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之旅|追寻革命先烈在台州的足迹

 苏氏氏 2021-11-14

重温历史,铭记光辉,

让我们一起追寻台州的红色之旅,

寻找掩映在山水间的红色教育基地,

去看看那里展出的物品,

聆听革命年代的故事,

感悟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回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

一、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红色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大陆解放后,浙东及台州一带的国民党残余军队逃至台州海口外的大陈岛、一江山岛等岛屿,骚扰大陆沿海。为粉碎美蒋“共同防御”的阴谋,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中央军委决定首次实施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解放一江山岛战斗打响,经过两个多小时英勇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全岛。整个战役击毙守敌519人,生俘567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一江山岛解放后,附近大陈、鱼山、披山等岛屿的蒋军悉数撤退,浙江沿海人民遂得安宁。

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为纪念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和英勇牺牲的454名革命烈士,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修建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地址台州椒江区青年路518号

二、天台瓦窑会议旧址

红色记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欢岙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相继发生了“平粜斗争、赎当杀朱斗争、二五减租斗争”等,建立欢岙赤卫队,1930年被编为浙南红军第二独立团,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桐柏暴动,在欢岙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等。

陈毅来了2次,一次是1930年11月,在欢岙沙坑村石瑞芳家住了2夜,由于天台白色恐怖严重,他们从磐安隐秘而去。另一次是1935年,陈毅在张文碧陪同下来看石瑞芳,但石瑞芳已经牺牲了。

1984年,台州行署批准欢岙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随后,天台县委确定在欢岙瓦窑建立会议旧址,2000年7月命名瓦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及路、桥等基础设施。

2014年12月30日,欢岙瓦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名为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

地址:天台县欢岙村,原欢岙瓦窑会议旧址。

三、天台城关飞鹤山革命遗址

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天台县第一次代表会议于1928年3月25日在此秘密召开,可谓天台的“嘉兴红船”。会议选举石瑞芳、袁重山等7人为县委委员,建立中共天台县委员会。确定县委的活动中心由城区转入欢岙,在欢岙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地址:天台城关飞鹤山山腰

四、三州红军岭

红色记忆:名称由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特派员身份的张文碧(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率领红军南下先遣队,自闽入浙,进驻三州一带,打土豪,分田地,拟在国民党的核心区域内开辟出一片根据地,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后因中央红军北上长征,被迫转入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支队,三五支队等我军一直活跃在三州大地,为解放天台、三门等县城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粟裕大将的挺进师,天台女婿刘英(浙江首任省委书记)率领的红九军,足迹数度踏上三州地。为了让世人始终铭记党的恩德,感念红军为当地百姓作出的贡献,故将三州乡域内红军涉足的所有道路、山岗统称为“红军岭”。

红色文化不但浸润了三州大地,而且也激发了众多乡贤的爱乡热情,鼓舞三州人民艰苦奋斗,振兴三州的决心,建起了红军亭,筑起了“红军岭”游步道,还创作了红歌。

“走走红军岭,红运伴你行”,“徒步红军岭,舒骨又舒心”,“踏上三州红军岭,一路红歌一路情”……这是到过红军岭的亲们留下的赞美佳句。

地址:天台县三洲乡东坑村

五、亭旁起义纪念馆

红色记忆:1927年,中共党员包定受宁海县委指派,以亭山、桂林小学为据点,以小学教师职业为掩护,回亭旁区开展革命活动。包定召集了包昭光、邵茂潘、包昭华、邵宜民等秘密组织“穷人会”、“壁虎社”,开办干部训练班,培养干部,建立中共亭旁支部,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平民夜校,利用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使亭旁的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决定“以武装暴动推翻国民党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工作总目标”。会后,省委派王瘦竹到宁海传达党中央“局部暴动,循环游击,扩大影响,争取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革命”的方针,确定在宁海亭旁农民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5月23日,在包定、叶信庄、梅其彬、任畴、包昭光等的具体领导下,联络临海、天台两县农民武装,举行暴动,并正式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指挥部,包定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26日,暴动队伍占领亭旁,召开群众大会,庄严宣告建立苏维埃政权——亭旁革命委员会,这是当时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由于遭到国民党绝对优势兵力的疯狂围攻,起义最终失败。

地址:三门县亭旁镇亭山路53号

六、仙居县委旧址纪念馆

红色记忆:仙居县委旧址坐落在上张乡姚岸村,是仙居县革命老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革命前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仙居县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这里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是国防教育、党史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为牢记这段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2004年10月中旬,县委在姚岸筹建中共仙居县委旧址纪念馆,并把其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县委旧址已经成为浙东南“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红色旅游”胜地,省处级领导干部培训定点单位,县委党校主体班培训基地,覆盖面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地址:仙居上张乡姚岸村

七、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

红色记忆:坞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其据可守、进可攻、退可避的地缘特色,被当时的温岭县委和台州中心县委所倚重。早在1928 年就建立了4个党支部,1930年初成立坞根游击大队,同年扩编为红二师,形成以坞根为根据地的温岭、玉环、乐清三边武装割据局面的鼎盛时期。

红二师从开始活动直至余部斗争停止,前后经历了五十余次战斗,其中规模较大的反“围剿”战斗就有五次。在长达十年的艰苦斗争中,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红二师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浙南反动政权及封建势力,为以后浙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厚的基础,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播下了革命火种。

地址:温岭坞根镇

八、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

红色记忆:上世纪30年代,中共党组织和红十三军及浙南游击队就在黄岩上郑圣堂一带开展革命斗争。1948年4月7日,浙东台属“铁流”部队和浙南括苍支队在圣堂胜利会师。此后,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壮大革命力量,拓展武装斗争新局面,促进浙东浙南两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推进了黄岩和台州解放的进程。

地址:黄岩上郑圣堂乡

九、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红色记忆:1939年9月,中共台属特委在桐树坑设立了括(苍)雁(荡)工委,领导桐树坑及周边地区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皖南事变后,政治形势恶化,特委机关于1941年10月转移到桐树坑,并于次月在此召开特委会议,贯彻中央“隐蔽精干”方针,将特委、县委改为单线领导的特派员、联络员制。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台属地区主要干部和已暴露身份的党员撤往四明山根据地,特委机关也随之从桐树坑撤离。 

在长期的烽火岁月里,桐树坑党支部带领群众,为地下党领导机关和游击队提供食宿、承担掩护、联络等艰巨任务。不到50户人家的小山村,有18名党员和群众先后参加了浙东和浙南游击队,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民党反动派视桐树坑为心腹之患,多次诱捕党支部领导人,残酷迫害桐树坑群众,先后4次派重兵“围剿”,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桐树坑犹如一块磐石,牢牢地扎根于高山顶上,成为坚持11年红旗不倒,荣称“高山上的战斗堡垒”。

地址:黄岩区平田乡桐树坑村

十、郭凤韶烈士故居

红色记忆:郭凤韶烈士(1911-1930),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古城。她自幼受父母影响,有反封建、反对旧礼教思想,参加“风俗改良会”活动。

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参加乙丑读书社, 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她利用年幼不易引人注意的有利条件,参加营救同志工作,后转到南京晓庄师范读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小组长、交通员、南京反帝大同盟女工委员等职。1930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0月25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19岁。2005 年5月,临海市政府将其故居修复并开辟为烈士纪念馆。

地址:临海市古城街道诸天巷14号

重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

让我敬仰革命英雄,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