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三孩政策开放以来,“老用户”更是频繁被催“续费”。催续费的口气如出一辙:“国家都开放仨了,你好歹来个二吧?” 对于催生大军,我比较怂,几乎不敢回应“你才二呢。” 我想起了大学文艺理论课的曹老师,每次别人用戏谑的话夸她“女博士诶”,她就回别人“你才博士,你们全家都博士”,哈哈哈,现在想来曹老师当时真是率真。 我有个同学开玩笑说,当前婆媳、母女、夫妻间的主要矛盾是别人劝我们再生和我们不想再生娃之间的矛盾。 可不是嘛。关键是老用户想要“续费”谈何容易? 先不说养娃的时间、金钱成本、房价以及现代社会大家对内卷成麻花的普遍性焦虑,就一个基本问题,娃出生后谁来带到3周岁送入幼儿园? 我产假结束后,我婆婆从300公里远的家乡来到厦门,帮我带了一年多的娃。因为公公还要在家帮忙接送妯娌的孩子,所以公婆俩只得“兵分两路”,一辈子没分居过的老夫妻俩因为帮忙带娃被迫分居。 那段时间我婆婆肯定很孤独。对背井离乡来带娃的老人来说,孤独肯定比带娃的辛苦更难以忍受吧。 就是两难啊。如果老一辈不过来帮忙带小孩,年轻人就很难在大城市生存,更遑论发展了;如果老一辈来大城市帮忙,他们又很难融入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社交群体,而且,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了,还要牺牲晚年的自由时光到大城市来“漂”,对老人也是不公平的。这真是个无解的命题。 有多个子女的老人,到老了往往因为子女在不同城市发展而被迫变成异地夫妻。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是多少老人却因为帮带孙辈而被迫老来成为异地夫妻? 我有个邻居阿姨去福州帮女儿带孩子,2个月后回来,阿姨整个人瘦了一圈,老了一圈。阿姨说:“我实在是适应不了城市生活呀,孩子整天都在上班,我就跟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待在一起,房间里整天空荡荡的没有声音,等孩子下班后接手小宝宝了,看孩子那么疲惫我也不敢过去跟他们说我很孤独。我不识字,电视看不懂,又不会说普通话,出门都不知道跟谁说话。我不会坐地铁和公交,也不敢出门,怕走丢掉……我真怀念在家的日子啊,出门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我偶尔也担心老头子在家有没有按时吃饭……后来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实在不行只得回老家了,唉,人老了上了年纪真是没用……” 2 邻居阿姨的问题也是进城带娃的随迁老人的共性问题。能顺利在大城市拥有新社交圈的老人并不多,很多随迁老人出于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很难适应城市生活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并不在少数。 而且,老人即使能找到社交圈缓解孤独,他们与子女同住,彼此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三观方面的不同,又很容易产生各种磕磕碰碰的小矛盾。 所以很微妙的是,女人们之间的聚会不管刚开始聊着多么高大上的话题,总是不一会儿画风就变成“吐槽大会”。不仅是儿媳吐槽婆婆,婆婆们假若有小圈子,估计也都在吐槽儿媳们吧。 彼此的生活习惯原本大相径庭,却不得不为了一个小婴儿被迫同处一个屋檐下,在这种差异感和带娃的疲惫感的双重夹击下,婆媳间很难不“擦枪走火”。 听多了同学朋友们的吐槽,我几乎可以确定,不管学历几何、工作几何,天下的婆媳之间,99%自带紧张属性,能做到客客气气、相敬如宾的,那就已经超越99%的人呢。 我一个朋友W说,“我也知道我婆婆这么远跑来帮我带娃很不容易,我也很想跟她好好相处,但是有时就控制不住自己为了育儿理念不一样跟她起摩擦,比如婆婆怕娃着凉,总说'小儿没有六月天’,但是宝宝明明后背闷出很多痱子了,我看了又心疼又生气……这样下来彼此又委屈又焦虑。” 站在老人的角度,辛辛苦苦离开家乡来带娃,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有时千辛万苦还要被年轻人挑剔,老人心里也真的不是滋味儿。 站在儿媳的角度,白天要征战职场,下班还要赶紧接手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完全0社交失去自我、身心俱疲加上娃每天夜醒几次长年睡眠不足的状态下,真的很容易“一点就着”。 朋友W说,“我偶尔在想,婆婆辛辛苦苦跑过来带娃,但是因为彼此很多习惯都不一样,我们总是小摩擦不断,要不然我干脆辞职在家当几年全职妈妈,等娃上了幼儿园再重返职场算了,这样也省得'剥削’老人的退休生活,还能趁机多陪陪娃,也省得老公夹在中间很尴尬。但是啊,老公一个人的收入根本撑不起一个家啊。而且现在辞了工作,断档几年后我想重返职场谈何容易?届时我的位置又在哪里?” 3 我听了一声叹息。这不是一个人的矛盾,是一代人的共同问题呀。全职在家吧,老公撑不起;老人过来带娃吧,婆媳间各种小摩擦;请育儿嫂吧,很难请到一个合适而放心的。何况,扎心的是,很多年轻人的工资还没有育儿嫂高呢。 我有个同事Y吐槽说,“找到一个合适的育儿嫂简直比谈恋爱时找女朋友还难……”Y家一年换了三次育儿嫂,要嘛是发现育儿嫂会偷吃给娃准备的辅食,要嘛是育儿嫂三天两头暗示他要涨工资,要嘛是育儿嫂事儿多三天两头请假回老家,要嘛是发现育儿嫂对娃不耐烦又粗暴。 好的育儿嫂可遇而不可求,Y说,想在口碑好的大中介找一个育儿嫂,一问价格,发现那种靠谱又专业的育儿嫂工资简直是在劝退你。 所以各种权衡下来,请老人帮忙带娃,变成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为了生存的年轻人,只能“绑”着老人一起努力。 国家要三孩,老人要退休生活,年轻人要工作,孩子要陪伴。这个链条没理顺的时候,年轻人估计是不会轻易“续费”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