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怀志 1937年3月19日至20日,在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副总司令、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和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的共同指挥下,抗联三、四、五、八、九军集中了760人,联合攻打了日伪占据下的依兰县城。这次战斗,战果虽不尽理想,但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此次战斗破坏了敌人春季“讨伐”的部署,鼓舞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和声望,同时也显示了抗日联军团结一致、联合作战的威力。1937年4月5日,巴黎《救国时报》报道:……依兰战斗中,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破坏了日伪军的城防建筑和银行,焚烧了西火磨。这不仅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提高了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打乱了日军春季“大讨伐”的部署。 1937年抗联联合攻打依兰县城距今己78年,在这近80年时间里,所有反映抗日联军艰苦抗战历程的著作及文章中,均将抗联联合攻打依兰县城这场战斗作为抗联团结协作、共同抗敌的典型战例进行宣传。然而最近经我们查阅了抗联五军军长,同时又是抗联攻打依兰战斗的直接指挥者周保中记述的关于这场战斗的布署、作战命令和战后总结等20余篇历史资科发现:抗联攻打依兰县城并无打援的战斗情节,这一战斗情节是后人任空加进去的。 一、抗联联合攻打依兰的战斗过程 1937年2月21日,为解决抗联部队相互间尚存在的许多问题,加强吉东、北满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在五军军长周保中的倡议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四、五、八、九军代表在九军军部召开了会议,史称“洼洪会议”。在周保中的努力下,会议开得很战功。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商定,于三月十九日(农历正月)攻打日伪占据的依兰县城。 周保中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参战部队进行协调,同时与总指挥、九军军长李华堂共同详细制定了作战计划。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于三月十七日向参战部队下达了攻城《作战命令》:“我联军松花江右部队以突然袭击街市占领一日以上,扫荡日贼守兵,瓦解走狗军为目的,决于三月十七日( 原文如此,应为十九日)半夜十二时举行袭击攻击。”(《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72页) 在《作战命令》中布署各攻击部队任务如下: (一)东方面攻击部队(乘骑、徒步攻击) 1、兵力:第三军第一师第一团、第六团,附四军二团,轻机三。 2、指挥:任副师长永富。 3、任务:以攻击街东日贼兵营为任务,务必压制日贼,勿使出动或竟消灭之。同时压制街东南之走狗军警察队或竞解除其武装,并以相当兵力控置于倭肯河东山对佳木斯土龙山方面之敌援,加以警戒。 (二)街南南方面玫击部队(乘骑、徒步攻击) 1、兵力:第九军第二师全部,第三师全部。 2、指挥:第二师师长王振祥。 3、任务:以攻击南大营走狗军学兵营,抑制其出动,或竞解除其武装,同时夺取正南门,以日贼守备队、县公署为目标,向街内突击,对通土龙山、刁岭、土热子方面之大道应配置警戒部队。 (三)西方面攻击部队(步兵部队) 1、兵力:第五军部队,第九军第一师部队。 2、指挥:宋主任一夫,关代师长书范。 3、任务:以夺取西门,进入街西南,消灭走狗军廿七旅旅部敌人,并攻击“长春讨伐队”为任务。同时务必消灭西南炮台之敌,而确实占领之保有尔后进出容易为要。进攻顺利时,即迅向日贼守备队、县公署、宪兵队攻击前进。 (四)北方面攻击部队 1、兵力:八军徐团、段团、教导队。 2、指挥:于参谋长 3、任务:以夺取北门及协助占领北炮台为任务,尔后应向中央银行、县公署、宪兵队、日贼守各队攻击前进。同时在街东北配置相当兵力对佳木斯、汤源、松花江道警戒。(《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第272页) 这次战斗过程,在3月21日,也就是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周保中在写给五军副军长柴世荣的信中,进行了简述: 副军长同志: (一)我五、三、八、九各军及王营混合部队约五百名之乘骑兵、步兵三百名,于三月十九日半夜十二时攻袭依兰城。我五军及八军首先突入城内西北厢,九军攻南城,三军攻东城,斗争相当激烈。因日贼走狗军早有准备,死守顽抗,战斗延至天明后七时完全撤退。五军、八军夺得敌械一部(大小枪十一支),敌方有死伤,数目不详,我军完全无恙。战斗终了,我军分向各路撤退,敌方虽行分路追击,西北、西北(南〕均安全退走,惟三军一师部队不按指定路线而别走另一退路,以至受日贼汽车追击,仓卒间受打击,我三军牺牲二,负伤三。 (二)此次进城虽未完全胜,但予敌人以相当打击,尤以提高抗日救国影响。我军作战纪律甚好,得到民众同情不少。(《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第276页) 二、攻打依兰城有关打援战斗的记载 1985年3月,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组织人力编写《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丛书》,在该所工作的刘文新同志(己故)分担《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书的写作。