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内心有过一场海啸

 半窗晴日 2021-11-15

昨天早上突然又陷入周期性的“无意义感”的心情低潮期。

是的,它又来了。

距离上一次“无意义感”来袭应该有几个月了,早上我清清楚楚地感知到它来了,即使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心情跌入谷底。

“无意义感”恰如龙卷风,来无影去无踪,但是它可以席卷一切。

就在我高兴地吃着火锅的时候、逗着娃儿讲故事的时候、和朋友喝着酒的时候……它随时可能冒出来,直指我的心灵质问我——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仅仅一瞬间,力气仿佛被抽干了,即使上一秒还在笑,下一秒心情一下子低沉下来。

我挣扎着和它作斗争。

我总结出“它来了”的感觉和症状,不打无准备之仗,我给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跟自己说没关系的,它来了也会走的,在此期间,我只需要撑住,就像熬病毒性感冒一样,只能把这个病程熬过去,熬过去,它就自愈了。

在这期间,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待着,谁跟我说话,我都觉得很累。维持基本的对话特别累,我只想一个人安静把它熬过去。

就像考试的时候,如果有监考老师站我旁边的话,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内心只有一个念头——拜托,请离我远一点。

“想静静”原来并不是一句笑话啊。

记得谁说过,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其实,所谓“崩溃”,往往不是天大的事情,而是一瞬间的心情撑不住了。这时候我只需要安静的空间,最渴望自己一个人舔伤口。想起哪里看过的一句话——“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面无表情的悄声流泪,请不要注视他、关心他,他只是想要哭一下,已经坚持不到关起门来哭了。”

作为一枚职场“社畜”,当我陷入那种“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和自我怀疑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静静。而此时,如果领导突然@我或者喊我,叫我做个什么事,我依然会本能回复“收到”,并把领导要求我做的事情做好。

内心翻江倒海,表面不动声色,随时还得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让任何人瞅出你情绪异常,这才是悄无声息的成年人的崩溃。

成年人了,必须学会自救。我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我试着垂死挣扎。以下是可以让我稍微好一点的方法:

1、转移注意力。逃避既不可耻且很有用。一定不要沉溺在那种情绪里,把自己从情绪里“拔出来”很重要。可以试着去听一首歌或者刷一些能让你开心起来的文字或者电影,想尽办法转移注意力就对了。

2、试着倾诉。如果你能安心倾诉且不担心给别人造成困扰以及事后要解释你当时为什么那么奇怪的话。倾诉的过程就是把情绪清理出去的一个契机。我自己是习惯了负面情绪自己消化,因为我担心没被听懂的孤独,以及沉重的情绪给别人造成困扰。所以想要倾诉的念头早已经被自己摁死了。

啊,该死的成年人。

3、去回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或者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回忆这些会让自己觉得,我真的很不错啊。

每当我回忆起导游证面试时,因为厦门和福州的考试标准不一样,我按照厦门的标准去准备,结果在福州面试的我阴差阳错少准备了两个城市导游词的试讲,结果真的抽中了我没准备的“武夷山”,我花了15分钟,找别人借了导游词,紧张焦虑地在考场门口背下了2000字的导游词。然后我推门而入、面带微笑看着考官,一气呵成地把武夷山讲解完毕,得到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时,我就忍不住想,我这么棒,应急处置100分,以后肯定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了。

4、去吃一餐热气腾腾的火锅。只要人间还有火锅,那生命就永远值得。热气腾腾的红油汤锅,盯着时间夹起一片烫得刚刚好微微弯曲的毛肚儿,蘸上加入了陈醋蒜泥麻油的酱料,趁热送入嘴里,嗨,人间有啥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不然两顿总行了吧?

5、去跑步啊,即使活着无意义,那么跑步总没错。大汗淋漓、回来洗头洗澡完的那种清爽,人生仿佛随时可以一键重启。

6、去睡觉。只要能好好睡个觉起来,你会发现,天空飘过几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

7、和小朋友说一些傻乎乎的对话,捏捏他们肉肉的小脸蛋。有时候,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最解压。林语堂就曾总结过,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8、接纳当下那个被“无意义感”定住的自己——人生如果全无痛苦,那么快乐也毫无意义。

正如大家看日复一日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我们会将这种“永久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理解为悲剧与苦难。然而,加缪却说,“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通过反抗绝望,西西弗超越了自己荒诞的命运。哲学里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生命本身或许是没有意义的,但因为自由选择,我们才拥有了生而为人的尊严。

接纳当下被魔咒定住的自己,觉知它,并且耐心地等待解除魔咒的时刻。不必戒掉情绪,也无需压抑它,而是接纳它,隐藏好它。

成熟大概就是,我的内心有过一场海啸,但是我内心翻江倒海,表面却不动声色,我没有让别人察觉这场海啸。

我平静地渡过了一场海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