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学君‖散文:母爱之光照我前行

 文斋堂888 2021-11-15

母爱之光照我前行

/路学君

母亲故去已多年,

潸然泪下夜难眠。

含辛茹苦育儿女,

积劳成疾病魔缠。

天伦之乐无福享,

成家立业少高堂。

思亲和泪文章赋,

了却孩儿夙愿心。

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之中总有一个人影响你的一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种爱就是母爱。谈起自己的母亲心痛.因为她未能享受到晚年应得的天伦之乐,幸福时光,更没有得到儿女们的报孝报恩,这是自己和兄弟姐妹的永远的痛。今夜,是七月十五的星空,棉絮般的云朵上一轮明月泛出如水的月光。繁星点点,宛如母亲的星河,点点的繁星之中那里有母亲的凝视,母亲您可看见儿女们为您竖起的墓碑!
母亲是在二十年前的深秋病故的,与其说是病故于肺心病,不如说是大半生辛苦劳作,积劳成疾,殚精竭虑,耗尽心血而过世的。家庭的重压超负荷的运转将她病体仅有的能量消耗殆尽,母亲去世时年仅53岁。转眼已近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多少次都想写成一篇正式的怀念母亲的祭文,将她生前的刚强、仁慈、勤俭、孝道,大半生的艰辛与不易写出来,可每每还没有写完便抑制不住情感,泪水总是模糊自己的双眼难以自制,将稿纸浸染湿透,无法续写下去。母亲那清瘦矍铄印刻着艰辛与苍桑,布满憔悴和倦容的与年龄极不相符的面容,时时都浮现在脑海之中,一生都难以淡忘。那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缅怀一直积压在自己的心头,在自己一生的情感中要完成的两件事:一是为母亲树立一座镌刻有碑文的凝重高贵的理石墓碑;二是这篇记录母亲艰辛与不易,品德与身教并存,凝聚母性之光的祭文。时值母亲过世二十年之际,坚定决心将它完成。
母亲是一名极普通的乡村妇女,直到去世一直生活在林场。父亲是林场的一名普通伐木工人,他们婚后共生育了我们姐、弟、妹五人。母亲留给儿女的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她的品行可以说是自己一生受用不尽的,是激励自己前行的最恒久的动力。付出给家庭、儿女的爱,付出的艰辛和劳作太多了,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她的刚强吃苦耐劳,无穷付出是有口皆碑的,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孝敬老人,供养儿女们读书,她辛勤劳作,含辛茹苦,无论是咋暖还寒的春季,酷暑难耐的夏季,秋风潇潇风刮不止的秋季,雪花飘舞的冬季,在山林,田野间到处都可见母亲采猪菜、拾拣冬果和田间劳作的身影、足迹。为添补生活,在山上一镐一铲的开垦了一块块山地,距家最远的有十里之遥。我不知母亲瘦弱的病体之躯哪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和耐力,孰不知每一镐、一铲、一锄都凝聚她多少的心血,都将震落下她多少颗汗滴,不辞辛劳的艰苦耕作耗尽了她多少心血,也在一点点消耗她的身体,减少她的寿命。夏日三伏,母亲头顶烈日赤足露膀在田间里劳作,炎炎的烈日将她的脚面、胳膊、肩部烤起了一串串的水泡,淌着黄水,年复一年,田间地头不知重叠了母亲多少的足印和带血的汗滴,亲爱的母亲就是这样积劳成疾,耗尽心血的。
母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女们读好书,经常挂在嘴边的唠叨就是“读书才有出息”,家中姐弟五人,自己是男孩中的老大,初中毕业时为了减轻母亲的辛劳重负,分担家中的困难执意放弃报考高中,提早务工挣钱贴补家用。无奈母亲的含泪规劝,参加了升高中的考试,并顺利的考取了在山下的区内高中。记得第一次带着行李离开家,去那个陌生的山下时,母亲流着眼泪送我上了森林小火车,车已开出很远、很远,我还看到母亲站在车站里望着渐渐远去的火车,久久不肯离去,望着母亲瘦弱身影,自己不觉潸然泪下。这一幕终生都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从这一次离开母亲,每到星期天乘坐小火车返家,无论是风天、雨天、雪天,下车的第一眼总能在众多的人群中望见母亲,乘车返校时,无论早晚,哪怕是深夜,母亲总是要送自己到车站,总要往我的书包里塞上几个咸鸡蛋,几张发面饼,推脱不要的我总是这时与她争得面红耳赤,抵不过她落泪,硬塞进书包为止,而且她要亲自看着自己上车,小火车开动了且见不到火车的影子她才迈着蹒跚的步履离开车站。
