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亿人网上购买非遗产品,40%以上是90后,非遗“潮”起来了?

 齐一摄现美 2021-11-14

国潮正当时,非遗焕新生。
 
当故宫、三星堆等博物院相继破圈成为顶流“网红”,当中国李宁、SMFK等国货品牌的潮流指数直追大牌,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正在推动着消费趋势的现象级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但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遗忘在深山村寨里,或者束之博物馆的高阁。当国货成潮,非遗也成为了新消费汲取灵感和打造差异化的文化富矿。
 
“让非遗的妙成就国货的潮。”既是使命,更是机遇。

图片

以定瓷打造的潮玩手办和餐具

图片
非遗“活”起来”:再造、重生、走出去
 
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计有1557个项目入选。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但辉煌背后也有B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60岁,很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其中,差点就“消失”的就有定瓷。定瓷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定窑始于唐,兴于宋,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作为国家级非遗定瓷的传承人,庞永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拜师定瓷大师陈文增入行,那时正值艰难岁月。“国营瓷器厂倒闭后,老师傅们不愿意放弃,又自己成立了私营工厂,可经营非常艰难,一度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他说。
 
但付出终有回报,随着庞永辉这一代传承人的创新和努力,定瓷终于逐渐打开了市场。“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正名就要改变,就要用现代的科技和当代的审美,从产品的创意、构思,到设计、制作,再到营销、品牌,全部再造重生。”庞永辉说。
 
庞永辉说,过去他把定瓷理解为艺术品,但现在他希望定瓷也能成为消费品,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让非遗“活起来”。因此,他们开发了餐具、茶具、花具等新的产品系列,在保留经典工艺的同时,在设计、造型、纹样上实现当代化。
 
“过去的几百个产品都被我们淘汰了。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把成本降了下来,也做到了'绿色’,没有重金属残留,温水一冲即净,可以不用任何清洗剂。”他说。
 
不过,由于以线下店铺为主要销售渠道,发展的瓶颈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线下销售一度停滞,仓库里的产品堆积如山。
 
“我们一开始真的是'被迫’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庞永辉说,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在淘宝上卖定瓷。但自从2020年3月开始做尝试之后,仅仅两个月时间,就开始有了不错的销量。
 
“我们的线下店铺是区域性的,但通过淘宝则可以销售到全国,我们只做了一年时间,线上销售额占比就能达到20%左右,而且都是增量。因此,我们笃定了'非遗+电商’的发展道路。”庞永辉说。
 
图片
非遗“潮”起来:混搭、破圈、跨次元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非遗已经不再符合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最大阻碍之一。让非遗接轨年轻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新的商业模式结合,是非遗焕新的必由之路。
 
庞永辉也决定要让定瓷“潮”起来。今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国潮邀请10位先锋艺术家和潮流设计师对10种非遗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庞永辉也和年轻设计师联手把定瓷打造成了手办潮玩,并将宇航员、电子狗等元素融入其中。
 
与此同时,天猫还联合多个品牌推出联名款,并邀请明星为非遗推广打call。“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天猫平台的介入,串起了传承人、设计师、品牌和明星,每一方都能发挥价值,让非遗真的潮起来,走近年轻人。”庞永辉说。
 
庞永辉还透露,他计划未来将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二次元文化与定瓷结合起来,这也是天猫此次联名给他带来的启发。
 
“非遗的创新发展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年轻化,二是商业化。”非遗学者、东方风物研究中心主任、这和那文化创始人许伟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曾走访了中国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和上百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过去,年轻人和非遗的距离特别遥远,但当有一天,你身边开始有年轻姑娘天天穿着汉服去上班,年轻人以国潮元素展现个性而不是追逐奢侈品,你会发现那个时间点可能到了。”许伟明说。
 
许伟明表示,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上,关于非遗的内容非常受欢迎,淘宝、天猫平台上也出现了国货的消费热潮。这说明年轻人是能够在非遗中找到兴趣点和发现生活乐趣的,也愿意去消费,只是看非遗能不能以年轻人习惯和喜欢的方式去呈现。
 
图片
非遗“火”起来:乡村、电商、想象力
 
公开数据显示,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2/3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于欠发达地区。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将非遗激活和发展起来,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有着重要意义。
 
帮助非遗产品找到喜欢它们的人,电商的作用正在显现。《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14个非遗产业带在天猫年成交过亿,而且有一半是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过去一年,有1亿人在天猫淘宝上购买了非遗相关产品,其中有40%以上是90后。目前,已经有67%的非遗传承人在淘宝上开了店铺。
 
许伟明也很看好“非遗+电商”的模式。“电商直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拓展了新的商业可能性,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也就进一步激发了非遗传承积极性。”他说。
 
“中国非遗的市场想象空间肯定不止本土。先在国内把非遗的消费者市场做大、商品力做强,将来再输出到全球,肯定是有机会的,特别是欧洲等比较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阿里巴巴作为平台和通道会做好准备。”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董本洪表示。
 
据悉,今年的“双十一”,天猫就首次为非遗设立专属会场,开售第一波,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的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上升超过100%。笔墨纸砚成为“网红”商品,善琏湖笔、荣宝斋、李廷珪等非遗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

责编 | 郭霁瑶

版式 | 孙珍兰

微信值班:王红茹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