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赵会宁/忘我而内敛的描述更能直抵心灵

 河南文学杂志 2021-11-15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试论禄永峰散文集《风吹过村庄》的独特表达

赵会宁

禄永峰简介


禄永峰,甘肃庆阳市人。现供职于陇东报社,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飞天》《安徽文学》《湖南文学》《湘江文艺》《天津文学》《四川文学》《延河》《意林》《大地文学》《佛山文艺》《作家文摘》等刊发表散文30余万字。有作品入选散文作品集。

读永峰的散文,不如说是在读诗,读禅,读哲学。相同的经历,共通的感受,但不一样的表述,给感管与心理的冲击深度大相径庭,给心灵的慰切与启迪大相径庭。文学是人学,亦是生活,也需要舒适感。读永峰的散文,随文字的引导,心灵如一卷锦绣徐徐展开,亦如一弯明澈的溪流潺潺流入大地的深处,柔软中不乏明丽,清泠中不乏绵厚。看似随意而为,实则笔笔老道,纯真里是圆润和通达。

文学就是一场救赎,枯燥的说理是无法达到教化的目的,如何将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除娓娓的叙说外,恰切的描述会更让人舒服。当然,表述并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这是语法与思想、灵性结合的产物。语法提供了基础,思想奠定了高度,而灵性才真正注入了活力、张力。永峰散文的语言充满着灵性,这灵性里有超脱、悲悯、至纯,就是脚踩大地,而心在云巅的那种安闲与慰切。禅的包容、宽厚、豁达、明通贯穿始终。

风是永峰笔下的尤物,基于真切的了解,甚至是内化成心和灵的道,因此宠爱发于心底而泻与笔端,形意相契,风化语言,表述就有了灵动。风无处不在,却无定形,万物外在的状态便是它的映像。这就亦如道这种抽象的存在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一样。风是道,道是风,寓理于诗性的物,理在触摸与不可触摸间化人化心。

“风的脾气,村庄人都懂得。没有谁会想着把风逮住揍一顿。不想揍风也就不怀恨风。村庄人被风吹了一辈子,竟琢磨着风的好了!”(《风吹过村庄》)

“一天,我庆幸发现,我在一场场风中担心的那棵树上的鸟窝和柴禾垛上的那朵白蘑菇,风竟然真的把它们都留下来。”(《风吹过村庄》)

“不少时候,风只是莽莽撞撞地跑来跑去,迷路似的,竟然把自己摔倒了,风踩着风向天上蹿,把打麦场一些脱粒后的麦秸带上了天,很高很高……又零零散散地飘落下来,落在打麦场的周围。”(《风声里》)

寄予风以魂灵,和人长期厮磨中,风性磨砺着人性,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之道巧妙诠释。风又是时间,它能筛查和挑拣事物,留下了美好与善良。四大皆空,而唯有善永存。不属于风的东西,风举到天上,终归也要回到大地上。风的沉默本就是一种信服。

“风的年龄比所有村庄的年龄都大,风吹来黄土高原上的大地……”

“没有风,大地是干枯的,甚至是贫瘠而荒凉的;没有大地,风双脚会蹬空,一旦跑起来就没完没了……风一定会被自己累死在半路上……”(《感恩大地》)

“当然,风和人一样,在村庄一辈子,都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风都尽力了。”(《感恩大地》)

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层面,实则就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风像一个睿智的巫师用它特有的咒语启示人类,教化人类,懂得敬畏。

“在黄土高原上,风的神奇不只在一个个泥巴炮上。比如,风把雨点吹斜,风把树叶吹落,风把大树吹歪,风把大山吹绿……风吹到哪儿,哪儿不全是风的声音,所有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风吹到村庄,整个村庄都欢快地叫起来。”(《我记得那些带风的游戏》)