学校的生活极其的清苦,也由于家庭的困难每日三餐五分钱一碗的汤都很少去买,靠的是家中带来的咸菜、酱。一起下来的同学经不住这清苦,一个个相继退学返家,唯有自己依然独自坚守坚持,可能是母亲的这种谆爱给了自己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克服了那段最艰苦、最难熬的求学岁月。假期返家总想勤工俭学参加林场的生产劳动,挣钱贴补家里,遭到母亲无情的拒绝,严厉地要求我必须一心读书,每日母亲都陪伴我学到深夜,为我挑拨灯芯,端来一杯滚烫的糖水。母亲的爱让我感动落泪,这种爱让我知难而进,激励我一定要学有所成。每每想起还是止不住泪如泉涌。坚持读完高中,也为了保险起见,瞒着母亲放弃了考大学的选择,就低报考了技校(80年初, 高中生可优先报考技工校),当考完试背着个行李返家后才告知了母亲,得到了一生中,也是唯一的一次母亲的发怒和严厉的斥责。技校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没有得到她高兴的笑脸,脸上浮现的是惋惜、无奈和忧伤,我知道这是她不满足儿子仅考取了一个技工校。直到参加工作后,当得知我考取了大专函授,委托父亲将她看病的钱送给自己做学费,并捎话“病可以不治,学必须得上”,这次自己断然拒绝了母亲,也让父亲捎回了自己的保证。由此,再次体验到了那种无私敦厚的母爱和望子成龙的期盼。
母亲的取舍好恶是孩子认识社会最原始的尺子,一切言行都赋予孩子一定的精神和灵魂,这无形的定格了孩子一定的品质与价值更铸造一个孩子高尚品质和成功人生的优势条件.母亲也同样她一生为人和善正直、谦恭和睦的与邻里街坊交往相处,无论年老、年幼者都善教、善往。在当年粮食靠供应经济极匮乏的时代,自己家那时难免也有断粮的时候,还接济比自己家更困难的人家,且从不吝啬,这也是母亲去世后,邻里大娘、婶婶、老人、小孩痛哭落泪的原因. 母亲葬礼的隆重很让自己意外,出殡的当天全场的男女老幼都来为她送行,虽然是在偏远的山村这也是不多见的.母亲的品行是千百万优秀贤良妇女中最普通平凡中的一分子,在所有母亲身上延续重叠着的歌之不尽 ,叙之不完的母爱之光同样存在和闪光. 虽然家庭贫困,可母亲从不贪占他人一分钱便宜。母亲常说:“人穷,志不能短”。有年冬季领粮,付款员多找了几角钱,母亲顶着风雪往返两里多山路退还给人家,还有一次在林场商店买回几只杯子,售货员少收了两只杯子钱,当即返回补交上。这样的事生前她做得太多太多了,她的身教胜过家教,正直磊落循循善诱的品行如无形中的指引,为自己后来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自己的德与行.谦虚诚实是自己做人的根本,勤奋坦荡果敢坚毅是不变的性格,锲而不舍永不言败是自己的人生座佑铭。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劳节俭无穷的付出从不求回报.自己的母亲也是一样,她一生生活俭朴.穿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在她过世后清理遗物时,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每一件都辍满了块数不等、大小不均的补丁,但每一件都那么的干净、平整。这一切让全家人都禁不住一同落泪,这就是母亲走过的短短五十三年人生为家庭,为儿女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所得的见证。她常说:一个妇道人家,不出门穿什么都行,不论穿什么洁净、朴素、利索就行,特别是为人之母。她的话自己一直记在心里,从参加工作开始到生活各个方面都一直将朴素作为行为的尺子约束自己。最让自己不能理解的是,在母亲住院期间与妻给她买了件面料极好的衬衫,在病房她只试穿了一次,就再也不舍得穿了,听父亲说,她告诉把这件好衣服留给孩子们穿吧。这是我一生对母亲最遗憾和最难以理解的,母亲啊,您怎么一切都为别人着想,而从不考虑自己呢?
