不施行仁政,必然会遭到人民的的起义。

《道德经》: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们之所以会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收赋税太多,因此,人民才陷入饥荒,饥荒是天灾人祸的结果,统治者为什么要大量征收赋税呢?因为无道的统治者生活奢靡成风,欲望像无底洞难填,永不满足;人们之所以难以被管理,治理,是由于无道的统治者总是满足自己的利益和私欲,胡作非为,所以,人们难以被管理,正所谓,上有邪政策,下就有对策,上面人乱来,必然遭到下面人的不满;民之所以难以治理,管理只是外表,外因,内因是无道的统治者自私,贪婪,欲望太多,不为民众利益做考虑,这种管理必然不长久;而那些不去追求生活奢靡,享受,满足自己私欲,欲望,贪婪的管理者,不过分看重自己利益,而把民众(或用户、员工、社会、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治理者,管理会更长久,既利民利于社会,利国,往大了说利于国际,利于自然,利于宇宙,这才是最大的利己,也是最高明的智慧,更是最高尚的德性。

11月,刘邦的大军进入秦朝后,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到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低罪。除此以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静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之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签订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

随后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白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着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与款待刘邦的官兵,而刘邦又推辞不肯接受,说到: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而儒家提倡的仁义,其中仁就是爱,施行仁政,就是勤政爱民,义就是信用,义气,道义,正义。

过去的仁义是传统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而现在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本分、边界、原则、责任,俗称人的天命。儒家提倡的仁义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道德”,而人们所说的“道德”也不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德”,它是有区别的。人们常说的“道德”主要指一个人的品行,品德,属于伦理道德,是来约束自己的,而老子所讲的“道德”,其中“道”指的是天道,阐述的是天,大自然的本分、原则、边界、责任,即万事万物运作的矛盾规律与本质,“德”指的是人道,阐述的是作为人的本分、原则、边界、责任,即做人的发展规律与人的本质。只有人道符合天道,这个“德”才能显现出来,人要按人道去做人,按天道的规律去做事,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大德之人。

《道德经》: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什么意思?就算大的怨恨得以和解,必然还会有余留的怨恨出现,旧怨恨消失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怨恨,新旧永远在交替。事后再以德去回报怨,难道是妥善的办法吗?因此,圣人就算手里掌握着代表债权的契约,也不会对别人有过分苛责的要求。有德的人就像持借据的圣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负责收税的人那样苛取。天道对人是不分亲疏的,它只帮助善于顺应天道的人,顺应天道的人就是有大德的人,就是守住底线,责任,边界,原则与本分的人。

段永平创立和培养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奉行“本分”的企业价值观,“本分+平常心”也是段永平做人做事的原则。

在OPPO的企业文化墙上,贴着对“本分”两个字的四条诠释,分别是“平常心”“求责于己”“不占人便宜”“本分高于诚信”。OPPO对于“本分高于诚信”的具体阐述是:即使没有承诺,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也要做到。

其实,像诚实,诚信,真诚,善良,仁义,提升品德修养,按人道的规律做人,按天道的规律做事等都是一个人应守的本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善这是不合理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谁也不知道,只不过善良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守住和践行的本分,如果人人都能守住人的本分,自然心性上是相近的,而人与人之所以产生远的差距,是由于有的人能守住内心的本分,培养好的习惯拉开的;如果人人都守不住自己内心的本分,原则,边界,责任等,而选择逆天而行,胡作非为,按照自己的欲望,想当然做事,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人自危,社会混乱,动荡不安。

因此,每个人应该把善良,仁义,品德修养的修持,诚信,道义,正义,勇敢,刚毅等高尚的品德做为自己的本分去践行,而不是当做一个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与私欲,本分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对自己不利,甚至自己吃亏,也要去坚守的东西,也不是你能装就能装出来的,它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磁场与能量场,能把“性”相近,美好的人,事,物吸引过来。

平常心就是一个人认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找到了自己的天命,使命,热爱,责任后,不在乎成败与得失,是否有回报,只是去做,去付出,尽人事,时刻牢牢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追本溯源,不被外界所干扰与诱惑,并身体力行做到极致,至于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就听天命。

做企业和做人的逻辑是相通的,做不好人,自然经营不好企业,当一个人被自身的欲望所吞噬,开始权衡利弊,利害的时候,他/她们就已经开始不本分,不老实了。

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是好是坏,是高效还是低效,都是与企业创始人有直接联系,是企业创始人的内在反映,员工的做事态度也与企业制度,文化,价值观是否“有道”有着明确联系,所以老板要重视员工,用户,人才,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且企业同时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员工,客户,老板,这也能很快反映出一个老板,企业创始人的品行。

