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 1822)。爪哇犀,也称 小独角犀,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是近亲。目前几近于绝种,只剩50-60头左右,因为过度捕杀,目前仅在印尼的爪哇岛还有一个种群残存,其中印度亚种和越南亚种已经灭绝。爪哇犀不像其他犀牛会冲撞太靠近的人或动物,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爪哇犀便会逃之夭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20)列为:极危(CR) 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大小与👉黑犀牛接近。它是爪哇岛上最大的动物,也是印度尼西亚仅次于亚洲象的第二大动物。爪哇犀牛体长2-4米,它的高度可以达到1.4-1.7米。成年犀牛的体重在900-2300公斤之间,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收集动物的精确测量的研究,而且由于它们的极端保护地位,也不是优先事项。性别之间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尺寸差异,但雌性可能稍大。根据对照片证据的研究和对其脚印的测量,越南的犀牛似乎比爪哇的犀牛要小得多。爪哇犀牛有一个单角(其他现存物种有两个角)。它的角是所有现存犀牛中最小的,通常小于20厘米,最长的记录只有27厘米。只有雄性有角。雌性爪哇犀牛是现存的犀牛中唯一在成年后仍然没有角的,尽管它们可能会出现一两英寸高的小凸起。爪哇犀牛似乎并不经常用它的角来战斗,而是用它来刮去泥土,拔下植物来吃,并在茂密的植被中开辟道路。与其他型犀牛品种(👉黑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相似,爪哇犀牛有一个长而尖的上唇,有助于抓取食物。它的下门牙长而锋利;当爪哇犀牛战斗时,它使用这些牙齿。在门牙后面,有两排六颗低冠臼齿,用于咀嚼粗大的植物。像所有的犀牛一样,爪哇犀牛的嗅觉和听觉都很好,但视觉非常差。它们的寿命估计为30-45年。爪哇犀它没有毛发,有斑点的灰色或灰棕色的皮肤以褶皱的方式落在肩部、背部和臀部。皮肤上有天然的马赛克图案,这使犀牛有一种装甲的外观。爪哇犀牛的颈部褶皱比印度犀牛的小,但仍然在肩部形成一个马鞍状。然而,由于干扰这样一个濒危物种的风险,爪哇犀牛主要是通过粪便采样和相机陷阱来研究。它们很少被遇到、观察或直接测量。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截至 2005 年,三个爪哇犀牛亚种被认为是有效的分类: 1、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被称为越南爪哇犀牛或越南犀牛,2010年4月绝种; 
2、Rhinoceros sondaicus inermis ,被称为印度爪哇犀牛或小印度犀牛,1960年代绝种; 3、Rhinoceros sondaicus sondaicus,被称为印度尼西亚爪哇犀牛。 
▲Rhinoceros sondaicus sondaicus 爪哇犀牛主要栖息在茂密的低地雨林、草原和有丰富河流、大河滩或有许多泥墙的湿地的芦苇床。虽然它在历史上喜欢低洼地区,但越南的亚种被推到更高的地方(高达2000米),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侵占和偷猎。爪哇犀牛是一种独居动物,除了繁殖对和带小牛的母亲。它们有时会在盐碱地和泥沼中聚集成小群。在泥浆中打滚是所有犀牛的共同行为;这种活动使它们能够保持凉爽的体温,并有助于防止疾病和寄生虫的侵袭。爪哇犀牛一般不自己挖泥窝,而是选择使用其他动物的泥窝或自然形成的坑,它将用它的角来扩大这些坑。舔舐盐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犀牛从盐中获得必要的营养。雄性的家园范围较大,为12-2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雌性的家园范围约为3-14平方公里。雄性领地与雌性领地相互重叠的情况较少。目前还不知道是否有领土争夺战。 雄性用粪便堆和喷尿来标记它们的领土。脚在地面上的刮痕和扭曲的树苗似乎也被用来交流。其他犀牛物种的成员有一个奇特的习惯,犀牛在巨大的粪堆中排便,然后在粪堆中刮他们的后脚。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虽然在粪堆中排便,但并不参与刮粪。这种行为的适应性被认为是生态学上的;在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潮湿森林中,这种方法可能对传播气味没有帮助。爪哇犀牛的声音比苏门答腊犀牛小得多;很少有爪哇犀牛发声的记录。 成体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已知的天敌。该物种特别是在越南,是非常胆小的,每当人类靠近时就会退缩到密林中。虽然从生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特征,但它使犀牛的观察难以研究。然而,当人类过于接近时,爪哇犀牛会变得具有攻击性,会用下颌的门牙刺,同时用头向上推。它相对反社会的行为可能是最近对种群压力的适应;历史证据表明,它们和其他犀牛一样,曾经是比较群居的。 爪哇犀牛是草食性动物,吃各种植物物种,特别是它们的嫩枝、嫩叶和落果。爪哇犀喜欢的大多数植物都生长在森林空地、灌木丛和其他没有大树的植被类型的阳光充足的地方。爪哇犀压倒树苗来获取食物,并用它的无柄上唇抓取食物。