“风在村庄溜达的日子,看似玩世不恭,调皮的像个孩子,一会儿也闲不住,跑到村庄的角角落落。一天天,村庄的树、玉米高粱、牛马驴等,都纷纷长大长高了,它们联手把风给紧紧地围了起来,风只能绕来绕去,围绕着它们兜圈子。多少年后,风还是彻底被村庄'降服’了,最终让风具有了风的样子。”(《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庄的人》)

“风,也喜欢贴着路面行走。风散步的时候,步子很慢……可是,一旦跑起来,比村庄跑得最快的马还要快,风跑起来连谁也都不避让,甚至连一同奔跑的风也不避让。”(《一些云从树梢上掉下来》)

黄土高原多风,这是自然属性,它无形而率意,亦是自然属性。但不是说每一种无形的东西就无法印证它的存在,恰恰是无形才使得风有了极强的可塑性,也有了极强的依附性。依物成形,托物显声,相依相生,互为教化,融洽之道正是自然的大智慧。

天地为大,道法自然。风语里,蕴含玄机和禅宗。真美面前,语言是苍白的,而这种美感只有文学靠文学才能恰切传承和表达。潜移默化里,入心入肺入魂,一种通透由外而内入侵,又由内而外引领,所有的渡化都在不经意间产生。冗长的叙述令人乏味,极度的描写让人虚空,唯有平静而内敛的描述才会产生无穷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禅宗与哲理的溶入,思辨意味不经意间的乍现,提升了文章的厚度和品位。看似不确定性的描述,实则是于朦胧中寻求了一条诗意化的表达之路。值得揣摩,揣摩中又有未尽的意蕴,真是言在纸上,而意在纸外。源于生活的描述,却打破了生活的园囿,生发出了高于生活的东西,文学的创造功能得以彰显,这该是散文创作的大境。永峰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大地,是世间的真佛,给予人肉体的茁壮,又给予人土地的秉性。天地本是一个场,人被天地磁化,进而产生共振,达到天地人一。但这个“一”字举起来太难了。人一边忏悔着,又一边伤害着,终欠一场真正的和解。永峰没有将这种理概念化,可能由于记者出身,他喜欢如一架摄像机一样摄制生活的本貌,又如风一样随性筛选,把美筛出来。看似是无心之举,实则是不露痕迹,雕琢生活时,生活雕琢了文字。

“大地不会嫌弃每一类麦子,每一株玉米和每一窝洋芋蛋。”

“在村庄,没有多少人,一辈子会像大地一样,把自己一次又一次腾空,静静地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希望。”(《大地一直很美》)

“多少年后,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黄土竟然还能变成人的形状……待大人抱起孩子,给光着身子的孩子穿衣时,那黄土上清晰地印下了孩子的形状。”

“村庄孕育万物的大地呢,简直就是沙漠走出来的一匹骆驼。它料事如神,提早储备了庄稼需要的养分和墒情,与天与风抗争,护送一粒粒麦子、一株株玉米、一把把糜子和谷子,在赶往成熟的路上奔腾。”(《一年最劳累的是大地》)

“我常常觉得,村庄的大地魅力无穷,宽厚仁慈,既不会放弃每一次播种,又不会放弃每一次收获。”

大地就是世间最大的佛,宽容、悲悯、仁爱,这种换位式的揣度与描写看似客观的叙述,实则蕴意深沉。有形之道,是形而下的,无形之道,是形而上的。大地秉承得道才是至道。大地又是世间最慈爱的母亲,餐露饮风后,以甘甜的乳汁喂养着一代一代的子民。一个四季就是一个轮回,孕育、给养、成熟、割舍,奉献是土地的另一个名字。于大地而言,谁又不是大地的一块胎记呢?敬畏土地,一直是永峰擎举的一个大词。

图腾承载了乡村的哲学与思想。需求具象,思考具象,信仰具象,于生存中得到的启示,是哲学的根基。大地是农耕民族最大的图腾,既是物质的映像,更是精神的供体。

歌咏土地,怎能缺了土地供养的事物,永峰笔下的意象是丰富的,灵动的,更是独具特点,独含匠心的。

“树一辈子走的是向上的路,树走路的时候一点小差也不开,只是急匆匆地赶路。”(《树梢上奔跑的男孩》)

“再大的黄土山,也没有一棵树大。一棵树,会让一座山长高、长大。”

“……这棵树,几乎把自己向上生长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了一场场风里。”

“树没有邻居,一定不甘心。这责任在谁呢?”

