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起孩子的未来要温暖加倍也要冷静适度(酒慧慧)‖ 《济源文学》2021(164)

 大河文学 2021-11-16




托起孩子的未来

要温暖加倍也要冷静适度

酒慧慧

在当今市面上众多的育儿理念中,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各种育儿理念最受家长们的欢迎和信赖。李玫瑾老师尊重理解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也坦然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女儿活得快快乐乐,她的女儿后来循着兴趣爱好发展,成了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

这不是人设翻车,而是知道尊重孩子的个体性,不制定、不否定孩子的人生。

说到李玫瑾老师,很多人都不陌生,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后提出观点“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从李玫瑾老师的育儿观和很多授课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她非常重视孩子从小到大的身心健康和完整人格培养,取材自凤凰卫视电视节目访谈素材内容而形成的《幽微的人性》一书,更是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加上她的思考和观点,揭露出当下社会青少年心灵教育的现状和缺陷,令人深思。

善待他人可以救人救己

“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这是李玫瑾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初看这句话会觉得她只是在教人做善事,要积累福报,但是看了她讲述的案例你就会明白,危险有时候真的近在身边。

2003,有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黄某采用自制的木马床杀害了很多青少年,但是最后却有个孩子没被杀,原因就是在那个孩子身上,他受到了善待。

事情的过程中,黄某在折磨那个孩子的时候把他捆上勒晕过去,他醒过来后一直哭求: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我还有没有胳膊和腿的大爹,还有个奶奶,你要是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他会怎么样呀?

结果说得黄某大哭,黄某哭道: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然后这个少年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

听到这些话以后,黄某真的就把他放了。

还有个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会在晚上的电梯里故意伤害陌生人,但是如果他遇到的人对他微笑,主动问候他“下班了”“回来了”,他就会放过这个人。

虽然有点可怕,但这是天性,就是善良的魅力,所以做母亲的要教会孩子“善待别人,善良能救命”,很多犯罪事件的起因就在一念之间,但也许正是你的善,把他从濒临犯罪的边缘接了回来,你不仅救了自己,也让他从成为恶魔的路上回归。

而且,从因果福报上说,“善待他人,惠泽自身”,人生路上学会善待他人,也是为自己积累福报。

善待,可以是帮助别人做一件事,也可以一个亲切的姿态,一种温和的态度。德国大文学家歌德一次外出散步,在小路上迎面碰到一位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严厉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盛气凌人地对歌德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笑容可掬地为对方让路。

歌德的忍让、机智、幽默不仅巧妙地给对方提醒,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就是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善待。

地球是个圆,善待他人,可以让人生走得更远,可以收获人脉,获得朋友,无论善待谁,其实都是能量在持续增加,温暖在往复循环,最终施及别人,惠泽自身。

孩子是爱不坏的

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任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知道父母无条件爱他就会给他“恃宠而骄”的特权,所以会在语言上表示克制,提出条件,比如说“你再怎么怎么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

但其实正是这些话,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打了折扣。真相是人性是养出来的,孩子是爱不坏的。

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当中,有一部分源于生理,有一部分源于环境,剩下一部分则源于家庭。人格的扭曲很多在于后天,纯生理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长着长着就脱离了善,多数都和环境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这些都是家人和社会给的。

罗斯福说“个性的造就由婴孩时代开始,一直继续到老死。”——智商、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具备了健全的人格,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这些都是人的性格范畴,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交朋友、恋爱结婚时,都可以统观一下对方的成长背景,我们的很多爱情都是电影教的,小说成为我们谈恋爱的一个教材,但它是不用负责任的,代价是你自己去体会的。

书中列举的很多案例中都提到了犯罪嫌疑人的成长背景多数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爱护,要么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要么寄人篱下,要么父母采取的是棍棒教育,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有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引领,有情绪时没有得到释放。所以我们会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有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实他不是坏,而是在讨爱。

“武将后代多暴虐,文将后代多福寿”,为什么书香门第的后代一个比一个好。

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做《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孔子对话,和司马迁一起谈史,再现孔子一生的成就和司马迁曲折辉煌的一生。每一个看这个节目的人不仅被它感动得一塌糊涂,更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泱泱华夏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伴着文化滋养的爱是有方向的,不会轻易迷失,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也能培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具体做法上,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是家长要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表现得好了有夸奖,每天和孩子的互动有拥抱,眼神、肢体、语言里都传达着爱。

其次是承担教育责任的师长和父母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学习,在陪伴的时候能及时输送知识,在孩子成长遇到问题时有应对方法。

最后是建立信任孩子的心态。不要担心孩子会被爱坏了,只有让他完全确信自己被爱,确信自己的珍贵,才能活得坦荡,连眼睛都是清澈明亮。

如果未来的世界是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并主宰的话,那么很难会有犯罪事件的发生。

解决麻烦可以有更多好办法

马伊俐主演的《旗袍美探》的剧情跌宕起伏,剧里有被人发现秘密去杀人的,有为了钱财杀人的,也有为了过去很久的仇恨杀人的,原因都不相同。不过那些不同的剧情会有个相同之处就是杀人者看似解决掉了他以为的麻烦,但是最终失去自由、以命相偿的是他自己。

也就是说,杀人只是很多不成熟的人解决麻烦时第一个考虑的办法。这也真是个不可取的办法。为了让人认识到这点,现在国家会鼓励投资拍摄警示影视剧,很多机关单位里会开设案例警示课程,不过都只是教育和警示,如果可以加进去应对麻烦的办法就好了。

比如面对仇恨,应该学会原谅和放下;面对不能轻易示人的秘密,应该学会妥善处理,或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令世人逐渐转变观念,令“秘密”不会成为把柄;如果自认为的麻烦都有了可以及时、妥善的处理方法,就不需要通过犯罪来解决。

说到底,当一个人有了健全人格、成熟心智,再加上所处的环境健康友善,就会活得幸福快乐,就不会有所谓的“麻烦”要把自己弄到杀人那个地步。

但是这需要所有人互相滋养、共同维护,建立公正、和平、友爱的大环境。

这本书名起得真是恰当,人性真的是幽微的。主流上,我们要相信美好,积极去做对个人成长、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但是理性上,也要提防一些坏的因素来搞破坏。

要想办法搞好生存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内心纯净、不要得心理病,也要对周围和人和环境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关于信仰,关于价值观,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关于社会的未来,《幽微的人性》都有李玫瑾老师的观点。

通篇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书籍,带给我许多教育孩子的启发。





作者简介:酒慧慧,河南济源人,喜欢写作和摄影,常有文字发表于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