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医:养腑和养脏的区别,其实就在一点,怎么才能做好?

 liyh65 2021-11-16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六腑”指的就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虽然大家都常说“脏腑”,但腑和脏又是有区别的。“腑”原来写作“府”,在古代那是收藏东西的地方。由此可见,六腑的“府”和五脏的“藏”才是相对的。

中医认为,六腑有个共同的生理功能,那就是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简而言之,就是食物既从这里进,也从这里出,起到一个“通道”般的作用,这是它们和五脏最大的不同。

五脏的功能是“藏”,主要就是储藏体内的精气。也就是蓄积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内经所说的“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就是这个意思。

而脏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泻而不藏。

什么叫“泻”,和我们常识里腹泻的泻有略微差异。有个成语叫“水泄不通”,六腑的“泻”与此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传”。于是,六腑就是传而不藏,传化水谷、以及水谷的衍生物。

了解了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之后,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去养护好六腑了,那就是保持六腑的通畅,使它的“传”能畅通无阻。

《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也更加说明,养护六腑贵在于保持其通畅,即使是水谷,也不能长时间在体内停留。所以内经就说它们“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将脏腑和我们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对的话,脏就相当于湖泊,而腑则大致相当于江河,两者没有谁更重要,只是分工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湖泊能调节江河的水流,江河又沟通起各个湖泊,使得水在其中自然流转。如果流转不畅,那就成了一潭死水,人也就会生病。

比如古人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有的早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有的则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之所以得以保留下来,就是它们汲取了“转”的自然经验,才没有被瘀堵。

但是,在六腑里,又有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之分。它们也各有各的分工,诸如胃腐熟水谷而降浊,胆疏泄胆汁,小肠泌别清浊,三焦负责通调水道等。

由此可见,想要保持六腑的“传”一直畅通,就是要保证它们这些功能的正常化。

纵观历代医家,在临证治法时,就是把“通六腑”作为一个很基础的指标。无论是“得胃气者生”这样的经文,还是“吃得好拉得好身体好”之类的谚语,都足以说明对六腑通畅的重视。

这就问题来了,如何保持六腑的“通畅”呢?

我们先说目标,只要六腑的传“通畅”了,能够泄而不藏了,这样机体就大概率上强健,即使偶有小恙也能很快康复。因为体内的精气“传”得快啊,这个观点,是不是和我们现在说的“新陈代谢”很相似?

反过来,如果六腑的传被壅塞了,那就是积聚了,机体没病也会表现出很多问题。

实际上,在中医理论里,六腑的病症多数是实证,而相对应的治法基本都是“通泄”的。就以胆来说,明明是胆气虚,温胆汤却又有很多的疏泄之品,从中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六腑虽然是六个腑,却又是彼此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尤其是有三焦这个“孤腑”的存在,更是将六腑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所以,我们想要养护好六腑,首先要知道其目的就是为了养护好六腑的“传”,如何保证六腑传得顺畅,那就是使它泄而不藏,这里面,“三焦”又是重中之重。

唯有保持好六腑“受化物而传”的功能正常,再和“脏”之间互相影响,机体才能实现“阴平阳秘”,这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我们比较容易感受到的有胃、小肠、大肠、膀胱,如胃里面吃太饱了,就会恶心呕吐,胃不和则卧不安,还说饭吃七分饱等等之类;还要保持大小便的畅通,不能憋尿憋大便。

而胆和三焦就相对要“虚”,可能难以清晰地把握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基本掌握了一个养腑的概念——那就是保持六腑的通畅。

最常见的就是饮食方面,早晚起床喝杯温水,有利于胃的“传”,平时饮食多温软滋润的食物,有助于肠道的“传”。

而蜂蜜、萝卜之类,有的能滋润肠道,有的能理气降肠,都是一种通传的意思,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养腑做法。

当然,脏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仅仅保养其中的一个,即使是脏腑里的某一个,显然都是有所不足的。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长期坚持,促进脏腑之间的有机协调,使得脏能“藏”且腑能“传”,那样才是比较正确的养生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