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肾必用金匮肾气丸,滋肾首推知柏地黄丸

 太阳微笑666 2021-11-14

导读:今天学习叶心清先生用地黄类方的经验,以及常用的止痒药组。

01

杞菊地黄汤滋补肝肾要加味

杞菊地黄丸系《医级》方,功专滋补肝肾,为滋水涵木的要方。

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枸杞子益肾并补肝,山药益肾并补脾,共奏滋阴之功。

茯苓、泽泻健脾渗湿,丹皮、菊花清泄虚火,组方中兼顾肝肾同源,肝脾互用的关系,以滋肾阴为主,配以养肝清肝,健脾渗湿,互相配伍,补中有泻,温中有清。

先师在眩晕、头痛、失眠、低热各证中,凡见肝肾阴虚,内热上扰或肝阳上亢时,均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但强调要加味方有显效。

先师常言:此方加味有三者。

一是须加补气健脾之品,如潞党参、扁豆衣,因气阴互根,肝脾互用矣。

二是应增柔肝潜阳之品,如白芍、蒲公英、夏枯草、薄荷,方可平上亢之肝阳。

三是必助清热宁神之品,如知母、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炒枣仁、夜交藤,以降内热之扰而神守其舍。

02

温肾必用金匮肾气丸

滋肾首推知柏地黄丸

先师说:“五脏六腑中唯有肾脏主阴阳互根,水火同济最具有双重性。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六节藏象大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是先天之本,关乎精气之强壮。在病理变化中又是致虚的关键之一。

所以,调补肾阴肾阳成为疗虚和保持气血调畅,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重要环节。

先师十分推崇《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

方中熟地黄滋阴填髓,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萸肉补肝肾而涩精,山药健脾固肾而益精,共为臣药,构成滋肾、养肝、健脾三阴并补的功效。

丹皮清热凉肝而泻阴中虚火,茯苓渗湿健脾,泽泻渗湿利水,防熟地滋腻,补而不滞,构成清热、运化、渗湿之三泻功效。

三补三泻合用成为补肾基础方。

先师认为:补肾必须分清阴阳。

肾阳虚者,形寒腰酸,苔薄质淡胖,脉沉细尺弱,当温补肾阳,用六味地黄丸加温阳主药制附片和肉桂,即《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者,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苔净质红脉细数,当滋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加清降相火的知母、黄柏,即《医宗金鉴》的知柏地黄丸,此乃补肾之道矣。


03

附:皮肤瘙痒用三子

皮肤瘙痒症,常责之于湿热内蕴,外不能通达,内不得疏泄,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发有丘疹,奇痒难忍,渗出黄水,时有痛感。

先师特殊用三子治之,即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

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袪风,杀虫止痒。《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谓其:“治风湿痒。”

地肤子利尿清湿热,祛风止瘙痒。《别录》谓其“去皮肤中热气。”

苍耳子,散寒通窍,袪风止痒,《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治疬疮疥及瘙痒”,因其有小毒,宜炒用,内服剂量不能太大,以3~10克为妥。

三子相配,内服、外洗对湿疹之皮肤瘙痒有显效。先师常言:凡皮肤瘙痒勿忘以三子内服外洗。确可祛风止痒。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叶心清——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沈绍功等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