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乡土文献中的“油印本”

 捉光凑影 2021-11-14

      所谓油印本就是由油印机印刷的图书和资料的总称。油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印刷技术,它的基本操作过程是:在有细纹的钢板上铺上蜡纸,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铁笔划过的地方就会划开油层,留下白色的字痕,然后把写过字的蜡纸铺在油印机的丝网上,用沾满油墨的滚筒推压过去,刻字的地方油墨就可以透过,字就这样印在纸上。这种用铁笔制版,手工油印的方式是应用最普遍的油印方式。更高级一点的方式是用打字机在蜡纸上打字制版,或者用机械动力代替手工滚筒,技术上更先进一些,但印刷原理是一样的。还有一种用毛笔蘸稀酸在纸基上写字的蚀版方式,称真笔版,不常见。油印技术上个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逐渐推广普及。由于油印书籍的设备比较简单方便,有蜡纸、油墨、滚筒等即可,一百年来,以油印本的方式存世的文献很多。在赤峰乡土文献的收集中,也会遇到许多油印本。   

图片

     我最早留意油印本的文献资料,是因为在书摊上陆续碰到了一些文革时期赤峰二中造反组织刻印的油印本。这些油印本以毛主席诗词、语录、歌本为主,大多数刻印精致。封面通常刻画领袖肖像、工农兵形象,红卫兵形象,内页文字多采用“新魏体”,这种字体特征如刀刻一般,很适合在蜡纸上书写,也很适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像“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样的口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样的豪言壮语用新魏体写出来,顿感棱角分明、特别有气势。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文革时期赤峰二中刻印的油印小报,这些小报大小不等,往往通过通栏标题、变体的美术字、加粗加重的字体、甚至通过把人名打叉、姓名倒着写、肖像画占满整版等方式来突出视觉效果。这些狂热状态下的创作,凸现出动乱年代的时代特征。

图片

图片

       文革时期的油印文献资料存量巨大,而且许多内容是一样的,特别是文革小报,多为传抄,文末刻写者常写有翻印,再翻印,再再翻印这样的说明,这些同质化的资料许多,因此文革油印本的收集是要有所选择的。从文献价值的角度,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侧重收集文革时期的地方叙事性资料。文革时期是一个动乱年代,在夺权斗争中,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特别是文革前半期,许多机关单位都没有完整的档案留存下来,那么这一时期的民间文献作为原始资料对文革史的书写是很重要的。比如像《巴林左旗无产阶级大革命概况》《巴林左旗“韶山”革命派斗争史简介》《昭乌达盟京剧团“砸黑线”造反队批斗记录》《敖汉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展概况》《中国人民银行昭乌达盟支行无产积极文化大革命战斗活动简记》,叙事性都比较强,对一些事件来龙去脉记述比较详细,史料价值较大。二是注意资料收集的点面结合。比如文革小报,随处可见,见到就收实无必要。我过去曾企图通过小报的收集厘清“赤峰地区文革小报知多少”“赤峰地区造反组织知多少”这样的问题,但收来收去,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革时期派系林立,一个单位就好几个造反组织,三两人就办一张小报,存续的时间短,名称还变来变去,你根本就无法“知多少”,后来重点收集赤峰二中和赤峰师范造反组织的油印小报,收获就多一些。所集赤峰二中当时的油印小报有:赤峰二中革命造反派联合司令部九一五红色造反兵团的《红卫战报》,赤峰二中东方红野战兵团(原井冈山兵团)主办的《东野》,中联赤峰二中的《学游泳》,中联赤峰二中鲁迅兵团的《鲁迅》,赤峰二中从头越革命造反兵团的《从头越》,赤峰二中井冈山公社的《井冈山》,赤峰二中革命造反有理公社主办的《造反有理》,延安兵团主办的《延安》等。上面这些小报,从所见期号看,《学游泳》印到了第48期,《造反有理》印到了第44期,都是延续时间比较长的,通过这些小报能大体了解赤峰二中在文革最混乱时期的基本情况。有人认为文革史就是斗来斗去,文献的收集没有什么意义,但历史的书写是离不开这些资料的,过去我们看严氏的《文革十年史》,不是这本书有多么新奇特使人趋之若鹜,而是里面引用了许多文革小报的内容。当然,这本书在资料引用上还十分有限,从而使这本书存在许多偏颇,历史还是需要更丰富的资料去真实还原和再现的。

图片

图片  

      文革时期的油印本现在依然能较容易地收集到,但如果你想入手一本文革之前,特别是四十年代之前的油印本就不那么容易了。油印技术虽然与石印、铅印等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的时间差不多,但由于油印本印刷质量与数量的局限性,使图书印刷还是以石印、铅印为主,油印主要以印量需求较小的政府公文、民间广告等为主,而这一类的早期文献恰是在民间很难留存的。就赤峰地区的油印文献而言,清末民初的油印文献,恐怕只有到档案馆里去寻找了,不过那里现在还是一个森严壁垒的地方,查询资料太费劲了,即使有估计也是公文类的文献资料,至于油印本图书,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到了伪满统治赤峰的十三年,这项从日本传入的印刷技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在民间印刷作坊,都有较广泛的应用。我所见大量伪满时期赤峰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制式票据都是油印的,估计油印机在一些机构中已作为办公用品。赤峰当时的石印书局和印刷作坊也承揽油印广告书刊的印刷,因为它比石印技术更简便,对于印数少,印刷质量要求不高的印刷品,油印即可满足需求。伪满时期的一些课本和其它非正式出版物,也有油印的。同时,驻赤日本领事馆和满铁情报机构所写的有关赤峰地区的调查复命书也多用油印,从赤峰历史文献的角度,这些资料也不容忽视。

