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物学报 | 祝贺李少昆研究员团队论文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昵称37581541 2021-11-14

图片

研究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长期开展玉米高产潜力探索、高产高效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在国际SCI源农艺领域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连续7次创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研发集成的多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以“玉米机械粒收”为核心的多项技术列入2018—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和“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图片

研究背景

机械籽粒收获作为现代玉米生产的重要技术特征和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带动着品种、农机装备、栽培技术、收获后管理与销售等多环节向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转变,对于提升我国玉米产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种植模式多样,品种选育长期以人工收获方式下的高产为目标、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造成机械粒收玉米籽粒破碎率高、杂质多、损失大,特别是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粒收的难度为全球之最。如何提高收获质量是当前机械粒收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和推广的关键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自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研究和推广。其中,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用品种,研究分期收获过程中收获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粒收质量指标的关系。相关研究以“夏玉米籽粒含水率对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为题在《作物学报》2018年第12期“玉米籽粒脱水与机械收获研究专题”出版,近期被评为“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研究过程

2015年和2017年,研究团队采用同一收获机和操作人员,通过分期收获调查不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变化以及破碎率、杂质率、落粒率和落穗率等机械粒收质量指标。发现随着收获期推迟,籽粒含水率逐渐降低,籽粒破碎率和落粒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杂质率逐渐降低,落穗率逐渐增加。相同含水率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粒收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籽粒耐破碎性不同。该项研究对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最佳粒收时期的确定、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片

图片

获奖论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链接中国科协关于公布第六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的通知

 期刊简介

《作物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学术期刊。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创办的《中华农学会丛刊》。主要刊载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种质资源以及与作物生产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等学科具基础理论或实践应用性的原始研究论文、专题评述和研究简报等。《作物学报》从2001年起连续1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和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科技期刊”, 2011年和2018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著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登载, 《作物学报》被列在“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的首位。2019-2023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资助。2020年入选农林领域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