该书1985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在“攻打依兰县城战斗”一节中记载:抗联三、四、五、八、九军760名兵力,联合进攻依兰县城。为统一指挥这次战斗,设立了总指挥部。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李华堂。三月十九日午夜发起进攻,……二十日上午六时,城区大部为我军占领。我军在城内散发传单,召集民众进行宣传,收集军用物资,6时30分分别向城两、城南撤退。正在攻城部队开始围攻依兰时,双河日军闻汛马上派四百余兵力出援,十九日黎明前四时出发北进。我五 、八联合军王光宇率领下于二十日早三时即到达新卡伦西北小河沿附近预定地点,选定公路两旁一百五十米左右的有利地形,堆垒积雪,掘筑暗沟,埋设伏兵。……下午二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五军二师部队和八军部队突然出动,齐集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仓惶应战,秩序极度混乱,激战两小时敌军完全消灭。这次依兰攻城打围战斗共计消灭日军三百余人,伤伪军数十名,俘伪军二十五名。得步枪、手枪、子弹很多。 这是我所见到最早有攻打依兰县城提到伏击双河400日军援兵战斗的著作。从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书出版后,便开始有了“攻城打围”或“围城打援”的说法。而且在此后出版的所有宣传抗联书籍或文章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从周保中攻打依兰县城的《作战命令中》并无安排兵力在新卡伦设伏,伏击所谓双河400名日军援兵的布署。从周保中战后的几份总结报告中均没提到伏击双河日军援军的情况。 季青(原抗联五军政委)1937年由依兰县委刚到五军时,因曾在依兰中学读书,熟悉依兰情况,周保中便让季青以向导身份参加了攻打依兰的战斗。1987年季青在《于无声处听惊雷》自传中书中记载:3月19日12点20分开始攻打依兰县城战斗总指挥周保中让李华堂当会议没通。但起草作战命令和战后报告等文件署名总指挥李华堂。二(二团)、三、四、五、八、九军760名参加战斗。 依兰城内日伪军人数:日军200余人、伪军500余人。新又增陈讨伐队300人。 这次战斗击毙日寇2名,一为警务指导官井口幸夫、一为陆军步兵伍长下釜胜男。日本守备队伤20余名。伪军被俘15名,伤数人。缴获大小枪19支,弹药3000余发。释放了部分犯人。我军战斗中仅伤1人。三军撤出时牺牲连长2名、班长2名,战士伤2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作者季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4第43页) 季青在1987年4月出版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自传中没有提到打双河日军援兵之事。但季青在1987年12月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登载的“依兰战斗前后”一文,却加进了打伏击的战斗。 三、攻打依兰城并无打援战斗之实 笔者认真研究了周保中有关攻打依兰县城的历史文献,综合各种依据得出结论:1937年3月19日抗日联军联合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并不存在打双河日本援兵的史实。其依据如下: 1,周保中在攻打依兰县城《作战命令》中没见有布署。 2,周保中在3月21日给柴副军长写信通报攻打依兰一事中,也没有提到打伏击一事。 3,周保中在《关于总结依兰战斗和瓦解满军问题给赵秘书长等人的信》、《关于依兰战斗的意义及八军内部整理问题给谢文东的信》、《依兰市街进攻概况》、《关于攻依兰城之经过及政治影响等问题北 满临时省委负责人的信》等4篇战后总结中,均没提到过王光宇率五军、八军打双河日军的事。 4、周保中在攻打依兰《作战命令》中曾提到日伪军可能出动援兵是佳木斯、土龙、刁翎、土城子方向,应配置警戒部队。并没有提 到双河镇方向。也没有安排打伏击的部队。 5、王光宇率领的第五、第八军设埋伏打援没有提到究竞有多少部队参战。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书中记载:“激战两小时敌军被完全消灭,计毙敌二百八十五名,其余十余名负伤被俘。”按刘文新书中记载击毙日军及俘虏人数合计应为300人,如果日军出援400人,还有100人左右日军存活,怎么能说“完全消灭”呢?按毙敌近300名的战绩,王光宇率领的五、八两军人数至少应在600人以上。但参加攻城的才760人,而且来自五个军外加救世军王荫武的部队。因此王光宇率领打伏的几百兵力是否存在是个疑问。 6、刘文新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书中关于记载抗联攻打依兰城过程中,对严肃的抗联历史采取了“戏说”的方式。抗联19日午夜开始攻城,6时多结束战斗撤出依兰城。在这冬季后半夜6个小时激烈的战斗过程中,攻城部队怎么可能进行“在城内散发传单,召集民众进行宣传”活动呢? 7、另外,笔者曾考虑在攻打依兰县战斗中,首次提出围城打援说的刘文新同志,是否存在将发生在依兰其他地方的抗日战斗选来,“嫁接”到攻打依兰战斗中呢?笔看认真查看了《依兰县志》、《依兰党史资料》及《依兰人民革命斗争史》等资料,并没发现在依兰境内还有这么大规模的一场抗日战斗。。 8、按说王光宇在新卡伦伏击双河日军,毙敌近300人,战场上应该是枪声大作、尸横遍野的激战场面。战后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应该是家喻户哓。