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山古城

 zqbxi 2021-11-14

归途在即,在台湾的最后两天,我从台北又回到高雄。如果说任何时候旅程都是起点,那么在路上,任何时候也可能都意味着终点。

按照我的习惯,我一般是不走回头路的。然而此行不同,一来母亲还在高雄;二来首次入台,高雄也是亲情所在。两岸一家亲,再回高雄等于回到亲人的家。最后一晚宴请台湾亲朋,一屋两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20多人。先人已去,薪火相传,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回程的前一天,我去了凤山古城——位于高雄市西南部的一个市辖区,也是高雄市的民政中心,197271由原来的凤山镇升格凤山市,20101225,改为高雄市凤山区。凤山之命名,因小港凤鼻头附近有一山,名曰凤山,山势如凤凰展翼,县名取义于此,亦因地命名之意,故沿袭县之旧名。从高雄国家体育运动园区乘地铁,途经美丽岛中转,半个小时即到凤山。

据说凤山区内并没有此山,可见当时取名凤山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个内心意念。中国的古人一直认为,天下太平到来之前,龙凤等祥瑞都会呈现出来,所谓“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呈祥”。于是,“龙凤呈祥”成了吉祥语,成了民间的年画题材,成了绣在丝绸上的图案……龙和凤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的吉祥物和精神图腾。所以,我很坚信我的推断,当初取名是借凤寄情,表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台湾的寺庙非常多,凤山无山,我想应该会有龙王庙。果然,一出地铁,空气中似乎就夹杂着若有若无的香火气息。一打听,龙山寺就在附近。尽管不是龙王庙,但至少有了“龙”,我为自己的判断感到高兴。

龙山寺列为台湾地区二级古迹,主要奉祀观世音菩萨。台湾高雄市凤山龙山寺,清初由泉州赴台的三邑人创建,主祀观世音菩萨,系安海龙山寺在台重要分炉。与台北龙山寺、鹿港龙山寺、台南龙山寺、淡水龙山寺齐名,是台湾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和观光景点。我看介绍说龙山寺迄今有二百多年,相传为一大陆福建人渡海来台,随身携带观音菩萨香火,路过古井汲水止渴,将香火挂于井旁之石榴树上,忘了携回,因香火每夜发光,乡人认为菩萨显灵,而将石榴树砍下雕成观音佛像,建寺奉祀。经过几次重修后,仍保有原先之形貌,寺内中轴建筑与雕饰,几乎还是乾隆、嘉庆年间之作品。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凤山龙山寺创建年代缺乏正式考证依据,有说在康熙末年,有说在乾隆初年。我注意到在现存龙山寺的匾额中,正殿上方一块“南云东照”木匾,落款为“乾隆岁次庚辰”,赠匾人不详,时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0),推测正逢龙山寺扩建落成。因此,寺方依据各方考证,亦自认为龙山寺创建于康熙年间。如此推算,那么龙山寺应该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龙山寺并不大,坐落在凤山的中山路上,甚至有些不起眼。小而美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院落犹如袖珍般的精巧。然而细数墙上那剥落的砖头,或者屋檐下那斑驳脱落的,本应该是绚丽的色彩,都在章显着它在历史中所承受的风雨和考验。岁月是无需要诉说的,历经岁月洗礼的东西,一目了然。龙山寺的香火非常旺,小小的寺院挤满了人,诸多善男信女双双跪拜。我是个见佛就拜的人,但从不持香。我一直信奉这样的佛语——没有比虔诚的内心更虔诚的东西。除了龙山寺,凤山还有天公庙。原先主祀观世音菩萨,最早称“观音亭”,后增建前殿,奉祀天上圣母,二尊主神皆为女性,信徒感念二圣慈悲为旨,合称“双慈亭”,当地人惯称“天后宫”、“妈祖庙”和“大庙”。天公庙是凤山市历史最久的寺庙,规模也不算大,但更是香客不绝,香火更旺。

凤山区拥有许多丰富历史的古迹遗址,所以这里也有古城之说。平成炮台、曹公祠、凤仪书院、凤山城隍庙等,他们散落在大街小巷和市井居所之间,于嘈杂声中默默凝固一段历史。走进这些地方,感觉就像走进了历史的某一个画卷。在台湾,很多古迹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跟他们没有经历大陆的浩劫岁月有关系。感触最深的是曹公庙——在紧临凤山市公所的主要道路曹公路上,全长约600公尺,是为纪念清朝道光年间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知县曹谨而命名。后代子孙为感念他对百姓的付出,特别建“曹公庙”祭祀。历史是公正的,就连凤山的曹公国小也是因纪念曹谨而命名。

中原地区历史上数次大规模汉人南迁,使中原文化对闽台地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原地区与闽台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都有中原人南下闽台为官,不少官员为当地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的沁阳人曹谨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在公元1837年被派往台湾担任凤山县的知县,到任之初就遇到凤山干旱,之后曹谨就导引高屏溪,让溪水从上游高处往下流,灌溉后变成一年两熟的肥沃农田,吸引许多移民在现在的大寮,大树、鸟松、凤山、林园、小港、前镇、左营、楠梓、三民等地开垦,因而使凤山县成为清朝时期台湾的鱼米之乡。几年之后曹公圳水源已不够灌溉,曹谨又集资开筑一圳,叫做“曹公新圳”,而先前开垦的就称为“曹公旧圳”,从日据时代及光复以后,曹公圳仍然是高雄农田水利会的主要灌渠,造就今日高雄县市繁荣的基础。

曹公庙的正殿中挂着清朝咸丰十年由全县市民所立的“正德厚生”古匾,庭院左侧有碑林,曹公庙门前有一排石碑,石碑上保有曹谨的亲笔字迹,十分具有历史意义。庙门之后为天井,天井加上透明的屋篷使得庙内即使不开灯光线仍然很充足,在天井下还有一道门墙,有画风不俗的装饰画,造型显得十分特别但古朴,曹公庙的红侧门则配上红砖砌的台阶,一派古色古香的风味。至今曹谨去世已近170年,台湾民众还对他感恩戴德、念念不忘,非常令人感慨。在历史的进程中,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历来是一个通常的生活作风标准,但其实还有一种标准,就是道德标准,这个道德尺寸会拉得非常漫长。

信步不由缰,在凤山穿街走巷,无拘无束。城隍庙、凤仪书院、东便门、东福桥、训风炮台、凤山溪,还有具有现代气派的大东文化艺术中心和时尚的家具街,徜徉于历史古迹和现代市镇气息的熏染之中,感受台湾的本土情怀实属惬意。我们不仅是生活在空间之中,我们同时也生活在历史之中。过去与现在是贯穿于时间的中轴线,将历史的恩怨一分为二。战争是政治的激化与冲突的手段,赢家和输家都因此削弱,唯一无法割舍的是血缘和命脉,这是文化的根。

国学宗师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的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今日之两岸关系,只有遵循历史的同根性原则,共生共存,多元发展,相互欣赏,文化才能不断持久更新,并衍生出更多的社会创造力和推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