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小泉|《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体会及教学设想

 涓涓小泉 2021-11-14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体会及教学设想

本学期,江西与河南、广西、贵州、新疆及一道,最后一批进入新教材学习与新教材的高考。

作为历史教研组长,我自己所带的班级是最后一届专题史的教学。但下一届肯定是要进入新教材的教学,于是,我主动申请了2021级高一两个班的历史教学,一来熟悉教材,二来为以后教学探探路。

先说说上课体会。

每一课的文字阅读量比较大,比如第71400字左右,第82000字左右,这还只是正文,如果加上其他一些注释,插图,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课后的探究与拓展,那么每一课的阅读量少则2000字,多则3000字。

这么多文字,要在课堂上,读一遍都要近10分钟,更不要说去讲解并且进行史料分析还有知识点理解与整理等等。

教学设想:我个人的意见是抓大放小,同时抓住主干,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部分多涉及,讲清楚。

以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

紧紧围绕单元标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个最大的主线,第1课已经追溯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一直讲到西周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有必要的情况下补充礼乐制。西周的上层建筑是符合井田制的经济基础的。但是到了东周,经济基础随着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发生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成了历史的必然。上层建筑逐渐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慢慢崩塌,于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重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思想上重点讲清楚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道、墨、法几家思想如何为失序的社会提供天下太平的社会改革方案,历史最终选择了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但法家的过于严苛,到了汉代统治者先后用道家无为与儒家孝道加以微调,才有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外儒内法的基调,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这一课的可以选择失序与有序作为主题,也可以选择思想上的儒家到法家的转变,当然也可以选择看热闹,从各国变法切入,比如齐桓公用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郑国子产铸刑鼎,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等,来呈现各国君臣在列国争雄当中如何富国强兵。但底层的经济运行规律,即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能够忽视的。

这样一来,我们一堂课的取舍便有了依据,有了灵魂,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时候,便可以获得一些共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起获得成长。

以上是我的个人浅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第2课教材

作者:景德镇一中历史老师 周小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