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降低自我的判断,解锁认知盲区

 sunflowerw386w 2021-11-16

人一痛苦,本能反应是要改变,不是改变外界环境,就是改变内在自我。

相对于改变,正确认识自己更重要。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改变之前,

首先要做一个明白人,清楚自己的现状,也了解周边的状况。


1

高估自己的错觉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

什么情况呢?

就是自己在默认情况下,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能得 80、90分,实际上可能只有 60、70分。

绝大部分人,其实是普通人。

诺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调查发现:“有90%的司机,竟然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

这是常态。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很差,就会陷入焦虑的状态,想办法改进。

所以,默认状态下,都是高估自己的。

没事的话,有助于愉悦的生活;

碰到事情,可能就会遭受到打击与挫折,进而怀疑自身,反向低估自己。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甚至需要有舍我其谁的气势,把自己拔高。

不管三七二十一,干就完了。

有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遇到挫折,想办法走出来。

实际行动上,反而要谨慎一点,

主动调低自己的判断,预留足够的缓冲,提高抗打击的能力。


2

打破认知的盲区

要正确认识自己,其实是很难的。

总会有注意不到的地方,或者说自以为懂得其实是不懂的点,这就是认知的盲区。

那么,如何来判断盲区呢?

山本耀司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自己看不到的自己,要透过外界映照出来。

看别人的观点,看不同的事情,

不要本能地去反驳别人,先看,然后思考是否符合逻辑。

最后,用实践判断是否对自己有用。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个观点:每天都冒点险。

什么意思呢?

做点不同的事情,相对平常的生活工作,稍微有点出格,需要点冒险的心态在。

既不会伤害自己,也能接触到新的东西。

然后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那些有益的营养。

大脑不会无缘无故思考。

正是接触到了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认知,激活了脑细胞神经的运转。

认知越广,看自己,看事物越清晰。


3

清晰自我的定位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不错了。

不可能十全十美,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这非常的幼稚。

就像小孩子的哭闹。

他不知道任何东西,都要支付成本的,不仅仅是金钱,还可能是时间、精力、资源。

经济学的核心:

以有限的资源,来尽可能撬动更大的收益。

人生也要设定一个核心。

所有的动作,都围绕这个核心来服务。

芒格说:如果你想获得某样东西,那就让自己配得上它。

配得上,其实是代价。

做事的成本。

生命的焦虑往往在于,要得过多,能够支付的成本太低。

匹配不上。

要想办法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核心的定位,以这一样为主。

一来,方向明确,做事不会忽左忽右;

二来,全身投入,所有的资源都往这打。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核心的东西未必是宏大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点,一个可以突破的窗口。

集中精力突破之后,立马能跃升一个台阶。


今天是持续写作的第 206/300 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