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栏目】| 袁隆平:一生要做一粒好种子

 枸杞文学 2021-11-16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我们都知道,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然而,袁隆平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年,于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人们再一次送别袁隆平。在袁先生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第一个梦第一个梦想是在水稻下乘凉 ,第二个梦想就是想让全球的人们吃上安全健康的粮食。
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照片看起来也像农民,一般人认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终身与稻田相伴的袁隆平,总给人一种他生于贫困家庭的错觉,但他并不是农民出生,袁隆平的家世极好,出生于地道的书香世家。袁母华静,生于扬州一个大户人家,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习得一口娴熟的英语。在任教期间,结识了时任校长袁兴烈,也就是袁隆平的爸爸。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之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二人结婚后,生下5个孩子,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可见,袁隆平不是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
1939年,日本侵华战火吞噬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袁隆平一家为避难迁往武汉。袁隆平6岁的时候,一家人迁居到了汉口。母亲带袁隆平兄弟俩游览了汉口附近的神农洞,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母亲带他们向炎帝恭恭敬敬三鞠躬,并且告诉他们,炎帝兴修水利、耕地播种,收获五谷,造福百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不少人饥困交加,对炎帝的故事向往不已,也在心里默念,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炎帝那样勤于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好让穷苦的人都能吃饱饭。后来又到了重庆,10岁不到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长江上的纤夫们穿着单薄的破衣裳,裸露的腿上生起了紫红色的冻疮,吃力地拉着纤绳。善良的母亲用孩子们用过的床单裁剪成衣服送给纤夫们,纤夫们感动不已。或许就是从在重庆的那些日子开始,袁隆平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土地产生了浓郁的感情,凄厉的警报声和震耳欲聋的轰炸声,让他痛楚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正在被侵略者摧残,这是国难,激励自己要做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在袁隆平33岁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学生——邓则。与其他女学生不一样的是,邓则不仅喜欢跟在他的身后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还特别喜欢听他拉小提琴。那时的他们或许没想过,在多年之后,他们会经常在家里开“小型演奏会”,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弹电子琴。“琴瑟和鸣”这个成语,会成为他们之间的甜蜜日常。1964年2月,确认恋爱关系不过三十天的袁隆平和邓则两人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他们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只是请双方的父母与三五知己吃了一顿便饭而已。真正的爱情,是双向奔赴的!袁隆平认认真真地宠着邓则,而邓则也在全心全意地爱着袁隆平。
1974年的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罹患胃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当时的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实在无法抽身前往父亲病床前尽孝。是邓则替袁隆平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守在袁兴烈的病床前伺候了足足三个月。1975年1月3日袁兴烈去世,袁隆平却依旧没法赶回来,最终,邓则代替袁隆平为袁兴烈送终守孝。就在那一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第二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袁老一身获奖无数,在1981年就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更是获得过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袁老的成就不单单是造福我国,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摆脱了饥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多项大奖。袁老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我国殿堂级的荣誉。在2010年,袁隆平80华诞举办的“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上,袁隆平写给母亲的这封信感动了所有来宾,字里行间,都说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后,其文字整理版就取名为——《妈妈,稻子熟了》。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本栏目编辑:沈曼妮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枸杞文学

监事:王湛华
顾问:邓九刚   詹仕华 
平台总监: 阿娜尔古丽
主      编:韩阳
责任编辑:马枚素  沈曼妮
美      编:宋蔷
编委: 耿宪温  张仿治  向以权  
遵旨:展示名家风采   推介文化新秀  
主办:
枸杞文学公众号
枸杞文学网站
升晋康达集团
北京华丽精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平台由“康达集团”独家赞助

【人物栏目】| 不是每个人都称得上“人物”。人生不过百年,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准都想成为一个万人瞩目的人物,可真正能实现这一夙愿的又有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