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六,我去打了个酱油。 今年省考报名完,完全没准备。因为我看了一下岗位报名人数,1比300,厦门的大部分岗位都嘛是这么凶残。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毕业多年的数学学渣,这个比例的潜台词约等于“喜讯,特大喜讯,我司推出省考一日游:报名费仅需100元,特价仅此一期,错过还得等一年!费用包含:两张卷子、空调免费吹、凳子免费坐、和监考老师大眼瞪小眼、史上最强安检……” 同事L劝我不要去考了。 我说,“不行,我一定要去考,因为我花了100元呢!” L说,你现在弃考是及时止损,不然你包括交通费、午餐费,你还得多花100元呢。 嗯,好像L说得挺有道理。不然,我就不要打车去考试了,我坐地铁去呗,去考场重温一下考试的感觉。 另一同事J说,那你就在家里掐着时间做一套真题呗,那不就一样了吗? 我:“明明我们可以用家里的电脑看电影,为啥我们依然要买票去电影院看,不就是为了那种在现场的'仪式感’么?” 2 周六早上,我起了个早,感谢超级无敌nice的同事送我到厦门一中,不堵车的周六让人有点意外,我居然7点40就到考点了? 考点门口,各家公考培训机构已经敬业地摆开了阵势,小喇叭洗脑+发各种复习资料。“粉笔公考”的袋子里甚至还放了2B自动铅笔、黑色签字笔、一次性口罩。我跟Y说,现在这些辅导班都这么贴心了么?Y说,废话,这是一个多么人(暴)道(利)的行业! 毕竟,虽然我“一毛不拔”,但是这个市场需求非常大,很多人会报名找培训机构助自己成“公”上岸吧。 8点左右,一中大门终于敞开,我经历了史上最强安检。打开闽政通APP,实时查看八闽健康码,两次测体温、查身份证和准考证,方可进入学术报告厅那边等待。学术报告厅屏蔽了手机信号,冷气开挺足,座椅也柔软舒服,我的意志力被瓦解了,坐着等待的间隙差点睡过去。 八点半,有个老师过来喊,可以进考场了。我的考室在六楼,许久没爬楼,爬上去气喘吁吁。 一中就是一中,整栋楼的墙上就是“学霸展览馆”,墙上挂满了历年省市高考状元、清华保送生、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50万元获得者、语数英文理综的各科状元、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的照片和简介…… 每层楼梯的走廊里,都有一面“图书墙”,文史哲等经典图书比比皆是,我驻足看了一会儿,心里由衷羡慕着,在这边上学的学生也太幸福了吧? 3 到了考场门口,考生们再次经历最强安检。严格程度就跟坐飞机差不多吧,老师拿一个机器在你身上滴滴滴。如果进场后,你走到门口喝一口水或者上厕所都要再次重新安检。佩戴的口罩都要摘下来展示正反面,看看口罩里有没有携带小抄。 开考后,我看到我们考室30个人来了18个人,有12个人“及时止损”了。我暗暗想着,这比例有点高啊。 今年行测除去数学题和图形推理我不会做以外,我居然做完资料分析题还剩了20分钟。既然有时间,那就检查一遍吧,常识那边有些模棱两可的题,我没忍住又改了两个答案。“改答案”大概是我强迫症倾向里最顽固的部分,从高考到现在,改不了的。 出考场的时候培训机构在发行测的答案,哼,“马后炮”有啥稀奇的,不在考前发答案的培训机构都是耍流氓,迟来的爱我不需要了。有本事你就考前发嘛,哈哈哈。 话虽如此,我一瞅答案,唉,我又把两个原本正确的答案改错了。瞬间感觉自己是智障。不过这也没啥好后悔的,毕竟模棱两可就是自己基础不扎实的体现。 我还挺好奇,这些培训机构怎么效率这么高,他们是专人有人潜伏在考生当中记题目吗? 我有个朋友在华图当过老师的,她说还真是这样的。果然,只要利润足够大,效率就能足够高,服务就能足够好。 4 中午我就在一中对面吃了个牛排饭,感觉还挺好吃的是怎么回事? 吃完饭,和Y一起愉快地吐槽了早上的考试,时间消磨到下午一点,学校再次开门,安检完让考生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我坐在学术报告厅非常困,但是坐着就是睡不着啊。旁边有个男生发出轻微的鼾声,我真的实名羡慕了。 下午两点开考的申论,考场里只剩16人了。原来真有人把及时止损这件事做到极致啊!