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边呼吁减排环保,一边要求石油增产?全球碳排放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博弈?

 德培论道 2021-11-16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福卡智库”,再点右上方“···”,选“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新的战略制高点。

继中国率先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之后,欧美诸多国家也坐不住了。

10月31日,G20领导人峰会在几经商讨之后,终于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各国就2021年底之前停止对国外煤炭火力发电提供公共金融,以及“到本世纪中期”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达成了一致。

各个大国纷纷重申或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俄罗斯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日本重申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完全实现碳中和;欧盟也重申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并争取达到55%,以确保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也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之后,重返谈判,并力争国会批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相关法案;就连印度也宣布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

不管最终各国能否如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争夺“碳”话语权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

然而,近期全球性突发的能源紧缺、能源价格暴涨,又使得各国对于淘汰传统高污染能源、推动新能源发展变得有些谨慎、矜持。这种“不协调感”在此次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世界各国领导人在面对气候议题时,都强调需要正视政治和经济现实,即向新能源的转变将耗资巨大,也会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水平。

此前,拜登政府已持续数周要求OPEC+增产。除了美国外,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也要求增加原油供应,第四大石油消费国日本同样在10月底罕见地发出增产呼吁。

一边呼吁减排,一边要求增产,这种表里不一的矛盾也是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同时,在全球各国纷纷打着“环保大旗”的背后,碳减排谈判其实充满着激烈的政治博弈。

“减排”面临哪些博弈?

“减排”听上去很美,但新旧能源转换,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岗位流失,意味着短暂却沉重的经济下行压力。而这对于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显然难以接受。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关于碳排放的公平性争论将持续存在,并充斥着各种政治斗争与经济博弈,覆盖国家之间、国家与企业、一国内部阶层之间等。

决定碳博弈胜负的关键是什么?

碳边境税很可能成为推动未来世界经贸格局重构的又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也意味着,未来决定碳博弈胜负的焦点将是看谁掌握了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双碳”目标下中国应该如何破局?

从国内角度,可走“碳税+碳市场”的复式道路,将两者适时适当地进行联动,相互取长补短。从国际角度,基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碳关税机制存在的博弈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