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1-11-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昨天早晨,你对我说你请假回家,因为百岁的七太往生了。

但我不想说节哀顺变。

我不知道你对七太的感情有多深,但再深,百岁的老人走了,如同你说的是喜丧,那就好好地送她离去,不要让她挂念。

前几天,在得到上听吴军老师的课,听到他说一位一百多岁的科学家,去瑞士寻求安乐死的故事,我听完后很有一些想法。

这位科学家名叫古德尔,是澳大利亚人。他身体很好,选择安乐死,并不是他身患绝症,而是他已经衰老得使他的生活质量与行动能力大为下降。

古德尔曾经说“不工作,毋宁死。”他102岁的时候,都还在继续工作,尽管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直到有一天,他跌倒在地却无人发现,在地上躺了两天,直到前来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打开门,才发现他。

对于一个健康却衰老的人来说,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是古德尔的心愿,最终他实现了他的愿望,选择了安乐死。

这与我们国家的尊老传统似乎相悖,在我们看来,人越长寿越好,因为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所以,百岁老人在家,是一种荣耀。

不过,这只是站在我们旁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常常在想,假如有一天我什么都做不了,行动不便,视力不好,连书都看不了时,百岁对我来说,真的好吗?

不,我是不愿意这样的,这样的话,我宁愿在行动还自由的时候就早早离开这个世界,减轻孩子的负担,重要的是我自己不受罪。

因为我怕痛,怕行动不便,怕有书我却读不了。

所以,我想起了吴军老师说的澳大利亚古德尔教授,他应该是圆满的,生命旅程的圆满,工作的圆满,用最大的力量做了太多自己想做的事。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一直在我书架里,这是我看完《当下的力量》后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疾病与死亡的书。

也正是看完这本书后,我就决定今后的生活一定要在死亡来临之前,按自己的心意来做,哪怕这个生活并不富裕。

现在回首看看这四五来年的经历,我几乎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未来也还将继续。

我并不觉得经历亲人的离世是件坏事,当然,这个时候确实很悲伤。

我经历过几次亲人离开人世的事:父亲、小舅妈、大舅舅,姨妈。

我的父亲是病死的,他死前的三天我梦到他死后的场景;小舅妈从生病到去世,大概只有一个月,她走的时候,我在ICU的门外等着;大舅舅生前高大魁梧,临终前一个星期我见到他时,他已经缩得仿佛是一个初中男孩一样的身高;姨妈去世时我没在,但听得我妈妈说她已经头脑不清醒两年多,生活不能自理不算,大小便也都失禁。

我的父亲走得最为年轻,那个时候他才四十四岁;我的姨妈最为长寿,年近九十。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曾经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确诊身患绝症。我看了下《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出版的时间为201611月,保罗·卡拉尼是20153月去世的。

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在他身患绝症,拼命工作和陪伴家人之余完成的。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保罗·卡拉尼什”

我想,贪生是人的本能。但一个人为什么要贪生呢?大概是他觉得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的缘故吧。

所以,我现在对贪生怕死之人并没有什么反感,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在某时间要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完,于是就恨不得时光倒流,重新再来一遍。

可是,对于一心在认真做事在爱的人眼里,大概是他们没有浪费时间,一直在爱在认真地活着,所以他们就会在死亡面前从容面对了吧。

2021.11.13   9: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