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一年一度的投资人生班毕业作文匿名评选第一名
背景资料见链接:
2020巴菲特投资人生课招生说明
关于2020巴菲特投资人生课的Q&A

在一个午夜时分,飞行在西北无人区上空,当时飞机正在穿越雷暴,一边是光明,尚有一丝还未完全褪去的霞光和星星点点的灯火,而另外一边是黑云压顶、电闪雷鸣,一种莫名的恐惧让我不自觉的往光明的一侧偏航,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后背的汗毛竖立,我一拍大腿,顿时全部想明白了!
秋分寒露,鸿雁飞来。
人生有限,如露如电,转眼一年多过去,又到了秋风渐起,蒹葭苍苍的寒露时节,在去年这个最美的季节,我第一次走进了期待已久的巴菲特投资人生课堂,达成了在天南先生身边学习的人生愿望,与虽未谋面,相识已久的同学们在北京相遇,共同经历了一段精彩而美妙的学习时光。
一年后,在相同的季节,我带着爱人和孩子再次踏上了这篇熟悉的土地拜访老师,老师热情的带我们参观了“一直都在”的金石办公室和投资人生班上课的教室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两位戴维斯儿童财商教育班的小同学,端详着2018巴菲特投资人生班的全体合影,若有所思的进行着讨论。
巴菲特十周岁的生日礼物,是父亲带他去纽约参观了证券交易所,还带他去拜访了华尔街最有声望的高盛集团老板温伯格,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巴菲特之后的人生目标,立志要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今天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著名投资家的办公室,这段经历会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心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慢慢发芽生长,未来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看着他们的背影,顿感时光真美好,于是写下了人生美好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二三十年后,孩子们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静静地欣赏这美好的时光画卷吧。
从老师的办公室离开后我带着妻儿去清北转了转,我给儿子介绍投资人生班里的胡叔叔是清华的博士,阿威哥哥也在清华,希望这样的介绍能够让儿子对清北产生好感,早日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打卡了清华北大以后,我们转着转着又回到了人民大学附近,我带他们去品尝了燕山大酒店的额尔敦涮羊肉,还专程路过了酒店对面的新7天咖啡馆。
不知道为什么,在偌大的北京城,走着走着下意识的就来到了我们熟悉的地方,这是投资人生班经常组织课后谈论活动的地方。这让我想起青年时代最喜爱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的描述,狐狸对小王子说,麦田对我来说本没有意义,但你的头发是金色的,小麦也是金色的,到时它将会让我想起你。我喜欢风吹过麦穗的声音......
于是,我给同学们发了信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想大家了。
仲秋南吕,余音绕梁。
北京海淀区的北三环边,距离中国人民大学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钟寺。这里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后来改为了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着一口巨大的古钟,新年清早鸣钟时,据说紫禁城内都能听到浑厚而悠远的钟声。
钟声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含义,人们认为新年听到钟声能够带来好运,晨钟暮鼓,钟声让人朝气蓬勃,迎接崭新的一天,诗经有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人们在描述某种思想对内心的巨大震撼时会用到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金秋十月的清晨,有幸和老师一同游览了大钟寺,老师说大钟寺虽离自己的办公室并不远,可是也有数年没有去过了。在悠悠的古钟声中,老师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诉《两个二十年的巧合》,脸上满是幸福喜悦之情。时值仲秋,一夜的小雨刚刚结束,阳光逐渐刺破云层,在大钟寺院内的大树下,老师给我上了一堂一对一的投资人生课,从北京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师说过的话都一直在心中回荡,正如那仲秋南吕,余音绕梁。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的奇妙,天南老师和曹岫云先生二人在同一年,各自第一次见到了后来为之薪火相传的偶像。2001年,天南老师第一次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巴菲特,曹岫云先生第一次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稻盛和夫,此后的二十年里,他们各自成为了心目中英雄思想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灯人。
在内心热爱与人生自觉的驱使下,他们孜孜不倦的传播大师的思想,自己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时至今日,巴菲特投资思想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遍地开花,我们很难说是前者改变了后者的人生,还是后者的传播改变了前者在中华大地的影响力,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段非常精彩且美好的人生故事。
正如二十年前追随心中偶像的曹岫云先生和天南老师,今天的我们也同样走在追随和学习心目中英雄的道路上,距离我初见天南老师二十年,还有十七年,那个时候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对此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为什么杨老师总是有时间?
