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末纪】“直捣黄龙”的“黄龙府”到底是哪儿——兼谈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目标及对东北地区方略(一)

 不沉俾斯麦 2021-11-14

这周接二连三在社交媒体时间线上看到些不想看的东西,尤其卧槽的是连我认为因日益衰落(。)而很少闹妖的传统戏曲圈都未能幸免,导致本来因为于魁智李胜素老师明年1月要在帝都连贴两个周末大戏而high起来的心情,一下子又down了,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决定继续吐槽找茬骂人(。)

封面是16年5月拍的吉林省农安县辽塔一角。

去年年底吧,在豆瓣和微信上看到不知道哪位文史写手大咖的,出了本中国古代军事史科普书:《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27750/),然后这本书好像也没啥太大反响,就是写岳飞北伐不可能成功、宋高宗不下十二道金牌他也得班师的一篇,毫无意外的,又广为高大上人群传抄了:

如果岳飞不班师,有无可能实现“直捣黄龙”|经济人读书会

上面发的这个链接是文章摘录,可能不是全文,全文我到现在也没看,主要是不想给这种书花钱,但是一时半会也倒不出时间去国图看免费的。不过看豆瓣上的书评,确是原文节选无误,而且在书里的标题更高大上一些,叫《直捣黄龙再评估》(顺便再槽一下我现在看到“评估”这俩词儿也想吐。这明显是抄现在的战略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热门词汇,可能和我一样平时没少看知远智库之类的现当代军事主题公众号==)——所以根据摘录出来的内容批一下,应该不会冤枉原作者。

想批的原因是这篇文章看起来是看了不少书、吸收了很多“科班史学”研究成果,思考角度很新颖很科学很“资深军迷”,但实际槽点实在太多了,比如作者在文章里写了这么一段:

邓广铭先生在《“黄龙痛饮”考释》一文中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实指的很可能就是燕京城,直捣黄龙也就是收复燕云之地的意思,并非是挺进吉林省的那个辽金重镇。

然后作者就开始论证,由此看出岳飞还是很谨慎的,并没打算打到东北去,不愧为一代名将;虽然只收复燕京其实也是不可能的,blabla……

然而很可惜:邓广铭先生那篇《“黄龙痛饮”考释》,现在看已经完全过时了,还拿来当论据,未免有些反射弧太长。而且他老人家这篇文章里的所谓考据,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很……有点好笑有点“萌”。当然说“萌”也就是因为他老人家到底还是一代宗师,对飞哥也是崇敬的;另外有些bug也是受限于当时的学术研究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特别是文献检索条件,不能以今人眼光苛求。不然要是搁在现在一个普通历史专业学生身上,可能就光剩好笑了。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先看一下现存史料中岳飞第一次提到“黄龙府”的记载原文:

图片

这条记载出自岳飞最重要幕僚之一黄纵的回忆录《遗事》(执笔人是黄纵的儿子黄元振),后被岳飞三子岳霖或孙子岳珂收集录入了《鄂国金佗续编》中的《百氏昭忠录》。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曾瑜先生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可以查到这篇文章。原文中的那些方框是缺字,也就是说这条记载目前可见到的版本并不完整,缺字相当多,而且到现在也没找到缺字更少一些的版本。邓广铭先生当年看到的原文也是这样的。

所以邓广铭先生写论文的时候,就自己试着做了个填空,他老人家这个填空是这么填的:

图片

原文见《邓广铭治史从稿》第588页


然后邓广铭先生就在这个填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推断:


岳飞说自己到过黄龙府——>历史上的黄龙府在现在的吉林省农安县,在岳飞生活的年代是妥妥的境外城市,距离北宋北部边界数千里,岳飞以及当时的任何宋军官兵都不可能去过——>岳飞一生中到过的最北的城市可能是燕山府,也就是辽五京之一的燕京,现在的北京市——>和岳飞对话的属官也提到了“恢复燕地”,可见属官直接将岳飞所认为的“黄龙府”和燕地挂钩了——>所以岳飞说的“黄龙府”其实是燕山府,也就是说岳飞在头脑中一直都把黄龙府(吉林省农安县)、燕山府(北京市)这俩城市搞混了……

大部分旁友看到这里,可能已经发现这个推导很有问题了:

第一,虽然黄龙府是境外,但是岳飞去境外游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宋辽金三国爆发战争前,去辽东经商的宋朝商人是非常多的,不兴人家搭个海船或者商队去趟境外考察地理吗?

