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樵(1909-1992年),原名刘志澄,字笑尘,又名半痴,自号“渤海苍龙”,沧县集北头村人(今南皮)。刘云樵出生于官宦世家,为家中独子。家中护院武师“张快腿”张耀庭以迷踪拳为刘云樵开蒙。后来,刘云樵的父亲请“神枪”李书文来家传武。 刘云樵19岁时,父亲安排他到朝阳大学研习法律,但他却拿着父亲给的几百块大洋学费跟随师父李书文游历山东,遍访武林名师,多次与高手过招,始终保持不败纪录,赢得了“山东小霸王”的美誉。 1934年,国民党当局吸收情报人员,刘云樵进入情报系统,代号依千字文排列为“天字第一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云樵考入设在陕西凤翔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十五期,专学军事。毕业后正式入伍,继任排、连、营、团长,至上校军衔。一次与日军交战,不幸被捕,被押入运城监狱。他自知必死,虽遭酷刑而宁死不屈。日军喜欢与中国战俘格斗取乐,他接连将日本军人击败。后来,趁敌人戒备松懈之时,他施展壁虎轻功爬上屋脊逃离监狱。刘云樵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剧作家陈铨改编为话剧《野玫瑰》,到各地公演。1946年,导演屠光启又将这一题材拍成电影《天字第一号》。 1949年,刘云樵随军撤至台湾,曾任伞兵大队长、国防部人事室主任、台湾联勤司令部北区中心主任等职,授少将军衔,至1962年53岁退役。在以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他历任蒋介石、蒋经国等国民党政要侍卫总教头。 刘云樵在台湾地区的最大贡献,是创办《武坛》杂志,开办武坛国术推广中心。他在岛内各高校开展武术教育,建立相关社会武术团体22家,海外相关武术团体28家,弟子及再传弟子数以万计。 现在看来,刘云樵在台湾力推国术之时,正是台湾在文化上“去中国化”运动和“台独”逆流抬升之际,刘云樵对国术文化的推广和对中华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无疑就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更为深广的意义。 个人语录 一、上山集训虽然辛苦,却是一项很好的人生体验。练拳能使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方是学业、事业的基础。练好身体,不只自己精神愉快,也使父母欣慰。 二、国术追求目标首在「正心修身」,故能培养定力、耐力;当然,练拳的好处不是一时可看得见,日积月累之后,便知其效果。 三、练拳产生问题时,必须多想多问,大家彼此砌磋琢磨才有进步。 四、练拳能调整生理,包括筋骨肉,但绝对不要过度逞强,以免伤身,甚至走火入魔。 五、练拳乃为「发泄」的好方法。心情不佳时,则可打打拳,发发劲,对空挥拳,散到郁气,便能心平气和。 六、练拳有时要发发声,发生部位有二:一是丹田,一是肺部,「哈」声发自丹田,「哼」声发自肺部。 七、到了山上,务必万念俱消,全神贯注於练拳上,练拳时必须庄重,休闲时必须活泼开朗。 八、吾人必须每天保养三个地方:头、腹、脚。 (一)头要冷,及冷静。 (二)腹要空,不要过饱。 (三)脚要暖,时时要活动。 九、人是一个小宇宙。一日三餐有如四季。早餐要吃得好,如春季种籽萌芽,需要充分的养份供给生长。午餐要吃饱,如夏季活动量大,需要充分的食物供给;晚餐要吃得少,如秋季稻麦已熟可收割,需要量减少。或晚上根本不吃食物,如冬季,冬藏,万物很少有活动。 十、练拳要稳,一招一式不可马虎。从练拳中体会出眼随手走,手随腰转,步随身换。 十一、五脏为人身最脆弱部份。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配合五行,於拳套中就是:心火冲,拳向上;肝木扩,拳向外张;脾土捅,如马步弓捶;肺金缩,拳内收者;肾水沉,拳下打。应用於拳套时,每一动作皆发一个劲道,才能达到致敌效果。 十二、练拳必须合乎生理及力学,合乎生理就是内脏平稳定位,合乎力学就是依照发劲力学原理。 |
|
来自: 想m27c1ciis4l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