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学生背景 L同学,15岁初三男孩,自愿入学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自我认知 学生自述自己是一个内向、慢热、随和的人,在初二曾有一段时间相对封闭。 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想要提高成绩、考取重点高中,但是信心不足。 家庭/人际关系 自认为和爸爸妈妈关系很好,和父母相处时随意、放松,但相互理解程度低。 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对一些不喜欢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搞得自己很不舒服。 学习 L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这和父母自小灌输正确价值观有关。但主要是为了达到分数好出去,对学习有急于求成的想法,不注重质量。 同时也有畏难情绪,同时带有浓重情绪色彩--畏难情绪和自小受到的赞赏、肯定较少有关,在L同学内部没有形成一种自发地对自己的进步给予内在激励的思维习惯,另外,L同学对自己的天赋还是努力对学习成绩产生的贡献更多不是很清楚,由此产生好易畏难的心理倾向。
咨询分析 根据人本主义与认知行为理论,对个案分析如下: 1、在L同学的成长过程中,他多被灌输应该怎么做到较高的道德标准,这使得他很难拒绝别人。如 “对人应该友善,不应该对别人表达不满”等僵化价值观影响了L同学灵活处理人际关系。 2. 人对大目标的信心和过往成功经验的造就的个体内在核心信念有关,在L同学过往经历中,定的大目标往往没有达成造成目前对大目标的无信心。 3. 面对有足够支持力量的挑战,人自身的潜能是完全足够的。之所以小目标未达成,和每一次未尽全力以前就放弃有关。 研究策略 根据人本主义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L同学采取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对优势给予强调和关注,缺点尽量少地给予强调,帮助个案树立自信心。 介入目标
介入策略
调整历程 一对一心理辅导 1、提升自信: L同学目前对自己学习、身体素质、做事速度等不抱有信心。 心理老师通过和L同学一起对每个缺点进行探讨其成因、克服可能性、克服方法等,让L同学对客服缺点产生信心,并接纳克服缺点的过程,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 在L同学感觉学习困难的地方,给予心理因素上的分析探讨,及时鼓励,帮助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 从L同学自己和心理老师两方面发现的L同学的优点随时激励他,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只要发现自己进步的地方,从内心给自己一个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L同学初步产生自信。 2、提升人际技能: 在孩子过往和当下经历的人际困扰中,帮助其理清自己的交往模式对关系产生的影响,帮助其通过价值评判灵活化,实现增强自我接纳,扩大交往范围的目的。 一方面帮助调整L同学过高的道德价值观,使之变得灵活并符合现实水准。 另一方面关注L同学同伴交往质量,帮助L同学做到既善意对待同伴,又能保护自己处于相对舒适状态,维持人际交往的平衡。 3、亲子关系: 心理老师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做事的初衷,父母已经给到自己所有他们能给的,让孩子明白正如自己不是完美的孩子一样,父母也是成长、变化、完善中的父母。 和L同学一起探讨、练习在出现分歧时和父母的沟通技巧,习得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双方共同的目的方法。 4、建立边界 父母对孩子存在由于过度担心而带来的要求(被孩子解读为自己不好),同时又在需要帮助孩子面对挑战的地方不能坚决果断,导致家庭成员间存在界限不清,相互埋怨的情况。 调整:心理老师帮助L同学调整思维,逐步分清界限,撇开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如父母争执;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面对困难,提升时间、目标管理能力等。 一对一学习力培养 1、找准定位,预设合理的期望值(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会朝着目标努力前进,从而激发内在驱动力。) 2、细分目标,建立对远期目标的信心和践行力,在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基础上达到对大目标有信心的状态。 3、拒绝攀比,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4、寻找触发低情绪的诱因,跳出情绪困境 5、利用培养兴趣的方法激发好奇心,从而建立新的动机(培养情操的事情,可以提高你的求知、审美能力,例如读书、书法等) 6、培养孩子成就感(做一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成功、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 7、提升学习信心,一方面帮助L同学练习主动和科任老师沟通的方法,明确、具体表达自己需要科任老师支持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关注、赞赏其成长变化,尤其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来帮助提升自信。 8、改善学习习惯,共同制定规则,并共同接受规则限制,承担活动结果。及时给予赞赏,或未达成的原因分析。 行为习惯训练: 1、生活技能的习惯养成: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 2、作息饮食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张弛有度,节奏有序,做事和思绪稳定。 3、遵守规则: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4、人际训练: 温和对待孩子,以良好的素质与严明的纪律做好表率,多给予尊重,对其进步多予赞赏,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 5、体育锻炼: 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投入学习当中。 6、公益精神: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7、团结精神: 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兴趣爱好培养
培养兴趣爱好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1、未来有更多的选择 培养孩子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内的学习,还要参加课外的各种活动,培养独特的兴趣,这样孩子未来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更热爱生活 健康的兴趣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充分感受到生活充实和世间的美好。 有了兴趣爱好,时间就变得珍贵无比,人会变得忙而充实起来,不再空虚、无聊,没有时间胡思乱想。 3、提高智力及创新能力 在孩子们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会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智力。 而且,在兴趣培养过程中,孩子们会受到感染,展开丰富的现象,提升创新能力。 4、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思维更严谨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而长时间的锻炼,可以让孩子们的大脑保持左右脑发育平衡,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 6、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后期反馈 离校反馈: 经过调整,L同学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外,都需要做一些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而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机会通常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L同学现在投入精力去学习,获得成就感,本身可以让自己对学习的感觉变得喜欢一些,而通过把这些不是特别喜欢的事情做好,能为自己将来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后续给家长的建议 对孩子给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如果对孩子有担心,不要通过从细节上限制孩子的活动来进行,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一个时间段完成哪些任务,对任务玩成情况共同进行反思调整,多给帮助,少给评价和批评。 由此帮助孩子提升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习得自主时间管理能力,增加自信。 多注意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在他当下处境下的感受,达成和孩子的真正沟通。 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哪些是他们知道的,哪些是他们不知道的,需要父母支持的。 【end】 【家长思考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