它是所有犀牛物种中适应性最强的觅食者。爪哇犀每天估计要吃50公斤的食物。与苏门答腊犀牛一样,它的饮食中需要盐。在它的历史分布区常见的盐碱地在Ujung Kulon并不存在,但那里的犀牛被观察到喝海水,可能是为了相同的营养需求。 雌犀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爪哇犀怀孕期间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幼犀哺乳为1~2年。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的可达50多年。 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表明,野生的爪哇犀牛还不到100头。它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爪哇犀牛只在一个地方生存,即爪哇岛西端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爪哇犀牛曾经广泛分布于阿萨姆和孟加拉(其分布范围与苏门答腊和印度犀牛重叠)向东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向南到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可能还有婆罗洲岛。爪哇犀牛的分布范围至少在3000年内一直在缩小。 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犀牛的北部范围延伸到中国,但随着该地区人类定居点的增加,开始以每年大约0.5公里(0.31英里)的速度向南移动。它很可能在20世纪头十年在印度局部灭绝。到20世纪中期,它们在吉大港和桑德班已经灭绝。到越南战争结束时,越南犀牛被认为在整个亚洲大陆都已灭绝。柬埔寨当地的猎人和樵夫声称曾在豆蔻山看到爪哇犀牛,但对该地区的调查未能发现任何证据。20世纪80年代末,在越南的Cat Tien地区发现了一个小种群。婆罗洲岛也可能存在一个种群,尽管这些标本可能是苏门答腊犀牛,其少量种群仍生活在那里。
 与许多类型的亚洲和非洲巨型动物一样,爪哇犀在欧洲人到达其分布区后的几十年里被战利品和大型猎物猎人无情地猎杀。犀牛很容易成为目标,这和偷猎犀牛角一样,都是导致其衰落的严重因素。大规模猎杀造成的损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当犀牛的困境被世界所知时,只剩下爪哇和(当时不为人知的)越南种群了。 在2009年10月-2010年3月的调查中,对猫田国家公园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的基因分析显示,公园内只剩下一头爪哇犀牛个体。2010年5月初,在该公园发现了一头爪哇犀牛的尸体。2011年10月,国际犀牛基金会确认爪哇犀牛在越南已经灭绝,只剩下乌镇古隆的犀牛。
▲1895年欧洲猎人与一头死去的爪哇犀 爪哇犀牛在人工饲养中从未表现良好。最年长的只活到20岁,大约是犀牛在野外能达到的年龄的一半。目前还没有圈养爪哇犀生育的记录。最后一头圈养的爪哇犀牛于1907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动物园死亡,当时该物种鲜为人知,它还被误当作印度犀牛展出。 爪哇犀在1989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用红外线照相机拍到,当时相信至少还有大约13只的族群(为爪哇犀的亚种越南爪哇犀);但因为越南保护措施的无力,以及偷猎者猎杀手段的不断升级,越南的爪哇犀已在2010年4月因为持续偷猎的猖獗最终灭绝。现在仅仅在印尼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还有50多头存活。 犀牛属的名称是由古希腊语ῥίς(ris)和κέρας(keras)组成的,意思是 "动物的角"。sondaicus来自sunda,该生物地理区域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以及周围的小岛。爪哇犀牛也被称为小独角犀(与大独角犀相反,大独角犀是印度犀牛的另一个名字)。 The Javan rhinoceros (Rhinoceros sondaicus), also known as the Sunda rhinoceros or lesser one-horned rhinoceros, is a very rare member of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and one of five extant rhinoceroses. It belongs to the same genus as the Indian rhinoceros, and has similar mosaic, armour-like skin, but at 3.1–3.2 m in length and 1.4–1.7 m in height, it is smaller (closer in size to the black rhinoceros of the genus Diceros). Its horn is usually shorter than 25 cm, and is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rhino species. Only adult males have horns; females lack them altogether.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