母亲还有最优秀的品格一面,遵守孝道。外祖父身体不好,且长年与全家人一起生活,外祖父不吸烟,但嗜酒、茶,还有不定时的买些药,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试想八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来源靠父亲做林场工人的收入,维持生计是何等艰难。然而母亲从不叫苦,也从不埋怨家境好的两个舅舅,每日饭桌上很难见到母亲夹菜,就是夹菜也是给外祖父和儿女们,而她自己多数都是咸菜、酱就饭,哪里还谈得上人体正常的营养需要,更何况她那病体之身。她告诉所有的孩子:“要将心比心,都有老的时候,做人尽孝是第一位的”。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着她人品的宽厚,包容中的平凡,朴实无华中的伟大。
参加公安工作后,母亲常常教悔我:“穷的可交,富的可为,到任何时候都要为普通百姓多办事,办实事”,这一教诲自己受益匪浅。从警二十多年来,尤其是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在最接近群众的一线在践行一名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责任义务和宗旨服务的同时,时时都将这一教诲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虽然曾在多个所、队任职,但每到一处都将“为群众办实事,接受群众监督”作为警示挂在所、队最醒目的地方提醒鞭策自己,十几年来为工作过的辖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尤其是贫困和弱势群体)自己也说不清,得到的赞誉和荣誉更是没有统计过。时至今日,自己仍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岗位,不时地接待工作过的辖区群众的回访和看望,至今还保持这一传统,还在不时地兑现承诺:“帮助弱势群体和求助者,履行应尽的职责. ”成为辖区百姓的贴心人,保护神,这一坚定的信念这笔财富都来源于母亲的教诲。
也许是母亲一生的清白、正直、善良、仁爱,对长辈的孝道,对外界的宽厚,慈善感动了上天,在她去世的第三天圆坟刚结束,漫天的雪花便开始飘落,这在十月的深秋是极罕见的,且越下越大,是巧合,还是天赐?远道而来吊唁的舅父望天长叹道:“这是你们的母亲一生行善积德,清白做人得到的”。是的,纷纷飘落的雪花如同厚厚的洁白锦缎覆盖了母亲的坟茔,带来了上天寄托的哀思,上天也厚爱了母亲。
时过二十年的又一个七月十五,一直积压在心里的为母亲定做一座与母亲生平相衬的理石墓碑的意念得以实现,这座厚重的按自己亲自设计的由高级石匠精心雕凿的墓碑终于完成了,自己将母亲一生为家庭巨大的付出,高尚的品德概括浓缩为24个字的祭母碑文,镌刻在大理石的碑座上:含辛茹苦一生,抚育儿女成人,勤俭善良仁爱、芳名千古流存。碑文与凝重高贵的墓碑相映显得浑然一体。或许24个字的碑文不足以概括母亲一生的品行、仁爱、贤良与艰辛,更不能与母亲的艰辛付出忘我奔波劳累对等,可做为儿子也仅能以此方式寄托哀思和缅怀,或许九泉下的母亲得知又要埋怨我的奢侈、浪费。

母亲,儿子永远崇敬您,您母爱的博大,品行的高尚和伟大的母爱之光,永远照着我前行!

作者简介路学君,1963年2月生人,1984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中共党员,一级警督,现任职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公安局友好分局从入警至今三十七年来,怀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舍我其身无畏险恶恪尽职守,秉承忠诚担当履职奉献,诠释了自己"不负韶华无愧事业"的从警誓言。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