第二,就算岳飞没去过黄龙府,他也不是非要亲眼看到黄龙府,才能绘声绘色的描述黄龙府的地势(“城如此山之高”),听说的不行么?毕竟“飞尝至”这三个字,是邓广铭先生自己脑补出来的,并不是原文。比如这里缺的三个字如果是是“飞尝”而不是“”,那邓广铭先生这段推理的前提,就完全不存在了。

第三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岳飞作为一个起自行伍普通一兵、二十年军事生涯中纵横大河长江南北的名将,在地理知识方面,绝不可能如此匮乏和糊涂:和金军打了这么多年,北伐方略也谋划了十年,结果连燕京城和黄龙府都分不清……可能有人会觉得燕京、黄龙府对当时的岳飞而言,都属于“境外城市”,所以不了解也正常;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岳飞涉及军事的言论,就会发现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对燕京周围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了,比如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岳飞上书言事被罢官为民后,第四次从军投效河北招抚司,对河北招抚使张所议论河北军事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昔人有言:“河北视天下犹珠玑,天下视河北犹四肢。” 言人之一身,珠玑可无,而四肢不可暂失也。

本朝之都汴,非有秦关百二之险也。平川旷野,长河千里,首尾绵亘,不相应援,独恃河北以为固。苟以精甲健马,凭据要冲,深沟高垒,峙列重镇,使敌入吾境,一城之后,复困一城,一城受围,诸城或挠或救,卒不可犯。如此则虏人不敢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

大率河南之有河北,犹燕云之有金坡诸关。河北不归,则河南未可守;诸关不获,则燕云未可有。间尝思及童宣抚取燕云事,每发一笑。何则?国家用兵争境土,有其尺寸之地,则得其尺寸之用。因粮以养其兵,因民以实其地,因其练习之人,以为向导,然后择其要害而守之。今童宣抚不务以兵胜,而以贿求。虏人既得重贿,阳诺其请,收其粮食,徙其人民与其素习之士,席卷而东,付之以空虚无用之州。国家以为燕云真我有矣,则竭天下之财力以实之。不知要害之地,实彼所据,彼俟吾赡养之后,一呼而入,复陷腥膻。故取燕云而不志诸关,是以虚名受实祸,以中国资夷狄也!

河南、河北,正亦类此。今朝廷命河北之使而以招抚名,越河以往,半为胡虏之区,将何以为招抚之地?为招抚职事计,直有尽取河北之地,以为京师援耳。不然,天下之四肢绝,根本危矣。异时丑虏既得河北,又侵河南,险要既失,莫可保守,骎骎未已,幸江、幸淮,皆未可知也。

这段“大名对”(岳飞对张所说这段话是在北宋的北京城,河北大名府,所以开个玩笑),也来自于岳霖、岳珂父子编著的《鄂国金佗稡编》,是《鄂王行实编年》中的一段,但润色的可能是比较小的。因为其中对燕京周边地理形势的描述也好,对杜牧《战论》的引用(“河北视天下犹珠玑,天下视河北犹四肢。”这两句是杜牧《战论》原文)也好,甚至童贯起兵伐辽取燕的过程也好,到南宋中期都已经是非常冷门的、鲜为人知的内容,换言之就算岳霖、岳珂想编,也很难编出来了。而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岳飞在24岁的时候,对燕京地理的认识就已经具体到了“金坡关”(就是明代至今的“紫荆关”)等京畿诸关对燕京攻防的重要性上,完全契合北京城的军事地理特征和过往战争经验。这种情况下,他不太可能连黄龙府和燕京城是两个地方而且相隔很远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另外,岳飞在这段谈话中体现出的对“河北”地区重要性的认识,在其军事生涯中也是一以贯之的。包括他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北伐的最初目标,也是平定两河特别是河北地区,而不仅仅是收复汴京旧都而已:

于是乃命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提兵,自陕以东,西京、汝、郑、颖昌、陈、曹、光、蔡诸郡分布经略。又遣梁兴渡河,会合忠义社,取河东、北州县。调兵之日,命各语其家人,期以河北平乃相见。又遣官军东援刘錡,西援郭浩,控金、商之要,应川、陕之师。而自以其军长驱以阚中原。(《鄂国金佗粹编》卷8)

说白了,光收复河南没有用、打下来也守不住这个道理,岳飞作为不世出的名将和河朔土著(安阳现在属于河南省,但在北宋是划归河北西路管辖的),早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很明白了,用不着别人教。所以我现在一看到像《直捣黄龙再评估》这样的一些所谓古代战争史研究文章,长篇大论的论证“光收复河南、东京没有用,打下来也守不住”,就觉得很烦:虽然说姿势分子好为人师是天性,但你充教师爷之前,好歹也先看看人家是什么水平、需不需要你教,做到这点很困难吗?