图片

图片

      四十年代的赤峰油印文献则以解放区的文献最有价值。随着红色收藏热的升温,人们对冀热辽时期的文献趋之如骛。当时中共冀热辽分局、热河省党政军机关以及冀热辽联合大学等都曾辗转于赤峰地区,但大型印刷设备只有分局机关和报社有,基层单位主要还是靠油印机,因此油印文献大量存在,冀热辽联大的教材、文工团宣传队的剧本、部队的宣传品、土改文献等都多见于油印本。但冀热辽时期的油印资料,除冀热辽联大鲁艺学院的教材和宣传资料刻印质量较好外,其它机构的印刷品都比较粗糙,即使党报党刊的油印本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当时冀热辽时期,从延安来的文化宣传人才紧缺,再加之条件简陋,经常转移,印刷品的质量很难保证。油印本更是如此,没桌子就在炕沿上刻写,没钢板就把两把钢锉合并起来用,没铁笔就用钢针磨制,在艰苦的岁月里,只能这样因陋就简。从现在冀热辽时期存留下来的油印资料看,许多油印资料版面设计简单、字迹凌乱、模糊不清。但冀热辽地区的红色文献与其它解放区文献相比,存留下来的少,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图片

图片

      五十年代以后,油印技术、油印设备等都比战争年代强多了,油印机成为机关单位和学校的必备办公用品,每一个机关学校至少有一台油印机,因此五十年代的油印资料以文件、学习资料、教材居多,但图书还是以铅印和石印为主。其中有一些手写体的石印本,和油印本高度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油印本。比如下面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热河省赤峰中学史地组于维彬先生和皮春怀、高天祥等同学编写的,手写体印刷,甚是精美,原来以为是油印本,后来经高人辨认,是赤峰新华印刷厂承印的石印本。还有下面这本赤峰蒙民中学蒙文编译室编印的《蒙汉词汇》,以及热河省立第一中学翻印的《中国近代史》,内页文字看上去都像油印的,但实际都是石印的。从上面这几本书可以看出,即使制版用人工手写,石印本的印刷质量还是要比油印本好很多。

图片

图片

      八十年代兴起文化热、文学热,油印的民刊盛行一时。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北京的青年诗人骑在西单的墙头上兜售《今天》杂志,其中诗人北岛的诗篇《回答》最初就刊载在油印的创刊号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得墓志铭”成为愤世嫉俗的名句,对文化的讨论,对文学的钟情成为青年人的时尚与追求,赤峰也有过像《北中国诗报》这样的民刊,也曾出现过引领风骚的青年诗人。八十年代的激情虽然很快消退了,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它影响和激励了文学青年的梦想,文学社团的崛起,各地自办的文学刊物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赤峰,以文学爱好者为主体,以校园文学为主导,也出现了大量民刊。其中油印的有:赤峰二中《未名世界》创刊号,赤峰师范学校的《红山》,“红山诗社”的《红山》诗刊,赤峰邮电“紫花”文学小组的《紫花》,敖汉旗文学爱好者协会的《马兰花》,赤峰市郊区文学爱好者协会的《沃野》等。

图片

图片

      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编写的文艺作品集以油印本的形式印行的也很多。在文革时期,赤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印刷的样板戏乐谱,乌兰牧骑印刷的演唱资料,旗县文化馆印刷的群众文艺资料,都有许多油印本。八十年代以后,各旗县文化局文化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和民间故事资料,其初版本也多是油印本。比如敖汉旗文化馆编印的《敖汉民歌》《敖汉旗民间故事选》,赤峰市郊区文化局编印的《赤峰市郊区民间传说故事选》《赤峰市郊区戏曲志资料汇编》等,这些资料从民间采集整理而成,是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敖汉旗文化馆编印的《敖汉民间故事》,从1979年到1983年,每年编写一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每本都精心刻印,字迹工整,插图精美,封面和封底图案,采用彩漆喷绘,民族特色浓郁,可谓图文并茂。

图片

图片

      在赤峰的油印本中,我最情有独钟的是赤峰七八十年代体育运动会所编印的简报。这些简报每天一期,开本阔大,内容翔实,刻印精美,色彩丰富,每期有不同的刊头题图,每篇文章后面都有题花,可见刻印者每期都做了精心设计。记得前几年《红山晚报》曾有一篇文章,回忆当时刻印简报的经过,赓续了一段体坛佳话。我对此情有独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当年学校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怀念。那时候学校体育蓬勃开展,在大树上绑个铁圈就可以打篮球,在水泥台子上可以打乒乓球,赤峰每年都举办少年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机关单位也经常举办体育活动,许多厂矿企业都有自己的体育队,全市的职工体育竞赛也非常频繁,那时候的赤峰体育场才真叫体育场。看到这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简报,就好像看到了当年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

图片

图片

      油印本虽然已是昨日黄花,但油印本的文献价值一直未被重视 ,长期以来在藏书家的眼里,一直不把油印本作为一个版本,后来随着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图书的收藏,人们发现许多新文学名家作品的初版本就是油印本,从而文学作品的油印本引起一些藏家和学者的注意。红色收藏热以后,人们对中共早期油印本文献开始趋之如骛。如今这两类油印本早已是已拍卖会的热拍图书,而其中一些珍贵的油印本已上升为“馆藏文物”,其文献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
     油印技术在我国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复印技术的普及,油印本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油印机也成为民俗馆的展品。油印本的墨香已随风而逝,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

【附录】赤峰地区“油印本”书影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