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一粒米的中国之旅‖龚克华

 方志四川 2021-11-16


 编者按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2021年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科学家,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今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特发表龚克华先生撰写的《一粒米的中国之旅》,以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一粒米的中国之旅

龚克华






一粒米,
太小,微不足道,
却有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担当。

一粒米,
走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旅途,
成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梦想。
        
一粒米,
春播、夏长;秋熟、冬藏,
金秋,蛙声与稻花香,
陶醉了原野和村庄。
一粒米,
走过的岁月太长,
藏在湖南道县窑洞里的四粒米,
在一万三千年前,就宣告——
世界,我来了。
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平原,
华夏民族把我培育、生长,
收获的幸福在脸上、碗里、仓里流淌。
向往哈尼梯田的旖旎风光,
我从平原,飞跃到山岗。
一粒米,
走过历史的沧桑,
带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缺失,
带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惆怅。
一粒米,
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粒米就是救命粮,生的希望,
于是街坊留下借粮条,田里埋下割粮桩,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是我们的共产党。
南泥湾,播下大生产的种子,
丰衣足食,迎着胜利的朝阳。
北大荒,那粒种子被黑土地的温暖——

成为今天的北大仓。

面对“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
“中国自己养活自己”,中国方案世界唱响。
山、水、田、林、草、湖、路综合整理,
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寸土不让。
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实行科技创新,发展太空农业,
中国种子,中国地、中国粮,
粮食安全,那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中国答案成为世界追求的目标。


一粒种子的梦想令世界投来惊叹的目光——
让世界种上杂交稻,
让“禾下乘凉”的梦想照进生活日常。
于是,头带草帽,在田间地头苦苦寻找,
终于有了中国的杂交稻,有了世界的杂交稻,
我们也有了海盐稻、超级稻、太空稻,
我们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好不好”。
70年的奋斗,那位世界“杂交稻之父”走了,

他那“禾下乘凉”的梦想初露光芒。

教室里书声朗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朋友,今天你光盘了吗?

 2021年11月15日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立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这句话:“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龚克华(笔名:竹一舟,四川崇州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土地拍卖师、会计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