老师感慨,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人们所追求的各种自由,反而很少外出游历了,就连办公室不远处的大钟寺也有很多年没有去过了。
从2016年第一次到宁波偶遇读者相聚,发现天涯各处都有喜欢自己文章的读者,于是又在全国其他几个城市做了天南读友见面会,继而发展出了金石学堂,太极班,投资人生班,后来又尝试线上节目天南解读巴菲特六十年股东信,戴维斯儿童财商教育课程等一系列不断与时俱进,良性循环的社会公益和教育活动。
早年老师的文章里,不乏在世界各地工作或游历的描写,和友人在温哥华打高尔夫,在澳洲游览黄金海岸,在香港重温名人传记里的地名,然而这些年老师的行程基本都是读友见面会,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价值投资走进高校,乡村振兴等等,时间都花在了为社会做公益做贡献,为五伦之外的人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年前,老师就给我说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心中有大道,人生处处都是道场。这些年,正是这句话推动着我不断的精进,积极的分享和传播,力所能及去帮助身边那些可以和值得帮助的人。
我们人生的追求,赚得多,活得久,众人爱,做到每一条都不容易,尤其是第三条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你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有时候家人朋友都不一定能够理解,何况那些五伦之外的人呢,人家凭什么喜欢和爱戴你,这个回答就是多为社会做贡献,就是你传的道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他们,让时间去告诉他们哪些人是真正的对他好,最终,你才会得到他们的爱。袁隆平爷爷离开的时候,人们自发的排起了十里长队送行,因为这样为大家做出了贡献的人,人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激与爱戴。
作为离老师比较近的人,作为老师《两个二十年的巧合》这篇文章构思与成文的亲身经历者,我非常清楚老师的付出与牺牲,比很多人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要多。就在这篇文章完成的前后,家人还出了一点状况进了医院,家里上有老小下有小,忙的不可开交,然而老师依然按照预先已经发出的计划进行了直播,聊起喜欢的人和事,聊起未来的打算,给大家的感觉依旧如春风拂面,兴致盎然。老师说,谁家没有点麻烦的事呢,谁又不忙呢,可是这不是正是事上磨炼的时候么?身处逆境,尚能求道,近乎道矣。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成功的背后都是磨炼与付出,跟随一个老师,能否学到他身上的精髓,不是看他最光彩照人的时刻,而是看他在逆境与困难中淡然处之的态度。
为什么良知蒙蔽的人永远学不走真传,因为那些只是慕名气而来,在困境之时立马撇清关系,趋利避害者,离大道只能越来越远,而我们反观孔夫子,阳明先生身边那些史书留名的学生,都是那些一同与夫子困厄于陈蔡之间,或是与先生共赴战场剿灭匪患,平定叛乱的学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最近几年随着人生阶段的不断向前,我深感时间真的是越来越珍贵了,只愿意将时间花在喜欢和值得的人和事上,而老师的时间更是钻石般珍贵。我们的投资人生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有重要的工作,比如疫情影响,虽然有相应的机制,但偶尔还是会有人缺席,但我发现,无论是现场教学还是网络直播,杨老师是永远都会在的。为什么杨老师总是有时间呢?