考一科放弃一科的人,已经在愉快逛街喝下午茶了吧? 我边看题边打哈欠。一个小时内打了无数个哈欠,监考老师看我的眼神,大概率在充分怀疑我是不是抽大烟了。对于习惯了午睡的人来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因为2点是我平时开始午睡的时间,看来生物钟跟大自然一样,我们人类只能顺应它,无法超越它。 等到3点,我开始来精神了。哗哗哗一通瞎写。 出考场,Y跟我吐槽,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1比400多的报考比例,到时候连分数都不想查了都。我安慰他,希望总还是有的,万一其他400个人全是脑残跟学渣呢。 Y说,40个人是脑残还有可能,能遇上400个人都是脑残的话,我去买彩票它不香吗?为啥要来考试? 末了,Y感叹,我的脑力、智力、体力,做题和反应速度已经大不如前了。 5 作为一个算是上过几次岸的人,我对此深有同感。 2011年秋季我第一次去省考打酱油,就在考前两天做了两套题,大概熟悉了一下题型和速度。成绩出来后,我居然笔试第一进面了。当时我研一在读,所以面试我也没认真准备,既没报班,也没买制服和高跟鞋,就跟一个认识的妹子借了“装备”去面试,没想到居然面试了个第一。体检之前,还是放弃了。 2012年春季,我再次去打了酱油,就考前一天看了一套题,一身轻松进了考场。可能是知道自己上了也不会去,所以心态特别好吧。那时候行测里的数学题我大概80%都会做,其他题目也都能做完。那天考申论的时候,我刷刷刷快速写完了作文,剩了半个多小时,因为不能提前交卷出场,我百无聊赖发着呆,就在草稿纸上画了一副米奇简笔画,还写了一首诗。果然,无聊是人类第一生产力。 成绩出来后,我再次惊讶了一下,笔试居然还是第一,而且还比第二名高了差不多10分。面试时我遇到了一个村官妹子,一看就很厉害那种,这次面试我第二,但是因为我笔试分数拉她挺多的,所以最后的总分还是我第一。但是我研一都快读完了,还是放弃吧。 2011、2012年那时候,大概是我的智商巅峰吧。就是那种没准备也能轻松考很好的气死人不偿命既视感。 那种大学刚毕业的人,你千万不要惹,因为他们的智商正常情况下都挺在线的。 2016年和2017年我好像也去考了,考得一言难尽,哈哈哈。 工作后,考试几乎是学生时代的专利。因而如果有我能报考的岗位的话,省考算是我怀念学生时代的一种方式吧。 珍惜省考的入场券,因为这是你生理年龄尚且年轻的证明。等35周岁后,省考几乎就没资格报名了,大公司和单位也几乎不再招录超过35岁的人了,届时,人生的可能性将会少很多。 2018年,我又去考了一次,笔试面试都第一,体检甚至还检查了一大半呢,但是思前想后,最后关头我放弃了。 这次考试虽然也没啥准备,但是明显感觉自己的状态比12年那会儿吃力了。因为多年没用,我数学公式和原理都忘光了,统共15题的数学和图形推理都选C,得对多少题的言语理解才能补上这缺口啊。 So,考公要趁早。说到底,考公也只是一种人生相对求安稳的选择罢了。每个人的选择和人生规划不一样,没有哪一种选择更高贵或者更有优越感,只要大家都能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就行了。 公考其实主要是考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储备,我一直觉得别人的经验或者培训机构的短期突击其实都没什么用。每个人其实都站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跑道上,你看不到参照系,也不知道谁是你的竞争对手。我的经验对别人也没啥用,每次别人问我有啥经验,我都说不出来,因为我考得好的那几次基本上都是裸考的。如此想来,上苍还是偏爱我的。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考试,大概就是,一些知识储备+一些运气成分吧。 命运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玄学,你会考上哪场试,遇上哪个人,在哪个城市终老,其实都是未知的。唯一已知的是,总有一场考试,为你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