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晓东 吴凤祥——【铁兵故事】 89311部队十连的系列战斗故事(之一)

 老兵原创之家 2021-11-16
永远的铁道兵

编者按:

        早在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岗山前,毛主席率领红军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时指出:支部应建在连队上。

        铁道兵部队的各级领导机关历来都重视和加强连队建设,确保了各项政治、军事、施工任务的完成。

        基层连队不怕困难,不畏险阻的精神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伟大的铁道兵精神的缩影,基层连队的故事是铁道兵精神风貌的写照。

        我们隆重推出一组铁道兵基层连队———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以弘扬铁道兵文化,传承铁道兵精神!

        铁三师十一团十连,是在襄渝线上由施工连队扩容成立的半机械连,主要负责大桥桥墩施工的机械设备保障和配合并参与施工连队施工。

        该连建连十五年来,经历了襄渝线、嫩林线、烟白线、伊敏线,在塔韩线上集体退出现役,兵改工。

        他们从“四大火炉”的重庆到大兴安岭的“高寒禁区”,从零上50℃高温到零下57℃低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死,参与修建了长白山下的松花江铁路大桥,呼伦贝尔大草原伊敏河上的铁路、公路大桥,大兴安岭的呼玛河特大铁路大桥等。

        铁道兵的精神,连队的基因培育和造就了像铁道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王岳森、人民科学家、国家富硒食用菌标准制定人李学珍、全国优秀法官四排长崔新一(已去逝)等一批公务员、医师、法官、企业法人、乡村致富带头人等。

        该连是一个普通的基层连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连续性,也有独立性。为了抢救性地挖掘原汁原味的基层连队故事,还原铁道兵当年的战斗风貌,我部编辑了该连的战斗故事(系列篇),并将陆续刊发,今天刊出系列之一《伐锹的故事》。

                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编辑部

【铁兵故事】

          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系列(之一)

                          伐锹的故事

                 桂晓东口述  吴凤祥执笔

伐锹是一种专门在草原上裁切草皮砖的专用工具,而草皮砖是砌垒帐篷四周墙的材料。

铁道兵与其它军种不一样,没有固定的营房,祖国哪儿需要哪里去,哪儿需要哪安家。一顶帐篷,四海为家。

       

每到一地,都从勤俭节约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在当地找材料,支帐篷、立窝棚、安家落户。

在草原,最天然的材料就是草皮,草皮能砌墙垒墙,当砖头使用。而要从草原上一块一块的裁切草皮砖块,就需要有专用伐锹。

1977年6月,我团从长白山下的烟白线转战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旗修建伊敏线,经过几天闷罐车的运输,所有的人、行李、机械设备等全部“家”当,到达海拉尔市火车站已是傍晚,我连再经过汽车运输,到达指定地点西索木营区天已黑了,全连没有一顶帐篷过夜,全体露天宿营。

       

连长刘为成一边落实好各排的位置,布置好营区的明岗暗哨,一边考虑连队下一步的生活与工作安排,忙得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连长就让通讯员叫醒我,当我来到连长面前的时候,旁边还站立着一位饱经风霜的少数民族老年长者,经连长介绍,他是我连所在地鄂温克旗西索木(西公社)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达拉嗄。

连长对我下达了任务:由老支书做向导,让我俩去旗委所在地找铁匠,给连队每班打一把伐锹,共12把(我连12个班)准备在草原上挖草皮块,垒墙,搭帐篷。要求越快越好,连队等工具用。连长的指示是命令,时间也是命令。不能让全连战友再露天宿营,必须尽快把帐篷搭起来,于是我与老支书上路了,赶往鄂温克旗委所在地,找铁匠铺。

六月的草原,刚刚迈开春的脚步。草原的初春,总是姗姗来迟,当南方已是初夏了,草原的春才开始。

你看,阴角处虽有冰雪的痕迹,但阳光下的冰雪已融化,冰封的伊敏河水终于忍不住开始了流动。河柳的毛茸睁开了紧闭的双眼,小草舒筋展腰,飘动着细细的嫩芽;各种野花,有的花蕾孕育着鲜嫩的胞苞,含苞欲放,有的已开始盛开,五颜六色的,在微风中散发着无限的幽香,就像一块漂亮的地毯,披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加上昨天刚下过一场雨,一往无际的草原空气清新,碧草绿浪,露珠含笑,湖水涟漪,牛羊成群,点点毡房,袅袅炊烟,春意盎然。

远处牧羊姑娘挥动着羊鞭,唱着鄂温克族民歌《采虹》,悠扬的歌声,迷人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我极目远眺,啊,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灿灿的花,真是“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彩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然而,我哪有心事欣赏这草原的美景,全连一百多名战友,露天宿营,等着买伐锹建“家”,于是我想催促老支书再加快步伐。但是,边聊边谈中得知老支书腰和腿都患有疾病,已50多岁了,又从家赶了八公里的路程到达连队等我,我欲言又止。

