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实录:红旗渠,改天换地整河山时代的工匠精神!

 京都闻道阁 2021-11-15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图丨易书生

云销雨霁,我们来到了闻名已久的林县红旗渠。

放眼望去,一条“人工天河”横跨于山峦之间,来自感官与心灵的震颤,让我们的内心翻涌出无数的感慨。

1949年3月5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发出了面向未来的铿锵誓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那一个时代,筚路蓝缕,朝气蓬勃,激情燃烧,“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

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林州,二十七年前称林县,有一个闻名中外的“人工天河”,正是党带领林县人民在那改天换地的时代,重整林县山河,铸造的世界“第八奇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外国友人推介红旗渠: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70年,红旗渠开始对外开放,至1980年,先后有几内亚、赞比亚、越南、阿根廷、柬埔寨、乌拉圭、也门、泰国、智利、土耳其、日本、南斯拉夫、尼泊尔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前来参观。1974年,周总理特地交代外交人员将《红旗渠》记录片拿到联合国放映。美联社称:红旗渠的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突出体现。

围绕“人工天河”,有这样一组数字: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期间,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若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纵贯祖国南北。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这是一个用现在的统计方式无法计算经济价值的工程,也是一个用现在的经济手段无法实现的工程,因为有一种成本叫人民的力量,根本无法货币化。

时隔半个多世纪,让我们这些朝圣者感到震惊的,还有工程的质量。

前些年,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工匠精神”,一些日本的、德国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被传的神乎其神,又是一拨的直不起腰的仰望姿势。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确值得尊重和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缺少工匠精神的基因,不说“自古以来”以及遍布各博物馆的天工造物,仅说眼前的红旗渠,全凭十万双手,用铁锤、钢钎、锄头、扁担等古老的工具,在那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峡谷,纯手工锻造出来这么一个设计精妙、规模宏大、工程艰巨、品质卓越的人文杰作、艺术精品,堪称人类的一座精神丰碑,被2013年国际设计周评为“经典设计奖”,当之无愧。

漫步在红旗渠的渠墙之上,不时能看到地上的标记,上面写着“当年修渠时,为保证质量,刻下的责任碑界”。这是当年修渠的时候,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按照各村参工人数,划分出不同的区段,标名,划线,确责!小小的一块责任碑界,却包含着千斤重担!这种铭刻建造者名字的方法,在秦始皇的兵器、诸多朝代铭文城砖等实物上,都能见到,是一种古老的却又行之有效的智慧传承。难怪眼前的红旗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依然如此壮实。现在的林州人,日常饮用水虽然在多年前已经改为自来水为主,但是红旗渠依然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精工制造,惠及数代数千万人民,仅此就功德无量!精神层面的砥砺与熏陶,更是无法衡量,难以替代。

曾有文章揭秘:当年修建红旗渠,林县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分工干活,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后来群众分一斤二两,干部只分八两;修渠十年,总投资6865万元的工程实施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

不少人也注意到,红旗渠开始动工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为困难的第二年,以那样的一个局面为开端,历时十年,结束林县千百年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收尾,让人不能不赞叹,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参观红旗渠,实地触摸历史,接受的是人民力量的洗礼!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