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届观众,在综艺节目里得到兴趣启蒙

 TopMarketing 2021-11-15

正在热播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近收获很多观众共鸣,有豆瓣网友评价,“终于看到了让人不尴尬的喜剧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底色,反应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与文化,因此获得年轻用户认可,并从中获得共鸣、慰藉。

大众传媒最初始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它们一方面满足着观众内心对于文化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弥补着这个时代所匮乏的某些意义与想象。

综艺在如今年轻文化中占据着越捞越高的话语权,它一方面启迪兴趣,引领消费,一方面提供压力释放和情感的慰藉。

数据显示,当代独居的年轻高达7700万,在没有家人和朋友在身边的日子里,他们在综艺节目里付出了最多的欢笑和泪水。有人因为看了《乐队的夏天》爱上了摇滚乐,有人因为《舞蹈生》重返舞台。

毫无疑问,综艺是商业的产物,但是它们却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意义稀薄的时代里,提供月亮。

 输送公共价值,反映时代精神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综艺节目不仅有字面意义上的娱乐这一种功能,而是不断在输送公共价值,反映时代精神。它的发展变迁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与主流意识形态共振。

从价值观层面看,综艺的变迁更是跟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是踩中了中国国力提升、民族自尊心增强的红利,满足了人们重温传统文化的需求。《奇葩说》的热播则是体现了社会在快速变化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为很多迷惘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和角度。 


综艺总是反应时代主流用户的需求。
 
相比早年间的“以瘦为美”的审美风格,当下大众更倾向于“健康”的价值取向,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悄无声息中,人们跳舞、撸铁,跑马拉松、报团课,中国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舞蹈爱好者,跳舞已成为当下都市打工人抚慰心灵的一种方式。因此,综艺荧幕上出现了《舞蹈生》。
 
除了自我成长,人们对社交的需求一直存在,且不断升级,场景、方式、门槛都成了考量因素,当KTV、台球厅等已经无法满足愈加挑剔的消费者,《奇异剧本鲨》《萌探探探案》这样的综艺出现了,它提供一种新型社交方式,让更多人发现,原来智力的碰撞、心无旁骛的投入、和朋友面对面的连接依旧是生活里不可替代的乐趣。
 
“平台不仅要做唱跳逗乐的大众综艺,还要通过娱乐的外壳去探查生活本质,用综艺捕捉当下最真实的时代故事和情绪。”爱奇艺首席营销官王湘君曾表示, “回看这几年,爱奇艺自制综艺,不仅仅引领了那个阶段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反过来也是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从《乐队的夏天》、《潮流合伙人》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爱奇艺综艺的确如王湘君所言,一直在体现不同阶段年轻人喜爱、兴趣、情感的变迁。

弥合分层文化,构建沟通桥梁 

综艺节目在为青年人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为一些圈层文化找到了发声渠道,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理解,弥合社会、代际间的鸿沟,让社会更加和谐。

兴趣、学历、年龄、职业、地域等导致的文化分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状,这也造成了很多沟通中的误解。点对点的沟通当然是必要的,但非常低效,通过综艺这一大众文化的代表,在公共舆论场中进行更大范围内的说服,可以达成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解,减少整个社会的沟通成本。

在说唱综艺爆火之前,很多人对说唱毫无概念,以为它是一种地下文化,颓废、反社会。但这些节目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大家意识到说唱本质是积极且正能量的,整个社会对说唱的包容度更高。上海说唱主题酒吧CLUB WHYFRI的主理人Joe朱亲自见证了说唱文化伴随综艺的热播,在国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他认为,其实说唱在年轻人中的消费需求,比人们想象得更高。“90年之后的孩子跟电子音乐、Hip-hop乐队是共同成长的。”只是之前主流文化并没有看到这一点,通过这些节目,说唱文化得以传播,在大众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冲浪、剧本杀、戏剧等,他们都是一档档综艺被更多人看到。

除了兴趣爱好外,综艺还增强了人们对一些身份、关系的认知。譬如爱奇艺计划推出的综艺《上班啦!妈妈》,是希望探讨职场妈妈在面对职场与育儿双重挑战时是如何应对的。职场妈妈的压力,外界其实很难切身理体会,很多用人单位还会歧视育龄期的女性。节目组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增强社会各界对职场妈妈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已经可以构成社会公益的一部分。

再比如《我的小尾巴》是在全面二孩的背景下,探索兄妹间的成长与陪伴。80后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不知道如何面对有兄弟姐妹的亲子关系,这档节目也是希望能够提供一种建议或引导。

图说:《我的小尾巴》剧照

青年文化与大众综艺:启迪与回应

综艺节目具备社会意义与公共价值,但具体到年轻用户个体而言,他们究竟能从综艺中获得什么呢?

与上一代消费者相比,年轻消费者更难被划分、被代表。最近热播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我们发现其受欢迎的作品风格各异,总有一个作品会戳中某一部分用户的笑点与痛点。在社交平台上,每一位乐于分享的年轻人都有可能主导新的流行。

爱奇艺发布了一系列主题为“头号玩家”的策划,将主导权交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年轻人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通过40+“头号玩家”的故事,让同龄人圈层彼此碰撞。透过个体论述,我们也看到了青年兴趣文化背后蕴含的巨大产业价值与消费价值,以及爱奇艺作为“年轻人潮流聚集地”的文化影响力。

 

为了让这种沟通更加深度和有效,除了主题视频外,爱奇艺还与网易浪潮工作室联合推出4篇深度故事,联名喜马拉雅·「故事FM」推出四期声音纪录片,用文字、音频等形式,传递兴趣背后的思考与付出,补足理性阐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说唱爱好者READON因为看了节目而爱上说唱,最终站到了今年《少年说唱企划》舞台上;从事HR和会计的困困、悠悠,将“密室远征”当作旅行的新方式;北大毕业的李丞汐,因为对舞蹈和舞台的眷恋,放弃了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重返舞台;还有拇指琴、奥特曼、玩具的爱好者,他们在爱好领域里倾注心血、源源不断地付出时间、金钱,也因此构建了社交圈,为单纯的爱好不计回报,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各自领域里的“头号玩家。

图/爱奇艺特别策划“头号玩家”故事的主人公

他们凭借对兴趣爱好的热爱与付出,结交了朋友、体验了多种人生、发表了歌曲

爱好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它可以关乎一种职业之外的身份定义,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好的内容创作应该紧握时代情绪变化,洞察观众未曾说出口的困扰、喜悦和渴望,从而制作内容,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角,让观众在这里找到同类和情感慰藉,甚至一种实现自我的舞台。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提供优质内容的视频平台们已经成为传递青年文化,启迪全新生活体验的载体。

结尾:

从《乐队的夏天》到今年的《奇异剧本鲨》、《舞蹈生》、《少年说唱企划》,再到热播中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次又一次,爱奇艺通过内容种草,在年轻人心中撒下一颗颗种子,综艺节目既是圈层文化的发现者、放大者,也是启迪者和舞台本身,让圈层走向主流的同时,也引领了消费新趋势,甚至让一个行业的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转向。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