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唐 白居易一、文体常识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背景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 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 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 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 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 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 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在专制社会,封建帝王有 许多剥夺百姓钱物的手段,唐中期的“宫市”就是其中之一。人民有苦说不出,白居易则敢于“代匹夫匹妇语”,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一呼!作者 通过一老翁在寒冬腊月早起卖炭却被宫使将炭掠走的叙述,控诉了宫市的罪恶。全诗无一处提及宫市。但宫市之危害,却随处可见。这就是作者在写 作上的妙处。题解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 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课文注译原文:卖炭翁(wēng),伐薪(xīn)烧炭南山中。 注释:翁:老头。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原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注释:面 :脸。 尘灰:灰尘。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翻译: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 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原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注释:得:得到。 何:什么。 营:经营,用处,这里 指需求。翻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释:可怜:使人怜悯。 单:单薄。 忧:担忧。 贱:品相、质量不好。 愿:希望。 寒:寒冷。翻译: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 天更寒冷。层解:交代卖炭翁生活得艰辛和愿望。原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xiǎo)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注释:晓:天亮 。 辗:同“碾”,轧。 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翻译: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原文: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注释:困:困倦,疲乏。 饥:饥饿。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歇:歇息。翻译:牛 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层解:运炭:夜来……市南 ——描述卖炭翁进城卖炭。原文:翩( piān)翩两骑(jì)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shān)儿。注释: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指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 白衫儿:太监的爪牙。 翻译: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原文:手把 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注释:把:拿。 称:说。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吆喝,喝斥。牵向 北:指牵向宫中。翻译: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shǐ)驱将(jiā ng)惜不得。注释: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 能够。 惜:舍。 翻译: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原文:半匹红绡(xīāo)一丈绫 (líng),系(jì)向牛头充炭值。注释: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 ,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绫: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系:挂,绑扎。 直:同“值”,价钱,代价。 翻译: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层解:卖炭未成被掠夺:翩翩……结尾——写卖炭翁被掠夺的经历。三、文 章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1、情节结构全诗分成3部分,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过程。①烧炭:开头……心 忧 ——交代卖炭翁生活得艰辛和愿望。②运炭:夜来……市南 ——描述卖炭翁进城卖炭。③卖炭未成被掠夺:翩翩……结尾——写卖炭 翁被掠夺的经历。2、中心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记叙卖炭翁勤劳所得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老百姓承受剥削阶 级肆意剥削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四、要点赏析原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 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了卖炭翁“烟火色”的脸面和“苍苍”两鬓及熏黑的双手,生动形象准确的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烧炭工作和艰难的生活,为下文的 对比写出宫使的压榨做了铺垫。原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1、“一尺雪”从正面写出雪之大; “晓”字突出老翁出门之早;“辗”字暗示牛车之重,突出老翁冰上赶路运炭的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表明路途遥远和赶路时间长;“泥中歇” 表明老翁的疲累和悲惨处境。为下文揭露宫使抢炭的罪恶行径做了有力铺垫。原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1、这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 法,通过对“卖炭”所得的使用,突出强调卖炭翁为了衣食的基本生活,为下文和宫使的对比,写出宫使的对百姓的压榨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作 铺垫。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1、这句是心理描写,准确的写出卖炭翁为了多卖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突出的表达了 卖炭翁的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和宫使的对比,写出宫使的对百姓的压榨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作铺垫。原文:翩翩两骑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1、这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宫使”的外貌描写,形象的描绘出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2、褒义贬用,同时与老翁的衰老污黑和凄惨可怜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了宫使的飞扬跋扈、耀武扬 威和盛气凌人的形象。原文: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句是动作描写,通过对宫使的动作“口称”、“叱”、“牵”等动作的描写,形 象的描绘出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的残酷掠夺的本质和 社会的黑暗腐败的罪恶。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句是心理描写,通过对卖炭翁的“惜不得”的心理描写,突出准确的写出宫使 的骄横无理和卖炭翁的内心的不舍又无力反抗的无奈,揭露了唐朝“宫市”的罪恶,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原文: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使用对比手法,以“半匹”、“一丈”和上文“千余斤”的巨大落差,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腐败。