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性指责

 若水情 2021-11-15

今天看一篇日志,里面讲了一件事。一对父女去旅游。看到古人的书画,父亲就讲:你看人家古人的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再看看你的,跟草窝里拔出来的一样。小女孩没说什么,只是自嘲的笑笑。

这小女孩还没到青春期,等到了青春期,我想就不是笑笑那么简单了。一起出去旅游,开开心心,简简单单不好吗?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去指责呢?

我顿悟到这个事情也是不久前。那天我跟人聊天,突然说了一句带有否定意味的话。当时虽然没怎么样,我回来后就犯嘀咕。毫无意义的话,为什么不知不觉就脱口而出?归根结底是一种隐性的习惯。就跟生气一样,需要管管。

我的不生气已经执行三周了。不生气前面加个无条件,什么事情都简单了。不生气还可以再细分,就是连闷气都不生。那遇到特别气人的人和事怎么办?那就问自己,对解决问题有好处吗?有益身心吗?如果没有,就转移注意力,该干什么干什么。

不生气之外,这两天琢磨着再加一条不指责。指责有那种特别明显的带有攻击性的,也有一些隐性的。比如前面这个父亲,他表面看起来不是指责,是在做一个比较,实际上是在指责孩子的字太差。

一切具有否定性的话语其实都可以归为指责。甚至一些建议。比如,建议你把字好好练练。这个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的字不行,是否定性的。

只有一种情况似乎是例外,就是上课的时候。比如某个观点提出来,跑题了,或者不够好。此时如果不否定,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所以上课其实是有一个契约在,就是学生要适当让渡自己的一些自尊。允许老师否定自己的发言。但这种否定仅限于就事论事,不能上升到人身攻击。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就不妥了。

如果事先没这种契约,最好不要随便否定别人。因为你没这个资格。那父母跟孩子是不是天然有这种契约,父母可以随意否定孩子呢?不行。除非事先约定好。因为父母不是专业人士,未必就什么都是对的。

习惯性指责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绝大多数都是这个原因造成。因为这个习惯,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家里充满火药味。

所以除了课堂外,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无条件不指责。生活中除非有人求着我给指出问题,而且事先约定好可以适当让渡一些自尊,否则,绝对不否定、不指责、也不给任何能够解读出否定意味的建议。

萧愚  2021-11-14

亲子读书会(申请方法见公众号菜单)下周安排:

周一:人物探究:《功勋》第37-42集 屠呦呦

周三:心理探究:继续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周五:思维探究:观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