那为什么上位的人,要以处下,放低姿态才可以用好人才,员工,客户呢?大多数老板以为只要权利大,地位高,就可以靠自身的威严为所欲为,去管理与经营企业才可以管理好下面的人,实质上这是最愚蠢的老板。

根据《道德经》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规律,管理的“阳”(看得见的)就是给员工,人才授予职责,职务,权利,将其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管理的“阴”(看不见的)就是执行者处下的态度,始终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向下兼容,兼爱,所以,管理的“阳”是固定的,不会变,如果管理者还使用威严,权利向下示威来企图达到管理的目的,就是阳上加阳,阳多阴少,阴不足则阳不生,那使员工,人才的工作状态就由主动变被动,工作就成了完成任务与负担,变得枯燥乏味,那也就无法高效管理员工与人才。

相反,如果管理者向下兼容,兼爱,而不是靠权利,威严,地位向下示威,就是阳上加阴,阴阳平衡,工作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应用,有内驱力,工作不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成了员工,人才的热爱,责任感,担当与本分,这时员工,人才会因为老板始终处下,向下兼容的阴柔态度,从内心深处将自己看作企业的普通一员,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以平和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每一位员工,用户,人才,恰恰抵消了老板在地位高,权利大上的“阳刚”,此时老板能向下兼容,兼爱,而员工,人才能向上管理,向上沟通,这样就形成“上行下效,上下相济,刚柔并济”,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高效。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到: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毛主席能赢得所有同时代中国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拥戴,这和他平易近人,平和的姿态,以人民为老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毛主席深刻体会到农民的疾苦,也深深懂得农民力量的伟大,在这种认识的作用下,他和人民交朋友,解决人民的问题,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戴。

“本分”这个词出自《荀子·非相篇》: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

什么意思?辩论事物细节不如看见事物头绪,看见事物头绪不如抓住事物根本。辩论事物细节能明察秋毫,揭示事物头绪能明白抓住要领,抓住事物根本才能达到解决,处理,治理。

事物根本的东西通常接近于“道”,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一个“本分”的人,本应该是诚信、善良、仁义、专注的等,本应该是不占人便宜、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的。

这里你需要注意哈,并不是人所坚守的本分是漫无目的的,毫无章法的,没有原则与边界,底线的,它是有限度的,有边界的,有原则与底线的。

老子告诉你,当你在顺应天道的规律,去积德行善,帮助别人的时候,应该知道万事万物都是有限度的,世界,自然生态都是有限度的,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而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一定要遵守,不能越界。

佛法无边,但是渡不了所有人,佛只渡有缘人,有缘人就是彻悟佛学文化,领悟佛道的人;道法虽广,但也渡不了所有人,道只渡有道之人,有道的人就是彻悟道学文化,参透“道”的人;天道的规律并不是会帮助所有人,天道的规律只帮助顺应天道,顺应规律,研究规律,敬畏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的人,何况世间99%的人即使把规律告诉他/她们,摆在他/她们面前,她/他们也当没有看见,或者不认识,无视规律,她/他们只想要捷径,故事与鸡汤,以及情绪安慰。

天道的规律告诉你,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极端的,单极的事物存在,而是相对立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像仁义,善良,诚信,责任,爱,信任,忠诚等这些本分的东西都是有原则的,有边界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人,外界投去绝对的善良,必将付出惨痛的教训,因为违反了天道,说明这个人在自我妄为地给别人施舍善良,而没有顾及万物万事的客观实际情况与事实,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求一个人对所有人绝对的善良也是做不到的,人心难测,也是违反天道的,只有相对的,有原则,有边界的善良才是正确的,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必将付出典型的“农夫与蛇”的惨痛代价。

以前认为“农夫与蛇”都是蛇的错,现在才恍然大悟,蛇根本没有错,错在农夫自己,明知道是条蛇,去救蛇没有错,错就在去自以为是,自我妄为地认为救了蛇,蛇就会不咬人,会报恩,而完全忽略蛇的客观情况,蛇的本性,不咬人就不是蛇了,况且蛇永远克服不了咬人的本性,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样。

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是天道所要求的,但前提是保护自己也是天道所要求的,只要有一方遭受损失,就意味着不公,哪里有不公,就会在哪一方面要求补偿回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无条件的对某个人好,善良,爱,忠诚,勇敢等,那怕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父母之所以对你善良,呵护,爱你,对你好,只是父母们作为父母在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责任,义务,担当,使命等,不需要回报的,而那些把父母的本分当做理所应当,不断索取,却不知道感激的人根本不配称为一个人,相反,还可能造成溺爱,毁了儿女。

4:物质观与精神观的辩证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的奔往秦朝储藏金箔财物的仓库瓜分财宝,唯独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相府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薄等档案收藏起来。