“而山顶上要是有一棵树,无论它伫立在哪一座山顶上,那树都给人一种召唤,向着一棵树奔走,人会是欢欣的……只要抬头看看那棵树,脚底便会生出一股风,天空便会一下子敞亮起来。”(《山顶有棵树》)

当观察的角度一变,事物在思维中的映像也变了。灵活性是破解思维瓶颈的法宝,在文学上恰是灵感产生的前提。独特的视觉生发出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感受诱发出独特的审美,再假以独特的表达,文学独创性的特点就得以显现。“树是向上的路”、“树比山大”、“树的精力被风消耗”、“树是一种召唤”,注意力一旦定向,其余事物便为虚,基于此产生的想象就更具体、更丰满。大即是小,小即是大,视觉诱发心理的变化,于无意中体现着哲学的思辨。万物皆有生命,,生命皆有灵魂,有灵魂就会相通。此刻,物象又何尝不是精神的映像?格物致知,就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求知之路。龙是中华民族最大最神圣的图腾,而在烟火人间,每一个具体的物又何尝不是最具象的图腾?一生向上的树就是一种精神的指引!

“长成树的模样,玉米才能不辜负一粒种子、一块土地。”(《每株玉米都是一棵树》)

“玉米像树一样高高地站立在地里,村庄人干脆把喜欢攀悬着生长的豆角重在玉米地里……这几种豆子,也是心领神会,竟一点一点地朝玉米梢方向爬去。”

“多少年了,玉米只顾着忙它的事情,只是在紧要处拉豌豆、豇豆一把。”

“待玉米棒子成熟收割了,从玉米梢到玉米杆、叶子,便悄无声息地干了。”

“或许,不论城里还是村庄,只能等待一株株玉米唤醒了。”(《每株玉米都是一棵树》)

“好在,从村庄角角落落爬出来的蚂蚁和虫子,他们始终不会与人争路,即便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他们仍然会团结一心,等待时机,绝不会像人那么伺机逃窜。”(《我挡住了虫子和蚂蚁的路》)

潜下心来,就会发现物像远远比人的认知丰富得多,惟有以平视的眼光待万物,才能真正获得人与自然相处的妙趣。一物一菩提,只有待万物以柔软,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义。永峰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悲悯,饱含着悲悯,这是基于万物灵的相通而产生的。于是,人与自然界便打通了,借物界映射人世、借物像渡化人心便有了可能。说透了,人类的哪一种表达不是自然教会的呢?文学内容的丰富性,文学表达的多样性皆产生于生活。

饱满的抒情哪比得上深情的描述,款款而来,最抵人心。永峰的悲悯是活跃在纸的背面的。一部作品中若只有小我,而无大我,怕算不上一部成熟的作品吧!第三者的视觉,第三者的心里感触,第三者角度的描述,使得表达客观冷静而游刃有余。有故事,有酒,而无可心的美味,自是不能成席。永峰的书写已日渐成熟,渐入佳境了。

“比如说,羊为何会有跪乳之恩?一个小小的羊羔就懂得跪谢妈妈,小羊的这一跪,跪的不仅仅是羊妈妈,跪的一定还有黄土高原的大地、山川、河流、嫩草和黄土窑里的放羊人。”(《羊不是村庄的过客》)

