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AD方案】形式·功能·城市——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

 开心就好xfd 2021-11-15
图片

建筑设计实践中,几乎每个项目都面临着如何合理地处理“形式、功能、城市”三者关系的问题。建筑无法脱离所处的环境,同时又要满足功能需求和美学诉求。在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项目——“健康之星”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团队一直致力于对“形式、功能、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解读,分析提取项目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设计方案。

1

项目背景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急救系统分为一个中心、两个分部,十六个分中心和多个急救站点。本项目是两个分部之一,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其职能包含全市的急救车指挥调度及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项目基地位于副中心西南1201 街区,环球影城以西,隶属于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风貌区。

图片

△项目区位

2

设计矛盾

项目的功能需求分为车的需求和人的需求。车的需求包括急救车辆洗消、存放等。在急救中心日常工作中,完成转运任务后的急救车可能会携带医疗污染物,因此车辆消洗需要进行洁污分区。当急救车完成洗消后,则会涉及到车辆存放的问题。与普通车辆不同,急救车和应急保障车辆的尺寸往往都比较大,因此车位也要大于普通车位。

图片

△项目功能

人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急救中心是院前急救中的重要环节,主要负责联系急救患者与医院。因此,项目应当首先服务于内部人员。另一方面,急救中心承担着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为社会提供科普类展示、教育等职责,这部分功能需要对外开放。将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功能复合后,就会产生内向性功能与外向性功能的矛盾。

项目的创作过程主要有三大矛盾点,分别为:洁区与污区的矛盾、急救车与普通车停放的矛盾、内向性功能与外向性功能分布的矛盾,方案设计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上矛盾。

3

设计生成

根据上位规划,项目西北为规划交通枢纽,东侧为规划国际人才社区片区,其中与本项目毗邻的地块为规划国际医院。项目南侧为规划河道绿廊。场地南侧景观资源丰富,西北侧交通枢纽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

方案对场地西北的交通枢纽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交通枢纽的地面交通规划,公交车场站的主要车行出入口分布在枢纽地块的南侧、东侧及东南侧。结合项目用地的道路分布与枢纽地块的主要进出通道,可以确定交通枢纽基本不使用项目东侧的道路。因此,为保证急救车的出车效率,同时减少对交通枢纽的影响,本项目东侧道路适宜作为急救车出入口,而普通车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南侧。

图片

△场地设计

在确定场地开口方式后,在场地内部输入具体的设计条件:占地约1.5 公顷,容积率1.5,限高24m。接下来,设计方案需要解决首要问题是“洁污分区”。结合北京地区风向及急救车进出口的开口方式等因素,最终将洁区应设置在地块东部,污区置于地块西部,并针对用地地形对建筑形态进行了优化。方案采用弧线形态与地形融合,利用弧线放射型的轴网关系有效解决了急救车与普通车地下停车差异的问题。放射型轴网内圈可以设置经济柱跨来停放普通车辆,轴网外圈柱跨较大处可以停放急救车。地上建筑部分减去了中间体量形成内部庭院,这样既减小了建筑的进深,又为内圈房间提供了自然通风和采光。

图片

△建筑形态推敲

在确定了建筑布局后,又对建筑的形态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方案将国际急救标志的构图元素进行提取,将标志的轴线关系融入建筑主楼的对称体系,形成了正弧三角形的形态,并在弧线与直线形体中植入过渡体量。

图片

△建筑形态优化

在确定建筑总体形态后,方案着手解决对内功能与对外功能分布的问题。由于调度中心是开敞无柱的大空间,并且为利于调度信号的发送、接收,从结构和功能角度都需要将其放置于建筑上层。而培训、科普等具有对外开放性质的功能需要与城市产生交流,更适宜放置于建筑底层,也避免了外部人员对内部人员使用功能的影响。

图片

△建筑功能规划

方案采用了融合的策略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为增强外向性功能与城市的联系,设计将首层部分架空,在城市界面与建筑界面之间创造出过渡的灰空间。但鉴于急救中心在实际使用中为封闭管理,项目并未能为城市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将通往内庭院的入口打开,视觉连通内部庭院与南侧河道绿廊,形成视觉通廊。

图片

△城市关系处理

建筑的立面处理延续了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思考,将建筑形象完全融入城市区域的风貌。副中心总体规划中已经对项目所处街区在风貌要求上规定了方向。依据风貌要求,项目采用现代建筑风格。立面形式以带形窗与兼具遮阳功能的铝制格栅组成,整体简洁、层次丰富。

图片

△建筑功能分析

图片

△建筑立面设计

图片

△建筑夜景人视效果图

图片

△建筑内庭院效果图

4

结语

回顾整个设计创作过程,设计团队一直思考“形式、功能、城市”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处理好三者关系。放眼其他设计实践,几乎都面临着协调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对“形式、功能、城市”做好充分的解读,才能创作出理想的建筑方案。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北京市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南在国  薛松 郑峰 张婷婷  吴楠  秦韶华  赵艳萍  禄欣  张海鹏  杨留洋   吴康   侯新元

方案完成/交付时间:2020.05

秦韶华

北京建院第建筑设计院

:本文原载于《BIAD创作》内刊第九辑

编辑:宋昕  审核:朱晓琳

BIAD创作(BIADDesign)公众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科技质量中心主办,秉承北京建院以整体创新引领高品质建筑设计的创作观,强调创作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关注全专业的技术整合与艺术表达,是建筑设计理念、技术方法、工程经验、科研成果、知识应用的传播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