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 ● 密银花 以下内容节选自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 第56部分 密银花 01 密银花 miyinhua 产于以河南新密、荥阳、巩义、登封地区为核心及周边封丘、禹州等区域的浅山丘陵和黄河滩区的金银花。 02 来源及形态 2.1 来源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2.2 形态特征 半常绿藤本。幼枝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叶纸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稀圆卵形或倒卵形,极少有1至数个钝缺刻,长3cm - 5cm( - 9.5cm),先端尖或渐尖,少有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圆或近心形,有糙缘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小枝上部叶通常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而下面多少带青灰色;叶柄长4mm - 8mm,密被短柔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较短,下方者则长达2cm - 4cm,密被短柔毛后,并夹杂腺毛;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椭圆形,长达2cm - 3cm,两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苞片先端圆形或截形,长约1mm,为萼筒的l/2 - 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长约2mm,无毛,萼齿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先端尖而有长毛,外面和边缘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色,后变黄色,长(2cm - )3cm - 4.5cm( - 6cm),唇形,筒稍长于唇瓣,很少近等长,外被多少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先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果实圆形,直径6mm - 7mm, 熟时蓝黑色,有光泽;种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长约3mm,中部有1凸起的脊,两侧有浅的横沟纹。花期4月 - 6月(秋季亦常开花),果期10月 - 11月。 03 历史沿革 3.1 品种沿革 金银花又名忍冬,现存最早记载“忍冬”的医学文献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忍冬茎叶挫数壶煮。”首载“忍冬”的本草学专著是《名医别录》:“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月采,阴干”。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对金银花原植物形态的描述始见于唐代《新修本草》:“此草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应为忍冬属忍冬组缠绕亚组植物。宋代《苏沈良方》首次以“金银花”药名收载该药,并对其植物形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叶尖圆茎生,茎叶皆有毛,生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对生。春夏新叶梢尖,而色嫩绿柔薄,秋冬即坚浓,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经冬不凋。四月开花,极芬,香闻数步,初开色白,数日则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与今金银花植物形态一致。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对金银花植物形态均有描述,且《本草纲目》附图一幅。根据形态描述并结合附图,可以判定明代所用中药金银花即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其后,清代《本草备要》《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金银花植物图,均与今金银花植物形态一致,且《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金银花的道地产地:“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可以看出,金银花药材从魏晋时期开始使用至今,曾以忍冬属忍冬组多种缠绕亚组植物入药,但明代以后以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为正品。 3.2 产地沿革 宋代以前医家主要以忍冬全株嫩苗或茎叶入药,宋代以后开始将忍冬藤与金银花分别入药。宋代《曲洧旧闻》最早有金银花产地的记载:“(金银花)郑许田野间二三月有。一种花蔓生,其香清远,马上闻之,颇似木樨,花色白,土人呼为鹭鸶花,取其形似也。亦谓五里香。”郑许指南宋时期的郑州和许州,在南宋时期属于金的辖地,属于南京路,与今河南郑州,许昌位置大致相当。 明代朱櫹所编的《救荒本草》是第一部把金银花作为药名收载的本草书籍,并且记载了金银花的产地:“金银花,本草,名忍冬,一名鹭鸶藤,一名左缠藤,一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亦名忍冬藤。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辉县山野中亦有之。”这里指出金银花生于“辉县田野中”。明代辉县属于河南布政司,与今河南辉县位置大致相当。 清嘉庆年间《密县志》(1817)即记载该县金银花“鲜者香,味甚浓,山中种植者多,颇获利”。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忍冬,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这里的中州指河南,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民国时期《密县志》(1919)记载:“密银花出口换银八万两。”说明在民国时期,河南密县的金银花已经用来进行出口贸易了。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记载:“以河南所产为良……产河南淮庆者为淮密……禹州产者曰禹密……济南出者为济银……亳州出者……更次。湖北、广东出者……不堪入药。” 综上分析,清代以前金银花产地变化不大。南宋、明、清三代均有文献明确记载了河南产金银花,文献中虽未明确记录河南所产金银花质量较优,但是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可以确定,当时已经认为河南的金银花是质优效佳之品。金银花的产地从南宋到清代延续了近700年,仅固定在河南,而且质量优良,因此,可以认为金银花是河南道地药材,道地性比较明确的产地有河南的郑州、许昌和辉县,位于东经115°,北纬35.5°左右的区域。自清未民初以来,“密银花”概念被医药学家所公认,因此,本标准采纳密银花称谓。密银花产地沿革见表 1。 04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4.1 道地产区 以河南新密、荥阳、巩义、登封地区为核心及周边封丘、禹州等区域的浅山丘陵和黄河滩区。 4.2 生境特征 密银花生境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地下水位深,黄土面积大,雨量偏低,光照时间长。具体分布在河南新密、荣阳、巩义、登封等区域,位于中岳嵩山东麓,属豫西浅山丘陵地貌特征,地质相对贫瘠,土壤升温快,表土层富含矿物质,有利于密银花的生长。密银花种植地在海拔1000m以下,年平均降水量600mm - 750 mm,年平均气温 ≥ 14℃,冬季极端最低气温-15℃,无霜期>200d,年平均日照时数≥ 2400h,年平均辐射总量 ≥ 120kJ/cm2。 05 质量特征 5.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金银花的相关质量规定。 5.2 性状特征 金银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cm - 3cm,上部直径约0.3cm,下部直径约0.15c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五裂。裂片有毛,长约0.2c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密银花花冠青白色或绿白色,长(2cm - ) 3cm - 4.5cm ( - 6cm ) ,唇形,外被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先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花冠厚,质稍硬,握之有顶手感,香气浓,泡水有悬浮不倒现象。 密银花与其他产地金银花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 编辑/排版:万修福、张成才 审核:王升 体系、行业最新资讯投稿 cmm_cars@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