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工者,难以改变的命运。

 半窗晴日 2021-11-15

1

昨晚,送闺女去画画时,在等待的间隙,我和一旁等待的M女士聊了一会儿。M女士很健谈,聊起她在工厂工作的事儿,我听得津津有味的。嗯,对于我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都特别好奇。

M女士不是生产线的,她坐办公室电脑前负责处理外贸单子。M女士所在的工厂有600名员工。全体员工都在工厂吃饭,工厂食堂自然吃得不好,每天都只有4个菜,而且出于成本考虑,老板舍不得放油,M女士说,“每次看食堂师傅在水煮菜,用超级大的铁铲子在粗暴地翻动菜的样子,就像在搅拌猪饲料……”

而且,为了赶订单,一线工人吃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而这半小时,扣去排队打饭和洗碗、路上往返的时间,大概只剩十几分钟吧。

因此,每到饭点,员工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拼命往食堂冲,甚至,因为有人插队,两个人当场打起架来。

M女士说,“就为了那么难吃得跟猪饲料似的饭菜,两个大男人居然能当场打到头破血流,想想真的是太不值当了。”

我当时听了第一反应也是太魔幻了,然后再其实仔细一想,人在那种环境和管理制度下,为了赶快打到食堂难吃的饭菜而打起架来,倒也挺正常的。

是吧,工人们在高强度地密集体力劳动了一早上后,唯一的喘气和补充能量的时间就是那半小时。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你好不容易发动身体最后的能量百米冲刺去排队,这时候有人妄图来插队,人在这种饥饿劳累的情况下,情绪是不是一点即暴?

同一个人,在时间宽裕、吃饱喝足的情况下被插队和在饥肠辘辘、匆匆忙忙的情况下被插队,ta的反应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人在物质和精神有余裕的情况下,更容易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好人。

当我们觉得两个人为了食堂一份难吃的饭菜而打架是多么不可思议时,说明我们只是比他们幸运。

2

打工人内心也有着波涛汹涌的世界,只是他们一直被大众和主流媒体所忽视而已。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兴起之前,体力劳动者几乎一直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他们的内心和诉求,几乎没有被听见、被看见。

想起路遥《平凡的世界》里那句话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中国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当然离不开中国制造,而庞大制造业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没有名字的、湮没在历史里的打工者。能把中国制造转换成中国创造的科研人员固然更加功不可没,但是,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以大量、廉价著称的打工人群体,同样值得被记录下来。

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一个新闻《百万照片,中国意气风发的那代打工人已生白发》,看完内心唏嘘不已。有心的打工人占有兵,从打工人到观察者,他拿起手中的相机,耗时14年,拍下了超过100万张关于打工者的照片。

占有兵拍照的原因有三,一是想拍照给家人看看他在大城市打工的生活;二是他打工的时候总有着虚度光阴的恐慌感,而摄影让他心里觉得踏实;三是他觉得人一定要有所坚持,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以占有兵的心气劲儿,他肯定不会安于现状,一辈子当个体力劳动者的。摄影是占有兵紧紧抓在手里让内心变得踏实的救命稻草,而我抓住的,大概是写作吧。

占有兵拍了十几年后,他的生活被摄影彻底改变了,他从一名保安变成了东莞长安镇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占有兵是努力而幸运的少数打工者,他依靠摄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工厂的环境里挣脱出来了。

而多数打工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在资本的眼里就像一个螺丝,像工厂里的一个零部件。生产线通过工序高度细分,打工人几乎是只负责一道工序,久而久之,那道工序更不需要大脑,只需要本能,人也越来越像一部机器。而机器,是不需要思考的。

长此以往,即使经年累月的工作,打工人也几乎只会一道工序,她们或许并不知道做完整一个包或者完整一双鞋的全部流程。因为只负责一道工序可以让打工人在单位时间内效率最高,差错最少。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会让人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打工者的大脑变得木了,变得呆滞了,更加没有自我察觉意识和个人意志,也更加不会有惶惑或者恐慌感,也更难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我看过占有兵拍摄的那些照片,密集可谓是工厂生活最主要的生存状态。

在制造业名城东莞,密集,不仅是生产线上产品的状态,也是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密集,让打工人最便于管理,让资本运营效率最高。打工人越努力、越密集、越内卷,老板就会越有钱。在工厂,个人像一个螺丝钉那样活着是最有利于老板的利益最大化的。毕竟,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因而,管理者没工夫也不需要去考虑一个个活生生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波涛汹涌的内心。

每一帧照片中,密集的储物柜、茶杯柜、碗柜、钥匙柜……每一排整齐划一的物品背后,个人的自我意志正在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如果有打工者不能忍受这种消磨与密集,他只能选择离职,而很快,就有下一个螺丝钉替补上来。

少数有想法又努力的打工人,通过努力改变了一辈子在车间的命运——当上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自己攒经验出来开工厂。而绝大多数的打工人,一辈子在车间,收入也难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安家。他们大多数将多年打工积蓄拿回农村老家盖新房,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车间里随着产品的生产而消逝。

每一个密集的钥匙柜、碗柜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多少人默默承担着生活的艰辛。人类从来不乏艰辛与拼搏的历史。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值得被听见、被看见。

不论成功与否,不论有没有在城市安家,打工者的青春,就这样留在了他们为之拼搏的城市里。可能,直到有一天他们干不动了,才能回到老家那栋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的房子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