“而猪呢,自从来到村庄,它的世界就那么大点,被圈养在矮矮的土圈里,圈外面全是活泼泼的村庄,猪却没机会靠近它。不知道猪做错了什么,一辈子就那么被囚禁似的圈养,它对村庄是陌生的,甚至对村庄其他被圈养的猪一样也是陌生的,猪一定孤独极了、无聊极了。于是,吃食、睡觉、长膘,便成了猪一辈子的本事。”(《猪这一辈子》)

“鸟没什么大梦想,唯独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把自己一天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便是好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狗这一辈子,始终都会跟随在它的主人身边。主人走到哪里,它就会跟到哪里……若是哪一天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离去的方式也都出奇的一致,选择孤独地离去,专门躲避到村庄一个黑暗的角落,等待生命的结束。”(《虎子想悄悄地离去》)

一切物像即人像。相通性恰是我们打通人与物间隔阂与屏障的本因。理是直的,但如何化人又需要讲道。文学的救世功能只有在不着痕迹的表达中才能深入灵魂,触及骨子。茫茫天地间,谁都是过客,谁也都不是过客,与世界相处本就是大道。回馈,不仅是土地与庄稼的事,更是万物间的相依相处之道。村庄的温度是万物喂养的。村庄即世间,世间的温度是万物合力的结果,人怎敢单单主宰?教义式的教化不显山不露水,却直抵心灵。以息引形,化刚以柔,圆润统一,是太极的至境,文学的表达又何尝不是太极?

一切还是留给时间吧!

“村庄大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把握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时间,不论是谁的那一份时间,都会来自于村庄那口悬空的生物钟。有趣的事,不论是在大地上劳作的村庄人,还是在大地上摸弄生长的麦子呀牛呀,没有谁督促,没有谁追赶,但都会各行其是,埋头做好着自己的事情。整个村庄,一点也不拥挤,一点也不吵闹。”

“我知道,村庄的每一粒粮食上都沉淀着时间,每一顿饭,看起来吃的是粮食,实则吃的是世间,吃够了世间,我就长大了。”

时间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现象与本质的啮合是事物运行之道,又是究事明理之道。通俗的,不一定都是通透,但通透的,一定是通俗的。文学的书写就是对时间的慢慢咀嚼。劲道,不只是人对美食的感受和期望,更是人对文学的感受和期望。时间的嚼头在时间褶皱中潜藏的故事里,文学的嚼头在文字背后的事理中。读永峰的文字,就是在读时间,急不得,燥不得。写和读,就是两个空间里对时间的一场打磨。

文学的表达不只是阳春白雪,下里巴的表达往往最接地气,又有无限的张力。一切都是不着痕迹,不事雕琢,一切却又是匠心独运,蹊径独辟。刚的极致便是柔,太极化刚以柔,巧妙地实现了这种转圜。拳道即文道,永峰确是打了一场文学的太极。

风是经,大地是纬,都兼具了时间的秉性,二者交汇之处的具体事物就成了一个时间点的映像。众多的点构成面。一个二维的截面加上截面内里的东西就筑起了三维的生活。黄土窑、树木、庄稼、家畜、昆虫……也是永峰笔下的尤物。

参悟了风的秉性,以风的行走方式写作,不做作的自然之态,气息运用的极致。

鲜明的标识度,是一个作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永峰的散文的标识度是独特的,是遵从了规范而又突破规范,找到了唯我特征:以物的角度察人,揣度、想象,童真童趣里实则含的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真;诗意的表述,跳跃性的言辞中有内涵和张力,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以气息引领行止的贯通柔和,肉体与灵魂的合一,这是太极的至境,永峰语言有风的秉性,而风的秉性又促生了一种禅意,这种禅意弥散始终,触摸不到,却又真实存在。散文写作同质化泛滥,能找到自我确实不易,无疑永峰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赵会宁,男,汉族,七零后。笔名巍巍子午、叨客。《河南文学》签约作家,作品散发于《人民日报·大地》《延河》《散文诗》《大观·东京文学》《中国青年作家报》《甘肃日报·百花》。散文《村庄在上》在第二届“范仲淹散文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2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21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