五、理解背默1、运用动 作描写,表现公使及其爪牙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蛮横的句子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2、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劳作和 艰难生活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3、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卖炭翁的卖炭目的是为了基本的衣食所需的句子是:卖炭得 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4、通过的矛盾的写法和心理描写,表达卖炭翁的复杂情感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运用设 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的句子是:翩翩两骑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6、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宫使仗势欺人,骄 横无理的样子的句子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7、写出卖炭翁无力反抗,又内心不舍的无可奈何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惜不得。 六、要点问题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 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答:“翩翩”本意 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 ”的罪恶。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答: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4、全诗反映了封 建社会怎样的情况?答: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表达 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6、诗中的对比:答:两鬓苍苍十指黑——表现卖炭翁年迈和辛劳。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牛困人饥;翩翩两骑——表现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表 现“宫市”掠夺的残酷。七、拓展知识1、《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正如作者在《新乐府》的自序中说的那样, 这首诗做到了“其事核而实”、“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它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恶,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认识封建社会的形象教材。 这首诗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即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 需要民间的物品,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依仗皇室的权势,设“白望”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主要的热闹街坊,低价购进或无偿强夺货物, 甚至还要收取“进奉”的“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公开掠夺的行径,就是“宫市”。“宫市”激起了老百姓和朝廷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以至 史书中屡有记载。自然,这也引起了关心民间疾苦、正视社会现实的进步诗人的关注。开头六句,是对“卖炭翁”的概括描写。他在人迹罕至的终南 山中,从事着“伐薪烧炭”的劳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略十四字,勾划了老人的肖象。作者突出了脸面、两鬓和手指的颜色 ,来显示“伐薪烧炭”劳动的特点和老人的辛劳。“两鬓苍苍”和“十指黑”引起的强烈反差,不单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年龄大和劳动负荷重这 种极不和谐的心理感觉上,使人对老人的处境产生同情。五、六两句进一步以设问引出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饭穿衣,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有 人认为,卖炭翁是孤身一人,卖炭所得,是为了换取他自己的衣食。我们想,如果理解成卖炭翁有家室之累,需要瞻养他的妻子儿女,卖炭的微薄收 入,是一群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似乎更合乎情理并更能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所受压迫剥削的深重。 以下六句,写卖炭翁赶车上市。“可怜身上 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现实是,天寒衣单,无以卒岁。可老人希望的却是天气冷些,再冷些。天气越冷,炭价就能越高 。一个“忧”字,一个“愿”字,曲折辛酸地表达了老人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着一“可怜”,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使人不忍卒读。值得庆幸的 是,老人这种微不足道、令人心碎的愿望居然如有天助,得以实现:一夜飘雪,晓来城外积雪深达一尺。天寒意味着炭贵,炭贵意味着老人及其一家 衣食可安。正是这种简单、朴实的逻辑推理,使老人充满喜悦。他清早起身,驾起炭车,满怀希望地行走在冰封雪盖的道路上,赶赴京城卖炭。走得 牛困、人饥、日高,在市南门外的泥地里歇息一下,以走完最后一段路程。歇息之时,老人也许在编织着炭车进城后市民争相购买、木炭售罄后以卖 炭所得去采购生活用品的希望之梦。这样,起早赶路的辛苦,牛困人饥的劳累,甚至伐薪烧炭的艰难,都可以得到补偿了。最后八句,写炭车被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夺炭的主谋宦官,“白衫儿”指宦官雇佣的走狗“白望”。他们骄横跋扈地连翩而来,手 持文书,口称皇帝的敕令,蛮不讲理地吆喝着,把老人的炭车从南城的市场牵向北城的皇宫。一车炭,千余斤,每一块木炭,都凝聚着老人的汗水, 饱含着老人的希望,维系着老人及其一家的生命。也许老人曾经哀告乞求过,也许老人在辛酸落泪,但诗人一概没有提及,只用“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句轻轻带过。宫使的淫威,老人的可怜,尽在不言之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重逾千斤的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且不说这些东西于卖炭老人没有一点用处,即以唐代的估法,两者的实际价值也相差极大,以纱绫支付炭价,实际是变相的掠夺,对于卖炭翁来说 ,这种掠夺简直是在变相的杀人!《卖炭翁》可以称是一首叙事诗。它的讽谕之意,是在简单明白的叙事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诗中有人物、时间、地 点,有开端、发展、结局,有人物肖象描写、心理活动刻划。由忧而喜,由喜而悲,情节也颇为曲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完整又很生动的故事。作者 在本篇中甚至没有象《新乐府》的其他诗篇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来发表议论,但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是非观念,震憾读者心灵的 艺术魅力,都可以从真实、朴素、客观的叙述中被感知,体现了诗人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严谨态度和可贵探索。2、这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 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即皇宫要采购的东西,宦官借皇宫采购实行公开的掠夺,苦的当然不只是一个卖炭翁。诗人在诗中以 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以宫使为代表的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诗的开头四句写卖 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 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南山中” 点出劳动场所。这句使人联想起老人在豺狼出没的 恶劣环境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砍树、一窑一窑地烧炭,其劳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木炭,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 ,也凝聚着希望。“伐薪”、“烧炭” 还表明老人的炭是自己艰辛劳动的成果,这就把老人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开来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苍苍十指黑”,活脱脱勾画出卖炭翁的辛劳形象。 