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儿子养得‘独立’,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

 梨园彩凤 2021-11-16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长沙一所小学的老师,发现班里一名 8 岁的男孩没到教室上课,老师联系家长后,家长却表示:孩子已经去学校了。


这下,老师和家长都慌了,赶紧找人。

最终男孩在学校的厕所里被找到。


原来,这个男孩上厕所没带纸,但他也不好意思主动求助,其他孩子以为他就是在正常上厕所。

男孩就这样一直在厕所里,蹲了好几个小时……

孩子找到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男孩的行为,却让好多人哭笑不得:


一个孩子,宁愿耽误上课、在厕所蹲几个小时,也不愿开口向别人求助一下。


可这种不愿麻烦别人,不愿开口求助的事并不是个例,网友们纷纷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糗事:

因为不愿、不敢麻烦别人,他们自己都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我女儿前段时间也遇到一件类似的事:


她有道数学题,老师讲了,但她没弄懂,我让她再去问问老师,她却犹疑着说:老师已经讲过了,我再去问,合适吗?


怕,不敢麻烦别人,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这背后也有很多隐秘的原因。

怕被拒绝

所以不愿麻烦人


作为成年人,想想我们自己:怕麻烦人时,潜意识里最怕的是什么?是不敢提请求吗?


不是。


是害怕听到那个拒绝的声音,害怕别人拒绝我们时,带给我们的心理冲击。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比如前面说到我女儿,她没听懂数学题,但又觉得再问老师不合适。


其实她害怕的不是问老师这个过程,而是害怕老师怎么看待她。她担心老师会认为她没认真听讲,或认为她之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


《情绪急救》一书中说:人们对微小的拒绝十分敏感。


它的作者盖伊·温彻斯特团队,曾通过核磁共振研究出:


被拒绝会激活相同脑区所对应的身体部位,让人们产生痛感。这种疼痛还会伤害人的自尊,让人产生愤怒。


孩子们心智还不成熟,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拒绝带来的疼痛,但又无力去消化这种痛。


时间长了,很可能就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保全自尊,免受疼痛,就不愿再提请求,去麻烦别人了。

图片来源:电影《樱桃小番茄》

警惕孩子的「依赖无能」

还有一类孩子,他们的不敢提请求,怕麻烦人,是因为「依赖无能」。


「依赖无能」是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的。


说的是,一个人看起来很独立,其实内心很脆弱,他们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没有依赖别人的能力。


这大多源于父母跟孩子的感情链接不够。


知乎一个网友曾讲过她童年的经历:


她爸爸很强权,觉得家里的事,小孩说话不算,必须大人说了算。

比如:爸爸可以成箱地买零食,但如果她开口要,爸爸一定会拒绝。


网友妈妈是做生意的,为人冷漠圆滑,大多数情况下,妈妈不直接拒绝她,而是敷衍她——答应了,但从不去做。


妈妈敷衍到什么程度呢?有次网友想吃葱爆羊肉,她说一次妈妈敷衍一次,整整敷衍了她一年。


爸爸的直接拒绝,妈妈的变相拒绝,让网友从小就羞于对任何人提要求,哪怕这种要求其实很合理。

图片来源:电影《我们的世界》

一年级时,看到小朋友一起玩,她可想加入了,但她绝对不会去说,因为怕说了被拒绝。

而且她潜意识认为,她一定会被拒绝。她就一个人站边上,看别人成群地玩。


她从小到大,也从不会去参加任何竞选,遇到竞选就下意识地逃避,因为她觉得不会有人选她,去了只会丢脸。


高中时住宿,她妈按星期给她生活费。


有次赶上国庆调休,10 几天都不能回家。


网友怕没钱吃饭,就每天买点干脆面凑合。照这样精打细算,她是能坚持到放假回家的。


可最后一天,食堂刷错卡了,把她仅有的 3 块钱也刷没了,她不敢去要,就生生饿了一天。


网友回家把这事讲给爸妈听,爸妈很错愕地问:没钱吃饭为什么不给家里打个电话?也可以跟老师说,或跟同学借一下啊?


她才反应过来,自己被拒绝惯了,都养成了能不麻烦人就不麻烦的性格。

图片来源:电影《快把我哥带走》

就像这个网友一样,每个害怕麻烦别人的孩子,都有这种「依赖无能」的现象。


他们从小没有养成链接情感的能力,潜意识就认为求助也没用、求助也会被拒绝。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他们收缩自己的想法,把求助、麻烦人这些字眼,都从字典里删除了。


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总是表现出不耐烦,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很难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也很容易成为一名「依赖无能者」。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怕麻烦人

孩子会活的更自由


孩子这种不敢表达自己,遇事不敢麻烦人的心态,是可以改变的,它需要大人孩子共同努力:


1. 家庭里注重情感联结,拒绝孩子要讲方法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讲原则,讲方法,拒绝孩子时,也要说明理由。


比如,孩子有想吃零食、购物的要求,每个月可以约定买几次,买多少,给到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孩子会明白——父母爱我,但凡事也要讲规则。


一个孩子,如果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时,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他们就会对亲密关系产生信赖,也容易有安全感。


家庭里,父母不是不可以拒绝孩子,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都爱你。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 怕被拒绝,提请求前,先换位思考下


遇事敢求助、敢提要求的孩子,其实身上都有一种钝感力——不怕被拒绝。


这种钝感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孩子们不必刻意去养成顿感力,当碰到不知道要不要求助,要不要麻烦人的事,让孩子换位思考下就行了。

一个万能公式是:


「如果别人求助你,这件事你会帮忙吗?」如果孩子回答「是」,那就大胆去麻烦别人好了。


大多数孩子,都是心思善良的,他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换位思考,能让孩子照见别人的敞开的内心,被拒绝的恐惧消散了,孩子就敢于求助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3. 麻烦人的原则,孩子要懂


在麻烦人这件事上,孩子们也需要掌握度,情商高的孩子,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除了用换位思考去判断这事麻烦人合适不合适,还有几点小原则要教给孩子:

1)提请求,要礼貌、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被拒绝了,也要尊重对方;

2)在沟通中,尽量诚恳地直视他人面部、眼睛;

3)别人帮忙,要记得感谢,并且记得在日后也用同样的态度,回馈别人。

相信,孩子在有来有往的你麻烦我,我帮助你中,慢慢摸索出社交的那些分寸,孩子也会变得有礼有节。

小时候,我们学过很多助人为乐的道理,但长大后才懂:


遇到小困难、小麻烦,敢于张口求助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能力和勇气。


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需要通过施与授予去联结彼此。


一句话能解决的事,就不要让孩子默默承受,大胆去麻烦人吧。


孩子们会得到机会、历练,也会更明白助人和给予的快乐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