按理说,草原的少数民族人人都会骑马,人人的交通工具都是马,然而,老支书有腰腿疾病却不能骑马,由于这特珠情况,我俩只好按人的基本技能步行。

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下决心,要学会骑马,以后作为汉族人,为了连队工作我学会了骑马,那是后话。

由于事急心躁,我俩经过约30公里的步行,到达旗委所在地的集镇,才上午9:00左右,老支书帮我找到了铁匠铺,我们与铁匠师傅说明来意后,师傅开始生炉为我们打伐锹。

由于铁匠师傅只有一人,连个徒弟也没有,我就帮着抡大锤和铁匠师傅轮流砸锤打坯件,由于清晨走得急,也没有吃早餐,赶了路,又抡大锤,我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是我想到连长的期盼,想到战友们露天宿营的场景,想到身旁的老支书也没有吃早餐,就忘记了饥饿,增添了干劲。

与其说,旗委所在地,也相当于我们内陆繁华的县城了,但是大草原的旗委驻地却是一个连我们内陆的小集镇都不如的地方,没有饭店,没有旅社。也买不到吃的东西。

另外,少数民族和我们汉民族习惯不一样,他们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因为他们的晚餐比较丰富,以肉食动物为主,少数民族人脂肪厚、热量大,忍耐力强。而我们的铁道兵是高粱米、土豆丝、白菜汤,相对来说我的身体的热量储存少,我只好紧紧皮带,咬紧牙关,仗着自己身强力壮,坚持打完伐锹。终于熬到傍晚时分,将12把伐锹加工完成。

饿着肚子,背着12把伐锹,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往回赶,走着走着,天完全黑了。饿了一天鄂温克族老支书,带着对共产党的忠贞,带着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带着对伊敏铁路的期盼和我轮流背着壹百多斤的12把伐锹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前进着。饿了一天的我,想到给养员的责任,想着露天宿营的全连官兵,也忘记了饥饿,忘记劳累,忘记了疲劳。

这时,天上的月亮也露出脸来闪着亮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它似乎也理解着我们这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饿,时刻想到尽快地修好铁路的军人和牧民。

就这样,我俩忍饥挨饿,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迈着疲倦不堪的身体,艰难返回。

  一直到四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也没有说过,挨了一天的饿打伐锹,为连队争取时间建营房,全连没有一人知道。

当我俩到达团结村老支书的家时,已是夜里9:00多钟,老支书的老伴和子女们都已睡下了,支书老伴连忙从坑上下来给我俩做晚饭。

       

面疙瘩加牛皮干的糊糊吃在嘴里香透了,我好像吃到世上最美味的食物,鄂温克族人好客的心态,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使我终身难忘。

支书老伴说:“从我家到部队还有八公里,今晚不要走了,睡在我家,明天再走。”我一看,坑上除了他们夫妻俩外,还有两个女儿,且两个女儿都不小了,我显得有些尴尬,心里也不愿意住下。

这时我想起出发前,连长安排一排一班到村里来做土砖,就问老妇人“我连是不是有一个班在村里做土砖,住在这里?”这时,老妇人才恍然大悟地说:“是的,今天来了一个班的解放军同志就驻在拖拉机棚里。”

我过去一看,真的有一个班的战友住在拖拉机棚,这下问题解决了。望着打着呼噜,也疲劳一天的战友,我没有惊动大家,挤进去,盖上大衣睡下了。

 第二天醒来,我急急忙忙背上一百多斤重的12把伐锹回到连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随即各班开始了挖草皮,垒墙,搭帐篷。由于我连动作快,在全营四个连队和营部的营房建设中,率先搭建起帐篷,安下了家,这样各项工作就进入了正轨状态。

  笔者语:一个少数民族的老党员,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军人,靠什么毅力和精神,挨了一天的饿,打好伐锹,来回步行60多公里,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是靠共产党人坚强的理想信念,靠着早日建成伊敏铁路,为祖国建设谋发展,为各族人民谋幸福的目标,靠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饿、不怕流血牺牲的铁道兵精神,他们才能“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不畏险阻,不怕困难,他们才能“风餐露宿,沐雨栉风”,迎风傲雪,勇往直前。

我的副排长桂晓东守口如瓶43年,(我当兵时,我排没有排长,副排长桂晓东主持排里的全面工作)挨饿一天为连队争取时间搭帐篷,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个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的人品素质,是革命意志的体现,是铁道兵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写真,是铁道兵精神的具体写照。

我是78年入伍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当铁道兵的,今天我才知道,我们前批的老战友们为建我们住的帐篷,为了建这个“家”,吃了多少苦啊,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感染着我,也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长征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桂晓东口述,吴凤祥整理)

        (囗述者:桂晓东,1972年12月入伍,73年三师蓝球队队员,74年三师载波班战士,75年十一团十连三班战士,76年炊事班副班长、上士给养员、同年入党,78~79年任一排副排长,80年退役后,自学成才,82年考取公务员,80~88年任成都市新都区物资局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88~91年任成都市斑竹园镇镇长,已退休。)

作者:吴凤祥 原铁道兵三师十一团、现居住在上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