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信用卡治愈心碎的人

 半窗晴日 2021-11-15

我看毛利的《我在30岁的第一年》,最困惑的不是女主一到30岁面对爱情就那么不自觉地卑微,我最困惑的是,女主30岁了,年薪30万,但是居然每个月都不够花?女主失恋后去了趟纽约散心,回来以后要工作好几个月才能还清信用卡?

刷信用卡治愈失恋的人,内心不会更加忐忑吗?

女主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48块钱一盒的葡萄,58块一个的面包,148块钱一份的鱼子酱寿司,3000块的内衣,上万块的包包,买起来似乎都不带心疼的。所以她加班爆肝辛辛苦苦挣到的钱,都为魔都精致生活买了单。女主在职场被穿小鞋不得不辞职、房东突然要卖房子不租给她时,她就开始愁眉不展地担心自己的存款撑不了几个月。

等她不得不搬家时,女主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存款,只有一大堆售价不菲的衣服包包高跟鞋。

我看了以后感觉,这个30岁的人,太不稳了。都30岁了,居然连找工作空窗几个月都担心朝不保夕,那种感觉一定很糟糕。

我想起在新世相看过的一句话,北京赚钱北京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年轻人特别容易报复性消费,尤其是工作越辛苦的人,ta们觉得工作已然这么辛苦了,就想通过买买买犒劳自己获得片刻的治愈和满足,然后醒来继续像孺子牛一样地加班。

可能是我已经不年轻了,不太能接受这种解压方式。那些通宵达旦熬夜挣来的钱,买几件奢侈品就没啦?要是我,挣钱这么辛苦,我才舍不得用来买奢侈品呢。

就像新世相采访的几个冲动消费的年轻人,他们说,城市生活有很多心碎,但每一次治愈,都是要收费的。但是啊,他们刷了一大笔的钱,得到的快乐只是片刻的,随后内心反而会有种失落和空虚。

要是我冲动消费了一笔巨款,等冷静后估计会被自己蠢哭吧,花钱买治愈,算什么本事?

我当然不是叫大家都捂紧口袋别花钱,但是我觉得吧,普通人是不太有资格“千金散尽”的。没有积蓄的话,会让我很没有安全感,毕竟,钱是普通人的胆。

兜里有钱时,我才觉得平静和安全。

我是那种没什么物欲的人,尤其觉得拥有奢侈品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负担。我要买个名牌包包也不是买不起,我就是觉得,我买了那么贵的香奈儿包包,我不能随处乱扔吧?不能拿来装一大杯水吧?我得像供奉祖宗一样小心翼翼对待它吧?

那何必呢?

我只买那种用起来丝毫不心疼的东西。就像我开着朗逸的车,倒车时不小心刮了,我甚至懒得下车去看一眼,毕竟开车总是会磕磕碰碰的嘛,十几万的车,磕碰了就随便啦,要是我开的是100多万的大奔,估计刮到的时候我会觉得心痛不已。

购买溢价极高的奢侈品,大多数人在使用时,就是无法把它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日用品,那么在使用时势必变得患得患失,一点儿也不舒坦自在,那么,到底是你拥有奢侈品还是变成奢侈品的奴隶呢?

身外之物是用来服务我们的生活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就像北上广深的白领们,辛辛苦苦加班的工资换了奢侈品几件,虽然看似他们是奢侈品的物主,但是我怎么觉得他们是奢侈品的奴隶呢?

物为我用,不为物役,一直是我的生活态度。

我想起前阵子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词——隐形贫困人口,是指每天吃香喝辣精致大餐,但是却穷到交不起下个月房租的群体。朋友圈光鲜亮丽,口袋空空如也,面子有了,里子没了,eng,听起来不太美妙。

这群隐形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非常不堪一击。

小说里失业的女主因为没有存款,所以失业后特别焦虑脆弱,为了尽快找到工作交房租,她甚至“病急乱投医”,准备先找一份薪资待遇不如自己上一家的工作先待着。

30岁的人,因为房租被逼着丧失了选择权,感觉一定很憋屈。

假若她口袋里有足以支撑她歇一两年的存款,我相信她找下一份工作时会从容淡定许多。

罗振宇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现在生活在最底层的,往往是那些工作在5A写字楼里,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白领们。

还不是因为这些看似收入不错的白领们,把自己的薪资转身贡献给了对白领们的钱包虎视眈眈的商家们。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从微博到小红书,很多APP都在给你种草,所有人都在暗示你,要拥有奢侈品,才能和精致美好的生活挂上钩。当你看到身边人都拥有奢侈品时,你不买好像“out”了,此时奢侈品是一个融入环境的“社交货币”,在那种语境下,人很难不被裹挟着去买一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范围的东西。

我想起我一个亲戚L,在她大学刚毕业一个月工资才2000块的时候,iPhone更新换代了,她居然眼睛不眨地花6000块买了个最新版的“肾机”。

她还是太年轻啊,才好意思理直气壮地伸手向父母要钱。我低头看了自己不到2000块的华为,感觉华为更香了。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固然没错,但是,别忘了未雨绸缪,尽量让自己不要月光或者入不敷出地活着。

毕竟,手头有粮,心里不慌。

刷信用卡治愈心碎,心只会碎得更彻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