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群上海名媛狂奔进菜市场,令全网作呕的一幕发生了…

 泰荣林黑皮 2021-11-15

图片

作者 | 就就

来源 | 就就TALK(ID:jiujiu-up)

推荐 | 职场补习班(ID:zhichangbxb)


个体智慧的碰撞,很多时候不是一道1+1=2的数学题别为了跟风,将自己活成削足适履的笑话。

大家好,我是派叔,今天为大家推荐下面这篇文章——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略小众的新闻。

Prada和上海的乌中市集,一起开菜市场了。

菜市场外的建筑外墙,披上了Prada的图案印花。

图片


而菜市场里的瓜果蔬菜,也通通穿上了Prada的外衣。

图片

更重要的是,只要购物满20元,就可以获得一只Prada的手提袋。

图片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或许这是唯一一次买得起Prada的机会了。

于是,一夜之间Prada菜市场成为上海热度最高的市场。

很多网红都慕名前来打卡,疯狂抱着瓜果蔬菜凹造型。

奢侈品牌带动年轻人亲近菜市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然而,讽刺的是,现实版的买椟还珠上演了。

很多人在菜市场举着Prada手提袋拍完照后,转身就把菜扔进了垃圾桶。

图片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非常可悲。

一蔬一饭,来之不易。

农民付出了多少个日夜的辛勤汗水,才将粮食送到我们手上。

但在这些人眼里,农民的劳动果实却一文不值,扔菜就跟扔垃圾一样利索。

形式大于意义的跟风,真的该消停了!

图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风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主旨。

他们不再分辨自己的实际需求,只一味跟随风尚潮流。

网红流行什么,就跟着去做什么。

在被跟风绑架了思维后,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变得本末倒置起来。

买椟还珠式的笑话,在生活中一再上演。

在网红书店里,跟风打卡的人,往往比真心想看书的人还多。

他们不关心这里有什么书籍,只想找角度拍美照发朋友圈。

在网红餐厅里,跟风打卡的人,往往比真心想吃饭的人还多。

相比菜品好不好吃,他们更在意餐厅环境和菜品卖相是否足够上镜。

在网红景点里,跟风打卡的人,往往比真心看风景的人还多。

前几天,一个朋友才跟我吐槽过一件事儿。

她在鼓浪屿时,看到有上千人在网上很火的“最美转角”那里排队。

他们排几小时的队,只为轮番上去站着拍一张照片。

我朋友果断转身走开了,在她看来:

鼓浪屿一砖一瓦皆是风情,值得驻足的地方,何止这一个转角呢?

由此,我建议大家不妨思考一个问题:

在被跟风蒙蔽了双眼的日子里,我们错过了多少风景?

当一个人选择了放弃思考,盲目追随潮流,行为甚至会开始“低智化”,从而沦为智商税的忠实消费者。

此前南京一家名叫“柒本味”的日料店,老板自称是“一家有规矩的店”。

所以,他给客人定下了很多规矩:

不接待生客,食材一律不能打包,人不到齐不开席,每桌不能超过10人,食物呈上后要在1分钟内食用......

图片

态度傲慢,且消费也不低,人均四百多一位。

饶是如此,这家店依然被网友们争相跟风追捧。

没想到,给客人定下种种规矩的店,最后竟然是毁于自己不守规矩。

有网友扒出,处理食材的厨师受伤有疮,且有溃烂迹象。

图片

除卫生问题堪忧外,执法人员检查还发现,商家无法提供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图片

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柒本味”的爆火和停业,都像是一场闹剧。

老板自我标榜精通日料的高逼格,和先发制人立规矩的气场,让很多顾客都被震慑住了,进店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儿。

以至长时间以来,都鲜少有人敢对其手法的专业性和菜品的味道提出质疑,网上到处都是跟风追捧的彩虹屁。

这,不就是一场跟风的智商税吗?

不过,退一步来说,鉴别日料店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所以,掉坑“柒本味”,倒也还可以理解。

但青海网红公路上拿命拍照的行为,就没法洗了吧?

在青海G315国道上,有一段公路因为地势起伏形成U型,出片效果特别好。

图片

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

很多人不管车来车往,聚众在马路中间拍照。

汽车一路狂摁喇叭也不理睬,直到车辆马上要撞上来的前一秒,才急忙闪开。

图片

有媒体报道,该路段因拍照已经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

违法行为日均30起左右,多的时候高达上百起。

图片

作为成年人,他们并非不知道在公路上拍照很危险,但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来都来了,肯定要拍一张啊。

在被跟风主宰的价值观体系里,一切都应该为了跟风让步,包括生命安全。


图片

可以这么说,很多人将跟风当作了重要的社交货币。

于是,很多人的生活就这样被层出不穷的跟风,给带乱了节奏。

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其实,这就是羊群效应在作祟。

落伍于大流的脚步,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阶段性从公众眼前消失的李健,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

几乎所有艺人,都会努力给自己增加曝光度。

但李健却是一个特例,出道20多年来,他一直与主流格格不入。

2001年,李健和与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推出首张音乐专辑《一生有你》。

图片

凭此,他们斩获了一系列奖项,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新人组合。

这是“水木年华”最火的时候,然而,李健却因为音乐理念的不和,而主动选择了离开。

在离开“水木年华”后,李健沉寂了有7年多。

期间虽然有发行数张专辑,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对此,李健并不后悔,也没有想过转身去迎合市场。

他一直以来最在乎的,都不是主流崇尚的名和利,而是能不能做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终于,在2010年,李健迎来了翻红的机会。

王菲在春晚上翻唱了他的《传奇》,于是大家顺着歌曲挖到了宝藏创作者李健。

面对突如其来的瞩目,李健却没有接住翻红的橄榄枝。

不炒作,不拍戏,不接代言,不上综艺,继续在音乐领域默默耕耘。

2015年,他难得参加了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

图片

凭借出众的音乐才华,他征服了观众,彻底翻红。

一如当年那个在“水木年华”最火时依然选择离开的少年,如今的李健,依旧那么淡然。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却不愿过多生活曝光自己的生活。

他始终希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喜欢的音乐上。

尽管,这会让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的选择是否正确,时间早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图片

鲁迅有一句话:向来如此,便对吗?

在这里,就就想问一句:人人如此,便对吗?

我知道,很多人习惯以别人的行动,作为自己行事的判断依据:

看到大伙儿都这么做,就觉得肯定错不了。

于是当下就放弃了思考,闭眼选择跟风加入大流。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群众的眼睛,并非时时都是雪亮的。

即使一众人都这样做,也不代表这样就是正确的。

个体智慧的碰撞,很多时候不是一道1+1=2的数学题。

《乌合之众》有言,当个体混迹于集体中时,个体的异质性会被集体的同质性吞噬,且个人智力会明显削弱。

所以,群体的表现,不一定会比个体更好。

而到底是更好,还是更糟糕,具体还要结合环境而言。

所以,不要再以“别人都这样”,来作为行事标准了。

别人都这样,不意味着这样就是对的。

而适合别人的,也不一定会适合你。

别为了跟风,将自己活成削足适履的笑话。

在我看来:

人生最可悲的,是把自己活成了第二个某某某。

而最值得引以为豪的,是你活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作者简介:就就&vincy,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一个从小县城银行辞职,回广州创业的新媒体小老板,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买房经验、成长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