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白塔镇下崔村,位于白塔镇集镇区,是白塔镇的一个大村,原先分为下崔上宅、中宅、下宅三个行政村。村内居民以崔姓为主,是仙居崔氏最大聚居地。 据余金伟主编的《仙居家训》记载,崔氏系出姜姓。据《元和姓纂·十五灰》载,“崔,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伋生 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又《通志》:“崔氏,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盖崔氏属于以邑为氏。其它的姓氏书,诸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姓解》的记录大致相同。清代的《通志》中,则记载有八旗姓氏中的崔姓,世居哈达地方。另,据《氏族典》记录,崔氏在唐以及以前为北方着姓,计有宰相二十三人。 仙居崔氏转徙自杜桥,奉崔德兴为始祖。据《杜桥崔氏宗谱》记载,崔氏世居博陵,至崔德兴时迁入浙江绍兴一带。传至五世,又转徙台州章安。宋绍兴年间(1131-1162),章安崔氏崔立兴又转徙至仙居杜桥(即今白塔下崔),成为仙居杜桥崔氏的始迁祖。仙居杜桥崔氏族人,在迁入仙居后,支脉发达,又转徙至金华白龙桥镇、新昌桥村、青田方山、龙根村、永嘉大岙乡大坑村等地。此外,建德、天台、临 海、黄 岩、乐清、宁波等地均有崔氏族人迁入。历史上,杜桥崔氏自宋代开始就与板桥方氏、夏历郑氏结义,从而成为仙居西乡颇具势力的大族。崔氏迁入仙居后,支脉繁衍,人丁颇为兴旺。清代后期,崔氏在下崔还建了大宗祠堂,号德星堂。该宗祠四合院式,分前后两进,左右设厢房,目前尚存有戏台等古建筑。 下崔的崔氏作为白塔的望族,在此地经营了几百年,留下了不少美轮美奂的大宅。 怎么精美的石雕能够躲过破四旧真是奇迹 这种巨型石材规格的石门楣我在仙居只在下崔见到过 大气而精美的大门体现了崔氏历史上的辉煌 门匾上的各种题匾展示了崔氏人的理想、文化品味 “惟仁是里”大概的意思是 我们这里只讲仁义。体现了下崔浓厚的儒家文化传承。 崔氏非常重视家庭慈孝文化的传承,《崔氏家训》强调“事亲、敬长、睦族、正闺、恤孤、戒情”。在浓厚的慈孝氛围培育下,历史上下崔村出了好多的“节孝”典型。在《光绪仙居县志》中,下崔村的“节孝”典型事迹相对其他大村更多、影响更大。 如崔沛禹妻陈氏;二十而寡,卒年八十五。他的孙子(庠生)崔毓秀请于刘金门学使,赐匾曰:“冰清玉洁”。咨部(呈报部级机关)钦旌建纺。崔毓秀的父亲崔桂林亦早卒,母吴氏,年方三十,守志五十五年而卒,刘学使匾曰:“一门双节”。 又如崔沛方妻蒋氏,二十五岁守节,至六十四岁卒,阮学宪赐匾式曰:“柏节松心”;请旨旌表。 还有崔沛旺妻方氏,二十八而寡,卒年五十九,阮芸台学使沟之咨部,准与建坊。曾皆列庠序。岁贡生炳文之曾袓母也。崔桂荣妻柯氏,二十七而寡,卒年七十一。崔培龄妻张氏,二十六而寡,卒年五十七。崔镇权妻王氏,二十二而寡,卒年五十三。崔惟浚妻许氏,下崔人,二十四而寡,卒年五十七。道光二十九年请旌,坊未建。 “耕读传家”的思想千百年来在仙居大地上广为扎根,崔氏历史以来非常注重教育。粗略地在《光绪仙居县志》一查,就发现不少下崔人取得过科举的功名: 崔乔岳号宗玉,辛酉贡士 崔炳文字庆培,号云祥,丙寅贡士'即用训导, 崔桂干国学生,下崔人,年八十八,同男邑庠列三年九十四岁,贡生,崔炳文之祖父也。 崔登榜 ,邑庠生,年九十岁,子孙游庠者多。 崔沛杏 ,国学生,年八十五岁,亲见五代。 不知道“自力更生 发奋图强”的标语后面曾经的内容,应该也是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东西 那年去下崔的时候,村里旁边正在造白塔旅游综合体,衰败的古宅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我们在保护传统村落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事没有做。 下崔的居民们 门牌号也体现出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村 著名摄影家在下崔采风 老房子里的老物件 下崔没有列入传统村落名单,古宅的保护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附:《崔氏家训》(来自《仙居家训》) 事亲 仁为万善之长,孝为百行之原,事亲之道其首重也。为世之为人子者,非不知亲之当事,但其所以事吾亲者,不过竭其力以养其体,而志之所存不免违逆,此亲之所以常艴然也,夫亲既艴然,子能安然乎?故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孔子曰: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然则事父母者,安可不三复是言乎。 敬长 敬长一节小学一书最详,乃近世学者多不读是书,所以不明是义,独不思从兄乃义之实本。于天性切,于人伦固合,智、愚、贤、不孝所不能外者矣。诚能由吾兄之长而推之一族之长,由一组之长而推一乡之长,各尽其道以敬之,二义之实已得矣。 睦族 今夫族之为谊可以无弗睦也。往往有不睦者,大抵忘其为族耳。尽忘其为族,则争利之心起,竞气之念萌,或较短而论长,或倚强而凌弱,而不睦殊甚焉。不知吾族支派,虽分亲疏,而根源总归一本。苟于族之所以为族者,而深思其故,则争利之心自释,竞气之念自消,不必较短而论长,无庸倚强而凌弱,有不期其睦而无不睦者矣。 正闺 大凡妇之不贤,皆由夫之不正。女子虽云难养,为男子者苟能修身有道,居家有法,彼妇虽不肖,有无难化而静正者矣。不然者,或挟爱而成骄,或伺隙而生妬,是谁之咎欤? 恤孤 孤者幼而无父之名,穷民中尤为可怜者也。倘不幸族有孤者,须当悯其饥寒,恤其疾苦,抚育教诲以至成人。又当与众积财粟助成家室,方见同姓亲亲之 意。若有伯叔兄弟之子,不得漠然视之焉。择交交者所以劝善、规过而取其益者也。乃自世风日下,交道日衰,道德之交降为势利,势利之交复降为饮食。盖人为饮食之人,故其交为饮食之交。所以饮食存,则交亦存;饮食已;则交亦已。当其三五成群终朝沉醉,小则荒时废业,大则为党为非,一有不合,蓄忿成仇,其为祸不可胜言矣。 戒情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嬉也,惰之谓也。夫人志锐,则力勤;志惛则气惰;惰乃无一而可者也。修身者惰而行隳,治人者惰而政荒,学者惰而无成, 耕者惰而鲜获,甚至百工技艺之末,皆因惰而废事,惰之为害不可胜数者矣。 ------《崔氏宗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