下两句以设问形式的一问一答,化呆板为鲜活,使文势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假如老人还有 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老人已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这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给后面遭掠夺做好了铺垫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单本应希望天暖,然而老人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 “卖炭 得钱” 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一些。通过天壤一般的巨大反差,诗人深刻地描绘了老人的艰难 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用 “可怜” 二字表现了对老人的无限同情。下两句是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老人期待天气更冷,刚好就“夜来 城外一尺雪”。这场天寒地冻的大雪盼来了,老人可以不再“心忧炭贱” 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 炭价上斤斤计较吗? 当老人“晓驾炭车”走在冰辙上的时候,占据他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泥泞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 钱、换来多少衣和食。 下两句承上两句写进城卖炭的艰难历程: 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走得 “牛困人饥”,太阳也升起老高了,才来到炭市的南 门外,权且在泥泞中舒上一口气。穷苦之极! 下四句是个突然的转折。在“牛困人饥” 的歇息间隙,老人忽然看到两个骑马的人向自己走来,那 是什么人?他们身穿黄衣,外套白衫,原来是两个给皇宫采购货物的宦官。他们手里拿着一卷文书,口里说是皇帝下了命令,逼着老人吆牛回转车头 向北边的皇宫走去。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老人是那样的无助! 他心里盘算的一切,希望的一切,顿时化为了泡影! 本 来从“南山中” 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已经是“牛困人饥”了,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 了。那么,当老人饿着肚子、吆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他接下来的日子又怎么渡过呢?会不会因冻饿而死? 这一切,诗 人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你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而诗人 “苦宫市” 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后四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充分显示了 “宫市” 掠夺者的残酷。 全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很强的艺术特色。诗人以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二句来展现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人所能有的惟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它的一切描写,都集中 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 “两鬓苍苍” 突出年迈,以“十指黑” 和 “满面尘灰烟火色” 突出伐薪、烧 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人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炽烈: 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 人 “衣正单”,再以夜来 “一尺雪” 和路上的 “冰辙” 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人的“可怜”。而这一切,也正反衬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炽烈 : 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上的悬殊; “一车炭,千余斤” 和“半 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 “宫市” 掠夺的残酷。统观全诗,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破灭的可悲可痛。 全诗在矛盾冲 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显得更加含蓄有力,更加引人深思,更加扣人心弦。此诗也因之成为千百年来万口传诵的名篇。3、中唐时期“宫市”害 民的情况,史书里多有记载;但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却主要由于白居易写了一篇“苦宫市也”的《卖炭翁》。“苦宫市”,就是人民以 “宫市”为苦,就是“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那么,什么叫“宫市”呢?“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系 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宫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 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脚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所以 ,所谓“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中说: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 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 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五所记略同,但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以下多写一句:“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 裂而给之。”揭露更其详尽。“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一句中的“白望”和“两市”,需要作一些解释。“白望”是对那种“采购员”的 称呼,概括了两个主要特点:“白”和“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 。“两市”,就是长安城中的“东市”和“西市”。“东市”位于皇城的东南,“西市”位于皇城的西南,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 街和南北街,构成“井”字形。街道两面,店铺栉比鳞次,是当时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两市各有二百二十个行业,小商小贩的货物和农民的农 副产品,也要到这里出售。就在这样的地方“置‘白望’数十百人”,进行公开的掠夺,会给人民带来多么严重的灾难!作为历史著作,象上面那样 作一般的叙述,也就可以了。文学作品,却需要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白居易的《卖炭翁》,就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 ’,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那个“个别”究竟是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呢,还是完全来自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看起来,这二者都不是。就 是说,它是有生活原型的,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先看看生活原型。《顺宗实录》卷二云: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 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 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这里的“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须和《旧唐书·张建封传》中的“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参看。本来 是“购买”人家的货物的,现在却干脆要人家“进奉”;而且,“进奉”到宫内去所经过的“门户”,都要付费用(等于买门票)。“脚价银”好理 解,那就是要被掠夺者出搬运费。因为这个卖柴的农夫有一头驴,所以没有向他要搬运费,而要他用驴送柴。感谢《顺宗实录》的作者(一般认为是 韩愈,但还有争议)记述了那位农夫的遭遇,使我们对“宫市”的罪恶能够有比较具体的了解。