当然《直捣黄龙再评估》这篇文谈论这个问题时,多少留了一些余地,比其他文章强一些,就是承认了如果宋高宗支持岳飞继续北伐,宋军其他部队能跟进的话,守住河南不是问题。——主要北宋终其一朝也没收复燕云,但还是守住了两河地区和汴京的。但即便如此,文章也还是有很多bug:一是在绍兴十年夏秋时,单纯守住已经打下的河南地区,甚至全取两河,岳家军都已经不需要靠其他宋军支援,就能做到了,包括张俊的撤军也对岳飞没什么影响,那都是郾城、颖昌一系列大战将近俩月前的事儿了,如果有影响早就坑死岳飞了;二是兀术当时已经不是要放弃两河地区的问题,而是已经打算放弃燕京,原因是当时的河北已经遍地是义军,而且大多是已经能和金军正规军刚正面的、完成了升级(升级秘诀是岳家军长达十年的部署、支持和军官培训)后的义军,兀术如果再跑慢点,可能没法活着跑过古北口,而《直捣黄龙再评估》的作者既然取信了岳珂的记录,按说没道理不取信洪皓和汪若海关于兀术“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的记录,特别是汪若海那段记录可不是吹岳飞的,是吹刘锜的;三是我感觉作者好像连“河朔”是指的哪片地方都没太闹明白,不然按说提了那么多次“河朔”义军,就不必再花很多篇幅论证河南是四战之地无法防御。——你自己不都提了很多次义军的活跃地区是“河朔”也就是河北么?不过作者对义军的认识也很成问题,比如提了好多次义军没有正规军支持就要作鸟兽散。问题这不是废话吗,就是到二战时期,敌后游击队也是没法脱离正规军支持、完全替代正面战场的。就算敝dang也承认kang zhan前期正面战场的作用更大,土八lu是到kang zhan中后期才成为中流砥柱。而且kang zhan中后期那也是坚持到底的意义大于实际作战的意义,美、苏那样的全面反攻大规模歼敌甚至深入敌国荡其巢穴堕其庙堂,我们确实是没有搞成的,要不然说是惨胜呢……

不扯更糟心的了。总之,作者起了个很唬人的题目拉了个很大的架势,但其实对自己所要分析的事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很多事儿上的时间地点都没有搞清,史料也没有读全,既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也没有深入到能够考辩史料记载、考据史实真伪的层面。——而后一个“考据”的层面,其实是深入评析任何一场战争或者战役都无法回避的,尤其是唐五代以后、宋代至今的战争。

不过想了想,在现在的这个时代,现在这种文化学术氛围下,要求写字的人下功夫下到这种程度,似乎也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嫌。囫囵吞枣的看几本名气大、最好大到“出圈”的研究论著,再快速把阅读中的摘抄组合成自己的“观点”,靠这种方式纵论古今中外千载兴衰治乱……似乎才是财富密码,而且已经算是发“知识付费”财的人群中比较讲良心的一种了。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一写岳飞,更多的人喜欢引用邓广铭先生的论著,而不是王曾瑜、龚延明,或者更冷门但其实论著更扎实、更接近历史真实的一些学者——毕竟邓祖地位高名气大,桃李满天下,纪念文集都出了好几拨。虽然看近期的一些纪念发言,他的桃李们也未必真读了、读懂了他的大部分文章,也不过是说一些应景场面话罢了。

说回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仅就“黄龙府”这个话题来说,比邓广铭先生的考据更扎实也靠谱得多的论文,新旧皆有,也都认同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就是吉林省农安县的那个黄龙府。——为什么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最终目标会从“河北平乃相见”跳跃到“这回杀番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以及岳飞对东北地区到底是怎样的规划,打算留到下周再写;这里就只贴一下那两篇我认为质量更高的“直捣黄龙”考据文章吧。时间宝贵,仅仅冲着名气、头衔一类的标签去找文章和书读,而不是从关切的问题出发去选择,也缺乏鉴别文章质量到底如何的推理能力,只能应声起舞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可惜也很可悲的一件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