刘邦借萧何收藏的一手珍贵的能在全局,全面,了解了秦朝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以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宏观资料与文件,俗称“精神宝藏”。

可以明确看出,越是层次,认知低的人,越关注物质上(看得见的,阳)的东西,都是暂时的,越容易被物欲迷惑慧眼,而无视精神上(看不见的,阴)的财富与宝藏,都是永恒的;相反,越是层次高,认知高,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被物欲所诱惑与困住,就会生出慧眼,抓最根本,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层面的东西。

越是没有见识,缺乏智慧,长期处于底层的人,她/他们很难克服穷人基因中的本能与欲望的控制,以及思维监狱与认知枷锁的束缚,克服短视,鼠目寸光而做长远考虑与计划,而底层的人想要克服这种长此以往形成的穷人基因中贫穷的思维,认知惯性,就要不断打破重组,不断学习与进化才能慢慢克服。

就连农民出身的刘邦也不例外,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各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美女数以千计,立马安耐不住了,想要在宫中享受一番。

此时,身边的武将樊哙立马劝诫: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翁?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停留在宫中,而刘邦根本听不进去。

此时,主愚显忠良,谋臣张良又站出来劝解: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纣为虐呢,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将军的劝告。于是刘邦率军返回霸上。

一个人想要克服思维,认知上贫穷基因带来的束缚和惯性,要么是自己不断学习,开悟,去打破僵局,要么就是有高人,智者指点迷津,帮其开悟,当然啦,这还在于一个人的格局,悟性,与品性,有的人即使得到高人,智者的指点,她/他也不一定听,抓住其中的要领,也要一意孤行,执迷不悟,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范增提到,刘邦住在崤山之东时,贪财而好色,现如今入关,却不搜索财物,不宠幸女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身边有高人,智者指点,二是刘邦在此时已经克服了长此以往,底层人贫穷的基因,思维,认知上的短视,抛弃了鼠目寸光,拥有了胸怀远大的志向,见识,眼界和格局是分不开的。

就如同当初,秦朝灭亡的时候,豪强之士都争先恐后去抢夺金玉等财宝,唯独宣曲任氏挖窑储存粮食,等到楚,汉在荥阳相持不下去时,百姓无法耕种土地收获粮食,豪强们便把金玉全都给了任氏来交换粮食,任氏从此起家,数代富有,任氏就有富人思维。

金玉,财宝虽然可以买来粮食,但是当粮食没有了,变得稀缺了,那你有再多金玉,财宝都是没有用的,照样会饿死;相反,你有足够的粮食,首先能解决温饱,维持生存,才能去谈精神追求,而精神层面的东西又会创造物质财富,如果一个人始终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那么这个人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这里并不是说物质上的食粮不重要,而是说比起物质上的食粮,精神食粮更重要,即使一个人物质上不富有,但是精神层次很高,有思想,有智慧,帮助了很多人,那么这个人值得人们尊敬与学习,是英雄,是楷模,灵魂,精神上的高尚才是生命的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对于物质与精神你要辩证的看待。

况且物质上的富有不等于高贵,只有精神,灵魂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高贵,这是对于“富贵”最好,最本质的诠释。

5:任才唯贤,爱才如命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以人为本的是人才,以钱为本的是蠢才,人才不是有很多钱,物质富裕,地位高,权利大的人叫人才,衡量人才的关键不是看这个人有多少钱,衣食行住的多么奢侈,豪华,颜值多高,职位,地位多高,权利多大,而是看这个人为人民大众做了什么?为推动社会发展做了什么?有哪些功德与贡献?创造了多大的社会价值?这里主要指的是德才兼备的人。

而刘邦打天下,除了自身的条件外,靠格局,胸怀吸引了一帮德才兼备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在刘邦做重大决策与选择时,总能高瞻远曙,给刘邦战略上的指导与规划,甚至当刘邦走入深渊时,总能一把拉回来,指正正确的方向,因此,这是刘邦的福气,能量,与磁场的吸引来的,让这些人才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

前面提到的谋臣萧何有多厉害?当众将领争先恐后地去争抢财宝时,萧何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而是率先入宫秦朝丞相府收藏地理图册,文书,户籍薄等档案文件,有的人可能说,这些有屁用啊,萧何是白痴,有钱财不拿,非要拿一些既不能吃,也不能买东西,又重又占地方的烂书,地理图册,户籍薄等这些大多数人不起眼的东西。