有句话叫做你把时间给了谁,就是把生命给了谁,对于时间如此宝贵的人,能够抽出时间见面的人都算是过命的交情。老师的时间比我们都贵,但是他总是有时间出席课堂,因为他是一个把我们放在心上的人,他愿意将这部分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和我们分享,对于对我们这么好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老师曾经专程从海外回来找到投资人结算资金,为了让投资人安心,办公室十几年未曾更换过位置,这都说明了老师是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之人,答应要做的事情,当然会安排好时间。老师还通过这些现在进行时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他如何利用凡律即为迫来自我提升,通过这样的倒逼机制让自己处于高效的学习状态。
我还体会到的一点就是,要做人生的甲方,想做什么事情想去什么地方,都有能力自己说了算,人生有限,如露如电,宝贵的时间只用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上。
此心光明
为什么有的人活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光,有的人却连天下有这样好的人都不相信呢,我想是因为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认知造成的。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从古至今没有停止,至今依然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对此困惑了多年。

请大家看一张图,这是我在一个午夜时分飞行在西北无人区上空经历的一幕,当时飞机正在穿越雷暴,一边是光明,尚有一丝还未完全褪去的霞光和星星点点的灯火,而另外一边是黑云压顶,电闪雷鸣,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厌恶让我不自觉的往光明的一侧偏航,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后背的汗毛竖立,我一拍大腿,顿时全部想明白了!孟子和阳明先生所讲的人性本善,原来是一个动词,人性本是无善无恶,但是我们的良知却是渴望光明,厌恶黑暗的,人性本善是一个代表趋势的动词。
历史上主导人性本善的思想家,比如孔孟,阳明,最终他们的人生也活成了人们心中的暖阳,千百年后的人们读来依然觉得充满温暖,而那些主导人性本恶的思想家,比如商鞅,韩非,李斯,最终的人生也纷纷走向了黑暗。这其实也很容易想明白,一个人心怀光明,爱满自溢,与人为善,自然会得到人们相对应的回报,而一个人笃信人性本恶,势必处处小心提防,机关算尽,当人人互相设防,人性的猜疑与仇恨会逐渐将他裹挟,最终得到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生收场。
我们为何要推行良知与光明的思想,为何要赞美鼓励身边的人和事,其深意就在此间。巴菲特将他在卡内基课堂上学到的第一课运用了一辈子,发自内心的夸奖,有效的激发了身边这群优秀的经理人内心的善意和潜能,从而共同走上了一条不断与时俱进,良性循环的人生道路。
老师所教导我们的与此思想一脉相承,我们今天在此相聚,正是因为被老师温暖的文字所吸引,心向光明而来。桃花源中的人们志同道合,言笑晏晏,互相赞美鼓励,各自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性就是如此,当你经常赞美一个有良知的人,他会努力让自己的言行配得上你的赞美,你们的关系会进入良性的循环,而当你经常批评或责备一个人,他会努力证明自己才是对的,心怀愤怒与敌意,更加不会接受你的观点。根据多年的观察,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从老师的言行里,我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心怀光明,爱满自溢的人,这也是为何我追寻阳明先生最终找到了老师并一直追随至今的原因。赠予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书签的崔兄也曾在文章里提到过天南老师便是他寻找到的现实中的阳明先生,看来不止我一人有这样的感觉。
致良知
老师在一次直播中提到了致良知,这正是我在阳明故居赠与崔兄的书签上所写的字,致良知是阳明先生晚年与门人提到的心学最重要的理论和精髓,千古圣贤传一点滴骨血,从白死千难中得来。在前往余姚的路上,崔兄问我,如果阳明先生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选择做投资,他会怎么做,成为什么样子呢?我回答,”大概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巴芒和天南老师吧。”
做投资可以选择的三条路里,老师选择的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路,他以一个读书人的良知,用投资和教育这个工具,知行合一的践行着一个投资家的人生使命。一道破万术,百术不如一诚,致良知的好处在于正心诚意,心体光明,行乎自然,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只为心中的愿景全力以赴。
记得有一次,我在读友会志愿者群里分享了自己对于老师在《书写自己的硬文》中提到的第三次分配的理解,当老师提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仔细思考了老师这些年所付出的行动,被深深打动,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是逆人性的艰难选择。
商业与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商业是做到满足人们,而教育是教化和改变。如果顺人性,资产管理人可以轻松的为大资金服务,但老师偏偏选择了做难事,用牺牲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去做教育,努力照亮和推动那些依然在奋斗之路上的后来者,实现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这与上层的意志完全一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世间最大的理想是公平,这也是为何耶稣,佛陀,默罕默德,教员能够影响到全世界最广泛信徒的底层原因。感性层面人们希望结果公平,但从理性层面来讲人们是希望机会公平的,第三次分配,就是抵抗马太效应和熵增,实现两种公平平衡发展的一种社会理想。
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为了我们身边的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这个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和谐,富强的未来不断前进。在老师推动了第一张牌后,我们也要不断接力,提升自我,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贡献一点力量。正心跬步,知行合一,虽微烛之光,亦应砥砺前行,不怕路漫漫其修远,你我千里共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