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陆调配1700万口罩后,香港为何仍“一罩难求”?

 超然姐姐 2021-11-16

超然

超然脱俗,不畏世俗真性情:卓群洞见,无涯学海泛轻舟


最近,有件事一直让香港人坐立不安、头疼不已,这就是:口罩快用完了,却怎么也买不到新的。虽然香港早前已经通过港澳办协调,从內地购入1700万个口罩,但是特首林郑月娥表示这部分口罩主要用于医患,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仍然是一“罩”难求。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香港累计确诊病例数增加至63例,死亡人数也上升至2人,但过去大半个月,从1月底就开始的“口罩荒”到今天还在持续。有调查指出,虽然市民口罩短缺的情况有轻微改善,平均每人有25.1天的储备量,但口罩是否足够将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即使香港从内陆购入了1700万口罩,香港每天防疫物資消耗量巨大,短期来看,抢口罩依然是普通民众的心头大事。

由于口罩货源紧缺,大批市民四处抢购的场景甚至在都成为了国际话题。不少药店外,都出现了通宵排队买口罩的奇景。有时天还没亮,店外排队的人潮就已经绵延好几十米,看不到尽头。有在药店外排队伍第一个的民众表示,自己凌晨2点就来排队,已经等了6到7小时,因为家里已经没口罩,所以非买到不可。

还有的商店外,民众排了几小时队最终也没能买到口罩,不满店家贩售分配方式,发生口角,更导致现场一度出现混乱,让疫情之下本就恐慌敏感的香港更添一丝阴霾。

香港口罩荒持续多日

眼看已到2月中,疫情短期内恐怕难以结束,公众不断蔓延的恐慌情绪,永远在抢购、永远买不到的口罩已经成了香港最大的心病。荃湾梨木树邨一名接受媒体采访的大叔甚至因为买不到口罩而在镜头前流下眼泪。

不仅令人发问,为何经历过SARS、禽流感疫情等众多难关的香港会因一个口罩而变得如此狼狈?

恐慌下的“共情抢购”

实际上,自从2003年SARS的惨痛教训后,香港人一直都对类似的事件保持分外敏感的状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香港早就开始全城警戒,普通民众更是高度紧张,恐慌情绪一度蔓延,引起口罩等防疫物资的抢购潮



香港作为一座严重依赖公共交通、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民众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景下也不断被激发出来。由于媒体信息相比内陆更加多元化,香港民众也更早地接触到各种与新冠肺炎有关的报道,而这种大量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更容易让人陷入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等负面情绪中。这种“共情伤害”引发了共情抢购,口罩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抢购目标之一。



春节期间,随着内陆疫情的迅速蔓延,防疫物资需求量激增,供港份额受到影响,而市民因为担忧仍在大肆扫货,导致香港口罩的紧缺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尽管港府物流署早在2月初表示已接洽了20个国家超过400个供应商订购了超过4800万个口罩,但是至今只收到约 300 万个,如今市面上的一“罩”难求的局面仍然未有改善。

香港市民通宵排队买口罩

与此相比, 香港口罩的消耗量则十分惊人,尤其在民间使用上的缺口更大。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以香港约700万人口作估计,这样每月需3亿个口罩抗疫,即平均每日需要1,000万个。现有口罩供给能否满足普通民众每天大量使用,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继续困扰着香港。



2月14日,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早前就各区市民口罩储备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口罩短缺的情况有轻微改善,平均每人有25.1天的储备量,近3成人的口罩储备够用1个月。调查发现,近半数受访者的口罩储备量为3星期至1个月,平均每人可使用25.1天,比上星期调查所得22.9天增加了2天,此外,有约1%人士没有储备或已经没有口罩用。


而随着民众家中的口罩一天一天变少,市面上越缺货,就更令抢购行为变得疯狂。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誉总监钟剑华估计,疫情无法在1个月内完结,抢口罩热潮在短期内难以消失,所以市民只要能找到口罩都会继续囤积。

而“口罩荒”持续多日,当通宵排队都买不到口罩成为了常态,港府坐视不理,未有采取实际行动关注这一民声需求,民众对港府的不信任激增,更是加剧了这场危机。不少冒着冷风、排队却买不到口罩的民众都对港府怨气十足,称港府根本没有尽责保护好香港民众,确保人人都有足够且高品质的口罩可以使用。而在这种情况下,市民每天最关心的消息,根本不是港府的口罩采购进展,而是哪间商户或政客政团计划派发或者售卖口罩。每个人都只相信抢购口罩,才能保护自己,整个香港社会就此陷入了歇斯底里。

