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

 渐华 2021-11-14

先不去管“黄河清”征兆什么是否“迷信”。

至少,说古人认为“黄河清”为“大凶之兆”,就是“猴吃麻花——蛮(满)拧”了。

“黄河”,古人称之为“河”。“黄河清”,亦叫“河清”。

而自古黄河水浊,少有清时。因而,古人认为,“河清”为太平祥瑞之象征。

有成语“河清海晏”为证,也作“海晏河清”,是说海水风平浪静,黄河不浊而清。

《易纬.乾凿度下》云:“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

这是西汉末年谶纬之书的说法。

《三国志.黄权传》载:“州牧刘璋招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宜迎先主(刘备)使伐张鲁,权谏曰:……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这也是说等待“天降吉瑞征兆”。

古时,“河清”极难,因此有“千年一清”之说。

《左传.襄公八年》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这引用的,是佚《诗》,就是没被收入《诗经》的诗。

襄公八年,是公元前565年。

《文选》收三国魏王仲宣《登楼赋》云:“惟月之逾迈兮,俟河清之未极。”

此是用《左传》之典。

于是又有“河清难俟”的成语,意思是太遥远,等不来。

据说,南朝宋元嘉年间,黄河、济水皆清。大文人鲍照曾作《河清颂》。可见《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所附《刘义庆》。

唐杜甫有《洗兵马》诗云:“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这也是用鲍照之典。

可知,“河清”是极大好事、喜事。

唐宝历年间的郑锡,作《日中有王字赋》云:“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此人官至礼部员外郎,诗风朴实。不过,此赋,显然有拍皇帝“马屁”之嫌。

唐宣宗大中五年进士郑嵎,作《津阳门》诗曰:“河清海晏不难覩,我皇已上升平基。”亦如是。

好像唐及五代,用“河清海晏”或“海晏河清”作诗赋的尤多。这大约,与大唐确为罕见盛世有关。

往前捯,以“河清”为祥瑞,应该起于西汉。

西汉,是继周秦之后的真正“大一统”——疆土大大扩展,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民族认同和凝聚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程度。

与此相伴随的,是文化的大繁荣,特别是儒学成为“经学”,冠以儒学之名的“谶纬之说”也快速兴盛。

自《汉书》开始,《五行志》成为了历代史籍中重要的内容。

《汉书.五行志》开篇即云:“《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云:“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汉书.五行志》分上中下,尽列春秋以来祥与不祥之兆,直至王莽篡汉。

《后汉书》,有样学样,《五行志》扩至六卷。

实际上,班固所引《易》之言,出于《系辞上》,当为孔子后学所撰,并非《周易》原有的内容。

《周易》中,讲了很多“天垂象”,应该是古人“观象授时” 记录的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并据此分析商末周初的“大势”变化。

春秋之人,多少有些“歪解”了,使其便成了纯占筮之书。

说回到“河清”。

“河浊”,说到根子上,是因为黄河流域百分之七十属于黄土高原,黄土层土质疏松,抗冲能力低,遇水极易崩解。从近代来说,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达约35千克。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治理黄河的持续发力,河水含沙量正逐渐减少。

特别是近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国家基本国策,黄河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会议,要求“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这才是“河清”的真正动因,并更有可能尽快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