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曾专程前往新卡伦村,调查村里的老年人,均没听说过在伪满时期附近发生过大的战斗。 9、再有许多有关抗联攻打依兰县城的文章和著述中,对双河出援的日军出发时间和消灭日军人数多说不一。抗联攻城时间有写19日午夜的,有写夜11时、零时、零点20分、凌晨1时30分。双河日军出发时间有写19日的、有写20日的;消灭日军人数有写285人、300人、220人、350人、250人、500人等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抗联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并无打双河日军援兵的情节。其打援的战斗不知来源何处,可以说是并不存在。 抗联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尽管没有打援兵的“精彩辉煌”的结尾,而且分战利品时“三军得步枪3支、手枪1支,四军二团得步枪1支,五军得步枪3支,八军得步枪支、手枪2支,九军得卢枪3支,王荫武营得步枪1支”(《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第299页)长短枪总共才17支,战果不大,但并不影响攻打依兰县城在抗联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攻打依兰城总指挥应是李华堂军长 抗联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在大多数文章中均认为总指挥是五军军长周保中,但实际上是九军军长李华堂。 李华堂,河北滦县人,“九一八”时是东北军李杜廿十四旅的一个营长,东北沦陷后拉起一支队伍抗日,后来又响应中共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加入了赵尚志为总司令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都是赵尚志抗日路线的追随者和赵尚志本人的崇拜者。1939年2月投降日寇,后又投靠国民党,与人民为敌,1946年冬被我军剿灭。 李华堂任攻打依兰县城总指挥的依据: 1、季青在《于无声处听惊雷》自传中第47页记载:“在洼洪会议上,参加的各军首脑一致推选周保中同志为进攻部队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指挥,而周保中始终持谦让态度,在他所起草的作战命令和战后的报告等文件中,都写总指挥李华堂。”按季青记载分析,在洼洪会议上,周保中是从抗战大局出发,从团结九军共同抗日的愿望出发,将总指挥让给李华堂担任。而在协调各军参战、制定攻城计划、对攻城进行总结,周保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攻城作战的直接指挥上则由善于作战的李华堂来指挥。 2、在抗联攻城《作战命令》和1937年4月1日的《依兰市街进攻概况》中属名均为:作战总指挥李华堂、第五军长周保中。周保中没有属为副指挥,只属第五军军长。而在《关于攻依兰城之经过及政 治影响等问题给北满临时省委负责人的信》中则记载:“ 此次攻依之总指挥,由联军副司令李华堂担任,现李副司令情绪异常高涨,工作更积极,部伍之整顿尤较加紧” 3、李华堂担任总指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华堂当时除身为抗联第九军军长外,还担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副总司令头衔。1936年1月26日,在汤原县吉兴沟举行了东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会议,赵尚志、李延禄、夏云杰、张寿篯、谢文东、李华堂、冯治纲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最后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华堂为副总司令,张寿篯为政治部主任。这次会议抗联一、二、五、七军没参加,实际上是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周保中让李华堂当攻城总指挥,也体现了周保中对李华堂副司令的尊重。 4、李华堂任攻城总指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华堂原为东北军24旅李杜将军的营长,在李杜部队剿匪中作战勇敢,善于山地战。因此李杜将李华堂长期驻扎在土城子山区,防范土匪扰民。李华堂参加抗联后,指挥了多次同日寇的战斗。1936年4月4日,李华堂乘依兰日本守备队外出“讨伐”之机,夜袭县南大营伪治安队。夺取大量武器弹药。由于李华堂曾袭击过依兰伪军,熟悉依兰街貌,所以周保中让李华堂任总指挥是合乎情理的。 在抗联联合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中,将周保中列为总指挥,而将事实上的总指挥李华堂列为副指挥,或许是因为李华堂最后叛变了革命的原因。笔者认为历史就是历史,应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不应因为某人后来的结局,而否认他的全部历史。既使是己经走向反面的人物也应如此,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1937年3月19日抗日联军攻打依兰,在抗联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准确地进行宣传,以继承抗联精神,为实现伟大的强国之梦做出贡献。 2014年12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