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声与沈从文

 知易行难nev5ph 2021-11-15

图片

杨振声与沈从文

智效民

沈从文虽然是小学文化、出身行伍,却在文学创作、大学讲台和考古研究等方面成就巨大。相比之下,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编教材的经历,却乎被人遗忘。

这一经历与杨振声有关。

先生身材高大,学养深厚,性格温和,作风雅正。他虽然比胡适年长一岁,是胡适的学生。多年前,我在1947年2月3日的《大公报》上看到一篇短文,标《杨振声小记》其中三件事有趣

一是杨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时,曾邀请胡适前来讲演。不料轮船抵达青岛后,因为风浪太大无法靠岸,所以胡适只好发了一份“宛在水中央”的电报。杨接电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答。所以作者说:两份电报均有典出,可谓“用古恰切,酬客至妙。”

二是杨先生在儿子结婚时,不以家长自居,而是象普通客人一样前去道贺,令在场嘉宾耳目一新,交口称赞

三是为了研究儿童教育,杨先生曾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去当老师。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做游戏追逐打闹,根本没有“师道尊严”的模样

外,胡适在一篇文章中说,1933年冬天,他唐钺、杨振声等人应邀去武汉大学讲演。到达以后,东道主似乎要考考几位学者“大众语”水平,便安排他们与小学校和幼稚园的孩子们见面。

说,尽管他在国内是“久经大敌的老将”,在国外也往往博得好评,然而在这次“考试”中却不幸落第。在他看来,孩子们虽然可以听懂他所讲的故事,却不大明白其中含义相比之下,“只有杨金甫说的故事是全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的”。

难怪那篇短文的作者会感慨道:与杨振声在一起,许多人都有一种“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的感觉。

1930年,杨振声在蔡元培和胡适的推举下,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于是他邀请沈从文等一批著名学者前来任教。但是没过多久,杨振声又因故辞去校长职务返回北平,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承担了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任务。

杨振声辞职后,沈从文也来到北平参加编写教材的工作。当时他与张兆和订婚不久,因为生活所迫,曾经把结婚戒指典当出去。据和之妹张充和回忆,杨先生知道这件事以后,不仅马上给沈从文预付了50元薪水,还以兄长的口吻责备道:“人家订婚都给小姐戒指,哪有还没结婚,就小姐戒指拿去典当的道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声和沈从文逃离北平来到武汉,住在珞珈山下的一个小独院里。当时萧乾被《大公报》解聘以后也流落到这里,于是杨先生便把他收留下来。因为萧乾没有编制,所以杨先生每个月都要自掏腰包给他支付50元薪水。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杨振声担任叙永分校主任,沈从文也应聘前来执教,并继续与杨振声编写教材。张充和回忆:当时的工作地点是青云街6号,参与这一工作的还有朱自清、汪和宗和我。杨振声比较忙,不经常来,朱自清每周来一两次。他们的分工是沈从文选编小说,朱自清选编散文,我选编散曲并做注释,汪和宗负责抄写工作。

我曾经有这样的疑问:杨振声、沈从文和朱自清既是著名学者,又是第一流作家,他们在教书之余,为什么要编中小学教材呢?

思考再三,只有这样一个答案:自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就有一股以反对“全盘西化”为借口,全面否定白话文运动的思潮。有人甚至提出要用文言文作为小学教材,以便开历史倒车。这种情况,与近年来企图否定改革开放的逆流极其相似。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怀念杨振声、沈从文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