香港买不到口罩?全球都紧缺

当然,疫情之下,香港“口罩荒”不仅是全民疯狂抢购的结果,而是也有现实外部因素的影响。口罩缺货的,可不止香港,而是全球。

有分析指出,口罩本是医疗专用物资,本是为了供给全球医护机构使用的,全球产能有限,现在突然被当成每人每天都要消耗的日常用品大量使用,自然会导致全球的口罩短缺。

而在全球生产的口罩中,有50%的口罩来自中国。据悉,在日本,流通的口罩就有7成左右是来自中国,3成是日本国内自产。

在全国的口罩生产供应中,虽然主要的口罩工厂集中在湖北、广东、浙江等省份,但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中,被称为“不织布之都”的仙桃市,是向来提供原料、生产口罩的重镇。全国口罩供应量中,有6成来自湖北仙桃。眼前湖北省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仙桃市多家口罩生产工厂复工困难,这对全国、乃至全球口罩生产都有不小的影响。

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的资料,身为口罩生产大国,整个中国口罩产业链的产能全开,一天约能生产出2,000万张口罩——其中包含医疗用非N95口罩220万张、N95口罩60万张。但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口罩的库存量仅为1至2周。春节之后,即使有部分口罩厂提前投入生产,中国各地生产速度仍追赶不上疫情爆发下,需求人数的增长。

而在疫情未有明朗化,韩国、泰国等多地先后推出政策,限制旅客携带口罩出境之后,更令口罩在处处成了紧俏货。

疫情爆发后,世界多国的防疫物资都处于紧缺状态

在香港,至少八成口罩依靠从中国进口,其余两成来自东南亚国家。在近期疫情蔓延、市民哄抢的背景下,口罩不仅难买,还都涨成了天价。据悉,全港多间药店的口罩价格都翻了不止一倍,有些商铺售卖的口罩价格高达三四十块港币一个。旺角还有药店在短短15分钟内把50个装的口罩,从一盒98港币抬高到498港币,令人惊掉下巴。

“口罩之乱”本可避免    港府真的该反思

虽然疫情爆发后,全球多地都有口罩紧缺的问题,但为何只有香港,发生了通宵排队、哄抢口罩的闹剧,进而成为国际媒体都关注的新闻,倒是值得思考。

口罩问题的本质是供求管理,香港在口罩上出了如此大的问题,市民落得如此狼狈之态,港府却还停留于只在口头上回应民众的状态,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了。“口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真正的根源性问题还是港府继续保持原有的僵化思维,不主动、不作为。

临近的澳门在此次疫情期间就做出了一个正面的表率。港澳是除内陆以外最先受到疫情波及的两地区,但澳门政府在疫情初期便积极介入,尤其是在协调口罩供应上,推出了诸多措施,包括以实名登记的方式向市民供应口罩,只准到指定商店按指定的价钱购买口罩,避免少数人过度囤积,因此澳门虽然也有不少确诊病例,但在疫情期间,整体上民心安定,没出什么乱子。

澳门的例子证明,只要政府及时作出应对,口罩供应未必会出大问题,但港府后知后觉,防疫措施总是“慢半拍”,后果就是既无法安定民心,又加深陆港矛盾。

而为了避免未来,失去信任、失去希望的民众进一步陷入丧失理智的口罩抢购潮中,港府一定要在抗疫战中,摆脱僵化思维、主动作为,从制度上做革新,拿出魄力和行动,挽救香港。

回归现实,首先港府此次的失误就在于,面对疫情,没有及早作出应对方案,更没有建立对重大事故的资源装备补给制度。如今,口罩荒的局面持续,港府绝不应再坐视不管,交由市场供求自行解决问题,应该主动出击,对囤积炒卖抬价等情况进行打击,对不良的市场乱象进行规管,关注疫情之下市民最切身的问题。

而在特殊时期,港府也应该反思招标采购口罩,条件过多、过于讲究流程而造成成效不高的问题,放开限制,灵活处理。对于海外采购事宜,港府更应有亲力亲为的精神,实地考察,加快采购速度,而非只是被动地在港进行联络,令民众质疑采购工作的成果。

此外,由于全球的口罩供应有限,也必须加强需求管理,全民戴口罩在现实上是不可持续。要想让香港民众做到合理使用口罩、减少抢购行为,还需要从根源上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对此,港府也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据悉,新冠疫情爆发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电视呼吁国民冷静,承诺没有物资短缺问题,日用品供应正常,随后政府向市民派发口罩,由政府购入500多万个口罩,免费分发给一百多万户家庭,平均一家四个,以济燃眉之急。政府同时呼吁,患病者才需要戴口罩,起码减低了争相抢购口罩的恐惧。相比之下,港府却对口罩管理举棋不定。

如今面对疫情,港府需用实际行动缓解民众面对疫情的焦虑恐慌情绪,引导民众合理地使用口罩,才能真正终止香港一“罩”难求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