但这和文学作品仍然有区别,因为这是作为“宫市” 害民的一个实例如实地记录下来的,并没有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白居易的《卖炭翁》,却与此不同。农夫卖柴被掠夺的事,据《顺宗实录》记载, 发生于“贞元末”。那时候,白居易正在长安作官。那件事既然闹得那么凶,以至于惊动了皇帝,白居易当然知道得很清楚。不容置疑,《卖炭翁》 的创作,是从这里触发了艺术灵感、汲取了生活源泉的,但他不写“卖柴翁”而写“卖炭翁”,这在题材的选择、提炼与开掘上,表现了他的艺术匠 心。“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 ”的主题。同时,历史著作,只要如实地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写叙事诗却不然,那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 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创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卖炭翁”的形象。题为《卖炭翁》,诗的重点自然是写“卖炭”被掠夺。但那位卖炭翁假如是经营木 炭买卖的商人,那么“一车炭”被掠夺,就不会给他造成多么严重的苦难。因此,在写卖炭之前,就有必要回答两个问题:卖炭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炭是怎样搞来的?而回答这两个问题,又不宜用较多的笔墨,以免分散重点。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开头的四句诗、二十四个字就回 答了这两个问题,为我们塑造出艰难困苦的劳动者的形象。“伐薪烧炭南山中”一句,通俗易懂,写来似乎毫不费力,却具有高度概括性。卖炭翁的 “炭”是自己“烧”出的,而“烧炭”用的“薪”又是自己“伐”来的。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一窑一窑地“烧”,那“千余斤 ”炭,难道是容易得来的吗?“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也概括了漫长的艰苦劳动过程,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铺 垫。“南山中”三字也不是随便用上去的。“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它山深林密,人迹罕到。以“南山中 ”作为“伐薪”、“烧炭”的场所,具有环境的烘托作用。此其一。终南山在长安城南五十里以外,要把在“南山中”烧出的炭运到长安去卖,也很 不容易。下面的“晓驾炭车辗冰辙”,直到“牛困人饥日已高”才到达“市南门外”,就是紧扣这一点写的。此其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十指黑”,只十四个字就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前四句,已经写出了卖炭翁所卖的炭是自己“烧”出的,来之 不易。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 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也还有活路。还有活路,就不足以充分暴露“宫市”的罪恶。因此,在把卖炭翁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开来 之后,还有必要把他和自给自足的农民区别开来。《顺宗实录》里所记的那个“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自诉道:“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 食。”看来他虽然被叫作“农夫”,实际上已丧失了田产,只靠打柴、卖柴养家活口。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显然是和这位“农夫”处境相似的劳动 者,但诗人并没有让卖炭翁自己出面诉苦,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 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卖炭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 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进一步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 是扣人心弦的名句。“身上衣正单”,就应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 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 出来,而且还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从而进发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 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是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 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 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 用很多篇幅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连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就不必再浪费笔墨了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 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 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 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 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 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社会效果。《顺宗实录》里所记的那个“农夫”豁出性命打了“宫使”,很有斗 争性。打了“宫使”,就激化了他与皇宫之间的矛盾,自然要被“街吏”“擒”了去向皇宫里报告。而报告的结果呢?却是皇帝下诏“黜宦者”、“ 赐农夫绢十匹”,调和了矛盾。罚了宦者,赏了农夫,就应该取消“宫市”。然而,“宫市亦不为之改易”,可见皇帝罚宦者、赏农夫,只不过是玩 弄欺骗人民的花招而已。很清楚,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 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首诗层次多,跳跃性大,因而频频换韵。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翁”、“中”押韵,平声;“色 ”、“黑”、“食”押韵,入声;“单”、“寒”押韵,平声;“雪”、“辙”、“歇”押韵,入声;“谁”、“儿”押韵,平声;“敕”、“北” 、“得”、“直”押韵,入声。有的同志提出一个问题:唐王朝的皇宫在长安城北,因而要“叱牛牵向北”。但卖炭翁是从“南山”来的,他的炭车 在“市南门外泥中歇”,本来就是“向北”的,为什么还要“回车”才能“牵向北”呢?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不必把一切细节都写出来;都写 出来,那就拖沓了。“市南门外泥中歇”,这是说卖炭翁总算盼到了目的地柴炭市;至于到了柴炭市以后怎样停车,就用不着交代,下面写“叱牛牵 向北”的时候加上“回车”二字,不是补充说明卖炭翁到达“市南门外”之后,先“倒车”、再停车的吗?于“回车”中见“倒车”,这也是使语言 精炼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就是写散文也很需要,更何况写诗!4、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 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 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 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 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 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 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 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 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 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 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 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 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 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 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 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众享君语文第 1 页 共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