实质上,在当时这些地理图册,文书,户籍薄等档案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研究秦朝历史,河山,地理位置优越性,人口数量,财力,物力强弱等方面一把手的宏观材料,有了这些宏观材料,就相当人开车有了导航与地图,可以从秦朝的宏观,全局,整体出发,对秦朝各个方面有全面,详细的了解与把控,萧何就是根据这些资料,地图在打仗过程中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天时),对敌我双方的财力,物力,实力做调研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各个要塞,地方的地理优势(地利),作战形式与计划的战略战术布局,甚至敌我双方的人马军队,人口的多少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可以为排兵布阵,做战略筹划有充分准备,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草,以及运输粮草,调拨士兵补给汉军兵员,从来没有缺乏,断绝过,因此,才让刘邦每一次打仗都能直捣黄龙,收复新地,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吞掉各个地方的诸侯,并为己所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立足于汉中的要塞,抚养百姓,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招引贤才,虽然萧何做的工作很复杂,费脑子,枯燥,但都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的重要工作,犹如现在的国家总理一样,做的是总理的工作,也因此,后来刘邦就把萧何封为丞相,这也可以看出刘邦优秀的用人才能,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

那张良是什么来头呢?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富有大智慧,自然知道要成就大事业不能拘泥于物欲所困,鼠目寸光,必需要有所舍,所以他看到刘邦沉迷物欲时立马上前劝解,这也能理解,即使刘邦赐给张良的黄金,珍珠,张良把这些都送人了。

那武将樊哙呢?他是沛县做屠狗生意的屠夫,也是属于底层的人,但是他面对金玉,财物却无动于衷,还极力去劝解刘邦,可见此人不一般。

那韩信呢?韩信自幼家境贫寒,德行不好,因此不能被推荐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经常焦虑,无所事事,迷茫,有一次他饿了,得到老太太的帮助,给了他一口吃的,韩信很高兴说要报答老太太,结果被老太太一顿臭骂: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吃的,难道图你报答吗?说完老太太就走了。

有一次,在淮阴县被一个青年人羞辱,骂韩信胆小如鼠,说你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果不其然俯下身子,受尽了胯下之辱,于是又去投奔项羽做郎中,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都被项羽拒绝了,后来又遇见刘邦,刘邦认为此人有不寻常的地方,被封为治粟都尉。

后来又与萧何几次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经过不断引荐,刘邦开始重用韩信,并礼贤下士,放低姿态,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授职仪式,封为大将军。

又因为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事,对项羽了如指掌,第一,项羽的败局韩信早就一清二楚,项羽对下面的人呼来喝去,但不能任用有德才的将领,这是匹夫之勇;第二,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也会怜惜的落泪,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是当任用的人立了功,应该封赏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握在手中,舍不得给别人,这是妇人之仁。第三,背信弃义,无视楚怀王义帝的约定,驱逐原来楚国诸侯国国王,而让自己偏爱的将领为王,把义帝驱赶到江南,此为大逆不道。第四,项羽的军队所经过之处都是烧杀抢夺,残害秦国百姓,甚至活埋的,百姓都看不惯了,只是被迫于项羽的威势而勉强屈服,并不是心服口服,项羽只是名义上的霸主,实质上是一位已经失去民心,失去天下的光杆司令,徒有虚名而已,因此,韩信判断项羽的强盛是很容易转化为虚弱的,只是暂时的。

而刘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让有功德的人获得荣誉,用正义的军事行动,凝聚军民团结一致,那还有什么敌人,什么对手打不垮呢?没有的。

那打天下如此,经营企业更是如此,那些能把领导,员工,人才,用户之间团结一致,高效的管理人才,让人才可以流动起来,不断激励员工,人才,用户,对有功德的员工,人才进行奖励机制,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如流,任才唯贤,不断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那这个企业才能走的远,站的高,做的长久,犹如钢铁长城,将会无坚不摧。

刘邦知人善任,知大体,识大局,识时务,能驾驭将领与人才;萧何高瞻远曙,见微知著,战略执行,企划能力强;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智慧过人,善于出谋划策。

后三位真不愧是汉初三杰,虽然刘邦也亲口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这三位人杰,但刘邦最擅长的是对人才的管理能力,能驾驭将领与人才的能力,这是刘邦的优势,恰恰是项羽的弱势。

正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事情就不能成功。

因此,带兵打仗,点明要讨伐乱臣贼子,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人,敌人才可以被征服;同样逻辑,经营企业,做人做事,凡是点明要为用户,为社会做贡献,创造价值的企业和人,才可以越做越大,越走越远,企业中的员工,人才收获的也就越多。

仁德之士,不逞一时之勇,坚守长期主义;正义之军不拼一己之力,军民团结一致,犹如企业中领导,员工,人才,用户团结一致,领导带领企业,为企业指明大方向,大局观,企业为员工,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为用户不断创造价值,作风优良,能打胜仗,这就是铁军组织,狼性企业。

普通人唯一逆袭的根本就是拼格局,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格调,格调决定一个人品性,一个人的品性决定一个人做事的品质,一个人做事的品质决定一个人所站的高度,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能走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