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沉一一对传统的三点认识

 糖蛋蛋4590ege6 2021-11-16

中国人物画历史最悠久,但是自唐以后,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画的主要方面。

图片

佚名 《龙凤人物像》 帛画 墨笔 设色

纵31.2厘米 横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佚名 《花鸟图》 夹缬屏风 绢本 设色

纵141.3厘米 横48.2厘米 (日)正仓院藏

对传统的三点认识:

一、以线造型。纵观中国画历史,从技法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画始终没有放弃用线造型的传统。
从楚汉帛画的古拙质朴的线到十八描法,各家各派,不论风格样式如何不同,但都是用线造型。说中国人物画法的基础是线描,是合乎实际的结论。
本来东西方绘画最早都是用线,后来才分道扬镳。
西方绘画经过文艺复兴,到伦勃朗、安格尔,纯用明暗、体面来塑造形象,线条只出现在速写素描草图中。直到近代,后印象派的凡▪高、高更等,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又开始用线。

图片

凡·高

《家歇医生的肖像》

图片

高更

《持斧的男子》

二、书法入画。中国画的线条,不同于西洋画的线条,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书法入画。
书画同源,这已是常识。最早的象形文字,一笔一画,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奇怪的是,后来有人主张,画画时又要像写字一样。这是西洋画所没有的特殊要求,也成了一般西方人欣赏不了中国画的原因之一。
苦禅先生有两句话很精彩,“书到高度是画,画到高度是写”,精辟地指出了书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主张书法要有画意,画画要有书法味。把书画相提并论,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特有的现象,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现象。

图片

李苦禅

《 水族 》

书与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书画发展上的一致性。从个人画风来看是这样,从时代风尚来看也是这样。
画风往往受书风影响,画的用笔、线条风格与书法的风格是相适应的。较早的绘画,用线粗细变化不大,如楚墓帛画这与当时通行篆书的时代是一致的。画中讲究有顿挫转折、一波三折的用笔,那是隶书出现以后的要求。汉墓壁画侍者,门中线飞动,很有草隶的笔势。史称顾恺之的线是“高古游丝”描,魏晋已出现行草,顾不用通行的书体笔法作画,所以称其为“高古”。吴道子创兰叶描,有粗有细,吴带当风,这与当时盛唐书法的新突破是分不开的。唐是楷书、行草的天下,特别讲究点画使转。吴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书,我们可以从吴画摹本,如《曲阳鬼》石刻拓片上,找到唐代神采飞扬的行草痕迹。当然《曲阳鬼》是后人摹刻,笔法上难免带有宋元后的风格。

图片

佚名 《乐伎与百戏图》 壁画

纵70厘米 横78厘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

大力提倡书画同源,强调书画相通,是在宋元,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文人画家出现之后,文人画的兴起,使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
明清之际,碑学兴起。这种对金石味的特殊爱好浸入绘画,使绘画中也出现了讲究金石味用笔的画风。金冬心、罗两人峰的佛画,赵之谦的人物画皆有六朝石刻之味,而吴昌硕则以石鼓文笔法,作大写意花卉等。

图片

金农 《梅花图》 册页 纸本 墨笔

纵23.6厘米 横30.7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图片

吴昌硕

《不知葫芦卖何药》 上海博物馆藏

三、讲究笔墨。水墨画的兴起,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标准、艺术趣味:讲究笔墨。
在此之前,线描风格比较单一,以没有粗细变化的铁线为主体。从吴道子开始,特别是水墨画出现之后,线的表现力更丰富了,不只讲究线的挺拔、圆润、古拙、灵秀,而且还讲究线条的水墨味道。也就是说,不仅要讲用笔的技巧,还要讲用墨的变化。从此,“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两字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图片

梁楷 《六祖斫竹图》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73厘米 横31.8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用新的鉴赏标准衡量,首创水墨画法的吴道子的画,被荆浩认为是有笔无墨,而梁楷的《太白行吟》、《泼墨仙人》、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艺术趣味。
更有利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绵麻纸、生宣纸,逐渐代替了绢帛的地位,成了水墨画家最喜欢用的新材料。中国画家这种特殊的爱好,从宋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图片

卢沉

《太白行吟图》

以线造型一一书法入画一一讲究笔墨,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条主线,其间大约经历了二千年。在世界艺术中,能造成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的主力是高唱“水墨为上”“书画同源”的文人画家,也许文人画家的艺术主张不尽符合一般劳动人民的口味,但是文人画家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是抹杀不了的。

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